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喉舌備要秘旨》~ 喉部 (9)
喉部 (9)
1. 鵝口症
此係胎內受毒發來之症,小兒二三五歲之內常有患者,是症發在口角口唇,舌尾舌底下,舌面上俱有白黃點,兩牙關亦有點子,高處起核。可用針刺核出血後,隨以銀花、甘草泡水洗之,或用五倍子煎洗亦可。又方以前藥加硼砂、明礬共研細末常擦之愈。此症雖一二月猶可治。
白話文:
這段文字談的是「鵝口瘡」這種疾病,大意是說這種病源自於母體傳遞給胎兒的毒素,在孩童兩到五歲之間比較常見。病症會出現在孩子的嘴角、嘴脣、舌頭底部和表面,以及牙齦上,會有白色或黃色的斑點,嚴重時甚至會形成硬塊。治療方式可以先用針小心地把硬塊刺破讓血流出來,然後再用銀花和甘草泡製的水來清洗患部,或者使用五倍子煎煮的水來清潔也可以。另外一個方法是將前述的藥材加上硼砂和明礬一起研磨成細粉,經常擦拭患部,有助於病情好轉。即使病狀持續一兩個月,還是有機會可以得到治療的。
2. 胎毒症
此症三五月及月內小兒,皆有發者。其症發來滿口白膜,涎盛不收,乍寒乍熱,面色如黃紙,滿身起紅黃爛點,如肌膚脫落則不治。是乃胎毒,皆緣胎前不知謹節所致,或未滿百日而服酸鹹之味,並迭欲無狀,喜怒不常,皆能令子受患是症。壯者宜解毒瀉胃火,內以冰硼散吹之,並用五倍子煎水京青布蘸洗口內。
白話文:
這病症在三個月至五個月大的嬰兒,甚至在一個月內的小孩中都有可能出現。病發時,寶寶的口腔會佈滿白色膜狀物,口水分泌過多無法控制,身體會忽冷忽熱,臉色看起來像黃色的紙一樣蒼白,全身還會出現紅黃色的皮膚疹點,如果皮膚開始剝落,病情就會變得難以治療。這被認為是胎毒所引起的,大多因為懷孕期間母親未能適度節制導致,可能是懷孕不到百天就食用了酸鹹的食物,或是情緒起伏不定,這些都可能讓寶寶受到這種疾病的影響。對於體質較強的寶寶,適合進行解毒和清胃火的療程,可以使用冰硼散來清理口腔,同時用五倍子煮水,用京青布沾濕後清洗口腔內部。
3. 鎖子症
此症小兒百日內,以及二三歲皆有發者。發時滿口白膜黃膜,涎盛面黃,牙肉有白點。要針刺放出黃水,黃水出散其毒,方治以甘桔湯等藥,並用冰硼散吹之。如舌尾下對中縫有白點黃點驟起,而身壯者易治。若久發起有黑紅,並脫肌膚,潮熱不退,氣響聲啞者不治。
白話文:
這病症在嬰兒出生一百天內,甚至到兩三歲的小孩都可能會發生。發病的時候,口腔內會布滿白色或黃色的薄膜,口水增多且臉色呈現黃色,牙齦上可能出現白色的斑點。治療上需要進行針刺,將含有黃色液體的部位刺破,讓黃水排出以釋放毒素。然後使用如甘桔湯等藥物進行治療,同時配合使用冰硼散噴灑在患部。如果舌頭下方中間位置突然出現白色或黃色的點,且小孩身體狀況良好,這種情況比較容易治療。但若長期發病,出現黑色或紅色的斑點,且伴有皮膚脫落、持續高燒不退、呼吸聲音嘶啞的情況,這種情況則難以治療。
4. 論症治法
以上四十六症,須細心辨認,當清則清,當補則補,當提則提,當瀉則瀉,有風去風,有潮熱去潮熱,有涎除涎,有痰化痰,有膜去膜,關閉關開。其有白膜黃膜,紅爛點子,而氣不響,聲不啞,音不嘶,語不亂,喉不幹,肚不痛,口不噤,言不狂,眼不紅,氣不躁,目不直視,神不暗慘,大小便順利,口臭無血,胸不緊,色不熟黑,針刺有血者,人雖傾危,毒未攻臟,藥尚能解。以上壞症,如患者兼有一二樣,切勿妄治。
若主家再三哀懇,卻情不過,亦須言明此是不治之症,今順情下藥,功過皆在所弗受,方可免怨也。
白話文:
對於上述的四十六種病狀,我們必須要細緻地辨識,該清熱的就清熱,該補養的就補養,該提升的就提升,該排瀉的就排瀉,有風邪就袪風,有潮熱就退潮熱,有多餘的口水就消除口水,有痰就化解痰,有異常的膜就去除膜,該開啟的就要開啟。
若是出現白色的膜、黃色的膜,或是紅色破損的斑點,但病人呼吸聲音正常,聲音沒有嘶啞,說話沒有混亂,喉嚨沒有乾燥,腹部沒有疼痛,嘴巴沒有緊閉,言語沒有瘋狂,眼睛沒有紅腫,情緒沒有焦躁,眼睛不會直視無神,精神狀況良好,大小便通暢,口中雖有臭味但無血跡,胸部沒有壓迫感,面色並非深黑色,針刺仍有血液流出的,即使病情看似危急,毒素尚未侵入臟腑,藥物仍有可能治癒。
