《焦氏喉科枕秘》~ 卷二 (3)
卷二 (3)
1. 諸穴
曲池穴。在肘外輔骨屈肘核後頭陷中。以手拱胸取之。針七分。灸七壯。可日灸七壯至二百壯。曲池在曲肘外側約紋尖。
少商穴。在大指內側。去爪甲角如韭菜葉許。針一分。宜用鋒針出血。 中衝穴。在中指端。去爪甲韭菜葉許。針一分。灸一壯。
湧泉穴。在足心。屈足蜷指取之。宛宛中白肉際。針五分。不宜出血。灸三壯。
環跳穴。髀樞中。即硯子骨下宛宛中。側臥伸下足取之。針二寸。灸五壯。至五十壯。
足三里穴。在膝下三寸。腳骨大筋內。坐取之。針八分。灸止百壯。
金津玉液二穴。左為金津。右玉液。舌下兩旁紫脈上是穴。捲舌取之。治重舌腫痛喉閉。用白湯煮三稜針出血。
頰車穴。在耳下八分。近前曲頰端上陷中。側臥開口有空。針四分。灸日七壯。至七七壯。炷如大麥。
合谷穴。在手大指次指崚骨間陷中。針三分。灸三壯。孕婦不宜針。
內庭穴。在足大指次指外間陷中。針三分。灸三壯。
白話文:
曲池穴:在手肘外側,彎曲手肘時,肘部骨頭後方的凹陷處。可以用手彎曲拱在胸前來取穴。針刺約七分深,可以艾灸七壯。也可以每天艾灸七壯到兩百壯。曲池穴大約在彎曲手肘時,外側肘部橫紋的尖端位置。
少商穴:在大拇指內側,距離指甲根部像韭菜葉子寬度的地方。針刺約一分深,適合用三稜針點刺出血。
中衝穴:在中指指尖,距離指甲根部像韭菜葉子寬度的地方。針刺約一分深,可以艾灸一壯。
湧泉穴:在腳底中心,彎曲腳掌和腳趾來取穴。在腳底凹陷處,皮膚白肉交界的地方。針刺約五分深,不適合出血。可以艾灸三壯。
環跳穴:在髖部骨頭的中心,也就是股骨大轉子下方的凹陷處。側躺,伸直下方腿來取穴。針刺約二寸深,可以艾灸五壯到五十壯。
足三里穴:在膝蓋下方三寸,小腿骨外側大筋的內側。坐著取穴。針刺約八分深,可以艾灸到一百壯。
金津玉液二穴:左邊是金津穴,右邊是玉液穴。在舌頭下方兩側的紫色的血管上。捲起舌頭來取穴。可以治療舌頭腫痛、喉嚨閉塞。用煮過的白開水消毒三稜針來點刺出血。
頰車穴:在耳朵下方八分處,靠近臉頰前端彎曲的凹陷處。側躺,張開嘴時會有一個空隙。針刺約四分深,可以每天艾灸七壯到四十九壯。艾灸用的艾柱大小像麥粒。
合谷穴:在手背,大拇指和食指之間的骨頭交接處的凹陷中。針刺約三分深,可以艾灸三壯。孕婦不適合針刺。
內庭穴:在腳背,大腳趾和第二腳趾之間的外側凹陷中。針刺約三分深,可以艾灸三壯。
2. 灸刺各法
平半寸。長一寸六分。頭大末銳。病在皮膚刺熱者用此。今名箭頭針是也。
其兩三隅長一寸六分。發痼疾。刺大者用此。今之所謂三稜針是也。
一名破皮針。末如劍鋒。廣二寸。長四寸。破皮。癰腫出膿。今名劍針是也。
法象毫。尖如蚊蟲喙。長三寸六分。取痛痹刺寒者用此。
尖如氂。且圓而銳。其末微大。長一寸六分。取暴痹刺小者用。
制針法
本草云。馬銜鐵無毒。日華子云。古舊鋌者好,或作醫工針。按本草桑鐵。即熱鐵有毒。故用馬銜則無毒。以馬屬火。火剋金。解鐵毒。故用以作針者。貴之也。又金為總名。銅鐵金銀之屬皆是也。若用金針更佳。
煮針法