以上提及的嚴重病症,如果病人同時有其中一二種,千萬不可隨意治療。
即便患者家屬再三請求,若出於人情難卻,也必須清楚表明這是無法根治的病症,現在只是順應家屬的情緒開藥,無論是功勞還是過失,都無法接受。這樣才能避免將來的怨言和糾紛。
5. 辨陽喉症訣
夫陽喉者,陽氣發顯於外也。其色紅,其氣滾熱,其舌強硬,其胸緊氣急,大便堅硬,小便澀數,其面必紅,其內外紅腫之處必大熱,其口氣必滾熱而臭,其眼內必紅,其喉鏡內必起紅絲線經絡,其口唇必紅而粗厚,其陽分發熱潮熱必甚,其痰涎壅甚,其言語雄壯,其聲怒,則其症實乃陽喉也。可用清心平肝瀉脾寒涼之藥治之。
白話文:
所謂的陽喉症,就是體內的陽氣過盛,表現於身體外部的症狀。患者會出現喉部紅腫,氣息滾熱,舌頭僵硬,胸部感覺緊繃且呼吸急促,大便乾硬,小便頻繁且不暢,臉部會泛紅。此外,身體紅腫部位摸起來非常熱,口中的氣息滾熱且帶有異味,眼睛內部也會泛紅,喉嚨內部會出現紅色的絲狀血管,嘴脣呈現紅色且粗厚。患者會感到全身發熱,尤其是潮熱的現象會特別明顯,且痰多,說話聲音洪亮,情緒易怒。這些都是陽喉症的典型症狀。治療上,可以使用能清心火、平肝氣、瀉脾熱的涼性藥物來進行治療。
6. 辨陰喉症訣
夫陰喉者,陰氣伏藏於內也。其色青白黃,其氣溫涼,其舌軟必捲縮,其胸寬,其大小便自通利,其面色青黃,其內外腫處青,亦復溫涼本色,其眼黃,其喉鏡內色淡,其舌色白黃,其陰分潮熱,或微寒微熱,其痰涎少,其聲溫和,其症則虛,是乃陰喉也。不可太用寒涼之藥,宜重用元參瀉虛火為主。
白話文:
所謂的陰喉症,指的是陰性氣質在體內潛藏的情況。病患的臉色會呈現青、白、黃色調,身體散發的氣息感覺溫涼,舌頭柔軟且往往捲縮,胸部顯得較為寬闊,大小便能自然通暢,臉色泛著青黃,身體內外腫脹的地方顏色也是青色,觸感同樣是溫涼的,眼睛可能泛黃,喉嚨內部的顏色偏淡,舌頭的顏色是白黃交錯,體內的陰性成分可能引發潮濕的熱感,或是微微的冷熱交替,口中的痰液不多,說話聲音溫和,整體症狀顯示出虛弱的狀態,這些都是陰喉症的特徵。治療時不應過度使用寒涼性的藥物,而是應該重用元參來清虛火作為主要療法。
7. 看喉中辨臟色訣
五臟者,心肝脾肺腎也,各載五形,各形五色。五形者,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也。五色者,紅、青、黃、白、黑、也。相生者其病輕,相剋者其病重。假如其色紅,則屬心;其色青,則屬肝;其色黃,則屬脾;其色白,則屬肺;其色黑,則屬腎;此乃五臟中形見於五色也。開其口一觀喉中形色,即知其由何臟中發來,相生者易治,相剋者難醫。
此是傳授真口訣,切勿視為等閒語。
白話文:
這段文字談的是透過觀察喉嚨中的顏色來判斷內臟的健康狀況。我們人體有五臟,分別是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,它們各自對應五行,五行又分別呈現五種顏色。五行包括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,而五色則是紅、青、黃、白、黑。
如果疾病在相生的五行之間,那麼病情通常較輕;若是在相剋的五行之間,病情就可能較嚴重。舉例來說,如果喉嚨呈現紅色,那麼問題可能出在心臟;如果是青色,問題可能出在肝臟;黃色可能是脾臟;白色可能是肺部;黑色可能是腎臟。這是因為五臟的問題會反映在對應的顏色上。
只要張開嘴巴看看喉嚨的顏色,就能知道問題出自哪個臟器。如果顏色反映的五行相生,病情比較容易治療;如果反映的五行相剋,病情就比較難治。
這是一套真實且重要的診斷方法,千萬不要輕視。
這段話強調了這套診斷方法的重要性,提醒人們要認真看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