先將鐵絲於火中煅紅。截之。或二寸。或五寸。長短不拘。次以蟾酥塗針上。仍入火中微煅。不可令紅取起。照前塗酥煅三次。至第三次。乘熱插入臘肉皮之裡。肉之外。將後藥先以水三碗煎沸。次入針肉在內。煮至水乾。傾浸水中。待冷。將針取出。於黃土中插百餘下。色明方住。以去火毒。次以銅絲纏上。其針尖要磨圓。不可用刀。
麝香(五分),膽礬(一錢),石斛(一錢),穿山甲(三錢),歸尾(三錢酒炒),硃砂(三錢),細辛(三錢),鬱金(三錢),川芎(三錢),沒藥(三錢去油),甘草節(三錢),沉香(五錢),磁石(一兩),能引諸藥入鐵內。
白話文:
針灸各種方法
這種針的針身平直,大約半寸寬,長約一寸六分,針頭較大,末端較尖。適用於皮膚表面的熱性疾病,現在稱為箭頭針。
這種針的針身有兩三個角,長約一寸六分,適用於治療頑固的疾病,要刺入較深的位置,現在所稱的三稜針就是這種針。
還有一種針叫做破皮針,末端像劍鋒一樣銳利,寬約二寸,長約四寸,用於刺破皮膚,排出癰腫的膿液,現在稱為劍針。
有一種針像毫毛一樣細,尖端像蚊子的嘴,長約三寸六分,適用於治療因寒冷引起的疼痛麻木。
另一種針的尖端像氂牛毛一樣,圓而尖銳,末端稍微大一些,長約一寸六分,適用於治療突發的麻木,且刺入較淺。
製作針的方法
本草書上說,用馬嚼子的鐵沒有毒。日華子說,古老的舊鐵比較好,或者可以用來製作醫用針。根據本草所說,用燒熱的鐵有毒,所以用馬嚼子的鐵就沒有毒。因為馬屬火,火能剋金,可以解除鐵的毒性,因此用這種鐵製作的針才珍貴。另外,金是一種總稱,銅鐵金銀都屬於金。如果能用金針就更好了。
煮針的方法
先將鐵絲在火中燒紅,然後截斷,長度約二寸或五寸,長短沒有限制。接著將蟾蜍酥塗在針上,再放入火中稍微燒一下,不要燒紅,就取出來。照這樣塗蟾蜍酥燒三次。第三次燒的時候,趁熱將針插進臘肉皮裡面,肉的外面。然後把後面的藥材先用水三碗煮沸,再放入針和肉,一起煮到水乾。將煮好的東西倒入水中浸泡,等冷卻後取出針。把針插進黃土中一百多次,直到針身光亮才停止,這樣可以去除火毒。然後用銅絲纏繞在針上,針尖要磨圓,不能用刀切。
藥材配方
麝香(五分),膽礬(一錢),石斛(一錢),穿山甲(三錢),歸尾(三錢,用酒炒過),硃砂(三錢),細辛(三錢),鬱金(三錢),川芎(三錢),沒藥(三錢,去除油脂),甘草節(三錢),沉香(五錢),磁石(一兩)。這些藥材能引導藥力進入鐵針內部。
3. 附方
宋明懷秘傳口疳方
川文蛤(瓦上燒存性),兒茶(中),人中白(中煅),大梅片(少許)
上共細末。搽患上。忌食甜物煎炒。
走馬牙疳。牙床腐爛。神效。
白垢(要婦人溺桶中的火煅一錢),銅綠(三分),麝香(一分),冰片(五釐)
研極細末。瓷瓶收用。
又方(名曰冰螺散)
白螺螄殼(一錢燒灰存性),兒茶(一錢),大梅片(少許)
研極細末。吹患處。
治口疳瘡(即走馬牙疳)
青黛(二錢),兒茶(二錢),冰片(二分),薄荷(二分),京青(二分),川柏末(一錢),硼砂(五錢),川連(八分)
共研極細末。吹患處。立效。
又方
青黛(二錢),黃柏(一錢),飛丹(五分),冰片(三分),蒲黃(三分),枯礬(二分)
共研為細末。吹患處。立效。
又方
單用馬蘭(葉不用)
洗去泥。入木盤內搗碎。取起。入醋少許。用布絞出汁。漱口即愈。
又方(各黛礬散)
五倍子(五分),青黛(五分),枯礬(五分)
為末。用淡鹽湯漱淨。摻之立效。
又方
兒茶(一兩),黃柏(六錢),薄荷(六錢),青黛(六錢),人中白(二兩),冰片(五分)
共為細末。先用溫湯漱淨。再吹藥疳上。一日六七次。涎從外流出者為吉。涎毒內收者為凶。內服水劑方。列後。
煎劑
蘆薈,銀柴胡,胡黃連,川連,牛蒡子,桔梗,山梔,石膏,薄荷,升麻,甘草,羚羊角(等分)
加淡竹葉十片為引。同煎。此方能治穿腮破唇之症也。
楊天池先生傳治牙疳煎方
生地(二錢),連翹(一錢五分),石斛(二錢),銀柴胡(一錢),薄荷(一錢),木通(八分),桔梗(一錢五分),山梔(一錢五分),赤芍(一錢五分),石膏(三錢)
水煎服。看病輕重。加用黃連、青黛。
鳳凰膏(又名救命延壽丹)治口瘡。口疳。喉癰閉塞等症。神效方。
鳳凰衣(即雞蛋內衣膜去淨殼微火焙黃),橄欖核(瓦上煅煙淨存性用),孩兒茶(各等分),大梅片(五分)
共為細末。和勻。瓷瓶收貯。口瘡。口疳。搽患處。喉症用銅吹裝藥。吹入喉內。即飲食。
吹喉回生丹(治喉垂危急症不拘雙單蛾真能回生仙家秘授之法不可輕視慎之慎之)
硼砂(一兩),牙硝(三錢),冰片(六分),麝香(四分)
共為細末。瓷瓶收貯。不泄氣。臨用時。少許吹患處。
治口瘡喉閉。乳蛾之症。
膽礬(一錢),熊膽(一錢),廣木香(三分)
共為細末。以木鱉子一個。去殼。磨井水以鵝翎蘸藥敷之。一二次即愈。
又方(治大人舌上瘡腫神方)
雞肫皮一個(雄者佳不見水以陰陽瓦焙酥研末),硼砂(三分白色透明者佳),烏丁泥(五分),黃連(五分)
共為細末。擦舌上。瘡即愈。
又方(治項頸浮腫外用敷藥)
大黃(一兩),榆樹皮(五錢),皮硝(三錢)
共為細末。用醋水各一半。調敷周圍。自愈。
檳榔散(治口瘡大有神效)
五味子(三錢),寒水石(五錢煅),蒲黃(一錢五分),黃丹(一錢五分)
上為細末。每服少許。干貼瘡上。
立效散
訶子肉,五倍子(各等分)
上為細末。干貼唇上。立效。
又方(治口瘡疼痛)
五味子(三錢嫩者妙),滑石(五錢研),黃柏(五錢蜜炙)
上為細末。每服五分。乾摻瘡上。良久便飲食。
黑參丸(治口舌生瘡久不愈)
黑參(去心),天門冬(去心),麥門冬(各一錢去心)
上為細末。煉蜜為丸。如彈子大。每用一丸。綿裹噙化。咽津。
雙青硼砂散(治口內一切諸瘡等症)
青黛(八方),青鹽(六分),兒茶(一錢),人中白(一錢五分),硼砂(八分),胡連(二分),冰片(一分)
共為細末。吹口內。效驗如神。
綠雲散(治口瘡爛臭久不愈)
黃柏(蜜炙),青黛(水飛各等分)
共為細末。臨臥用少許摻口。咽津妙。
又方(治小兒口瘡不能食乳)
白明礬(等分研末)
和雞蛋清。置醋中。調塗小兒足底。二七日愈。
麻藥方
細辛,南星,半夏,牙皂
各等分。研極細末。用少許。放患處。便不知痛。可用刀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