佚名

《喉舌備要秘旨》~ 喉部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喉部 (10)

1. 辨毒攻臟訣

毒攻心必狂言亂語,毒攻肝其眼怒直視,毒攻肺其聲嘶而咳嗽氣響,毒攻腎其聲沉緩而啞,毒攻脾頸上浮腫必結核,此乃餘毒發來,外用沖和散敷之則散,不散則熟,用針刺出膿血即愈。以上系毒攻臟腑之症。諺云:毒攻臟腑為死症,古人不治,命由天。

白話文:

如果毒素影響到心臟,會使人講話胡言亂語,精神失常。若是毒素攻擊到肝臟,眼睛會呈現怒目圓睜的狀態。毒素若影響到肺部,聲音會變得沙啞,並且會有咳嗽及呼吸困難的現象。當毒素影響到腎臟時,說話聲音會變得低沉且緩慢,甚至出現聲音嘶啞的狀況。毒素影響到脾臟時,脖子上方可能會出現浮腫,甚至形成結節,這是殘留的毒素所導致的問題。

對於這樣的狀況,可以使用沖和散這種外用藥物進行敷貼,幫助毒素散去,若無法立即消散,需耐心等待其自然成熟。如果情況嚴重,可以使用針灸的方式,將膿血排出,通常就能痊癒。

以上的描述,都是毒素對內臟產生影響的症狀。有句俗諺說,毒素對臟腑的攻擊是致命的疾病,古時候的人認為這是無法治療的,生命的長短只能由上天決定。

2. 認死症歌訣

凡喉症無痰者不治。痰響如雷者危。氣聲如拖鋸者死。聲啞者不治。色如腥熟者死。面黑神慘者死。口噤者危。齒腳肉包過牙者死。怒目直視者死。肚痛者死。鼻內出血不止者死。大便泄出黑色者死。潮熱不退者危。口動言語亂者死。喉內生肉筍針刺不痛者死。膿血不腥不臭者死。

氣出無收者死。手不能提足不能步者死。滿喉盡膜者不治。氣臭者死。腣中子白膜遮盡者死。牙齒脫者不治。失舌者死。痰火升喉痛者不治。瘰癧火升喉痛者不治。以上皆死症,百中可救一二而已。

白話文:

【對於喉部疾病的預後判斷】

凡是喉部疾病沒有痰液產生的,通常病情難以好轉。如果患者喉中痰鳴如雷,這表示病況已十分危急。若呼吸聲音像拉鋸般,這表示患者可能不久於人世。聲音嘶啞的,治療效果往往不佳。如果喉部顏色呈現一種熟透的腥紅色,這表示患者可能即將死亡。面色發黑且精神狀態極度不佳的,也同樣是死亡的前兆。嘴巴無法開合的,病情非常危險。若牙齦肉包覆超過牙齒,這也是死亡的徵兆。眼睛瞪得大大的,直勾勾地看著前方的,也預示著死亡。腹部劇烈疼痛的,病情亦十分危急。如果鼻子不停流血,且無法止住,這表示患者可能即將死亡。若大便呈現黑色,且持續性拉肚子,這也是死亡的信號。持續高燒不退的,病情非常危急。如果嘴巴不停動,說話語無倫次的,這表示患者可能即將死亡。若喉部長出肉瘤,用針刺也感覺不到痛的,這表示患者可能即將死亡。若傷口流出的膿血既不腥也不臭,這也是死亡的徵兆。

如果呼吸時,氣息只出不進的,這表示患者可能即將死亡。若患者手腳乏力,無法舉起或行走,這也是死亡的信號。如果整個喉部都被粘膜覆蓋,治療效果往往不佳。若患者身上散發出惡臭,這表示患者可能即將死亡。如果睪丸被白色薄膜完全遮蓋,這也是死亡的徵兆。若患者的牙齒開始脫落,治療效果往往不佳。如果患者失去舌頭的功能,這表示患者可能即將死亡。如果患者因為痰火上升導致喉部劇痛,治療效果往往不佳。如果患者因為淋巴結炎導致喉部劇痛,治療效果亦不佳。以上所描述的都是死亡的病症,即便竭盡全力救治,也只有一兩成的存活機會罷了。

3. 治咽喉辨論

夫咽喉之症,皆由五臟六腑發來。臟腑生病,其形色見於咽喉,腣中以內者謂之咽,腣中以外者謂之喉,咽喉形色各有陰陽,虛實之毒,卒然發起,牙關緊急,痰涎壅盛,氣出不收,朝發夕死,是乃急症。醫者不明,往往謂此為痰熱,孰不知有陰陽虛實之分。

外症為陽,內症為陰,虛則溫之,實則瀉之,有熱去熱,有風去風,有毒解毒,有膜去膜,有痰化痰,有涎去涎,關閉用開關藥,至內面紅黃白爛點,可用藥散吹之,外面紅腫結核,則用藥散敷,結核成膿用針刺,審症用藥勿慌忙。此真口訣也。

白話文:

【治療咽喉病症討論】

咽喉的病狀,都源自於五臟六腑的問題。當臟腑生病,其病症會在咽喉部位顯現出來。在胸腔內的是咽,胸腔外的是喉,咽喉的病態各有陰陽之分,虛實之別。如果突然發病,牙關緊閉,痰液大量積聚,呼吸困難,甚至可能早上發病晚上就死亡,這就是急性的病症。醫生如果不瞭解,常會誤以為這是痰熱,卻不知道痰熱也有陰陽和虛實的不同。

從外在表現的病症屬於陽性,內在的病症則屬於陰性。虛弱的狀態要溫補,實證的狀況要瀉下。有熱症就清熱,有風邪就祛風,有毒就解毒,有膜就去除膜,有痰就化解痰,有涎就排除涎。對於關閉的狀態,要用開關的藥物。如果內側出現紅黃白的爛點,可以使用藥粉噴灑。外側若紅腫有結節,則應使用藥粉敷貼。結節轉變為膿包時,就要用針刺破。診斷病情後再用藥,千萬不要慌亂。這就是真實的治療口訣。

4. 論喉症治法

—火症喉痹,悉宜以抽薪飲主之。

—火不勝者,宜徙薪飲主之。

—凡膽肝之火盛者,宜以芍藥、梔子、草龍膽為主。

—陽明胃火盛者,宜以生石膏為主。大便閉結不通,宜加大黃、芒硝之屬通其便,而火自降。

—凡火浮於上,而熱結於頭面咽喉者,最宜清降,切不可誤用升陽散風等劑,蓋此火由中發來,得升愈熾。經曰:高者抑之,正此之謂也,非火鬱宜發及升陽散火之義,學者於此最要體察,勿謂誤認其面目為囑。

—凡外治火症腫痛之法,宜以木鱉子磨醋,用鵝毛蘸擦喉中,引去其痰。或另少和清水,免致太酸,時時呷嗽喉中,不可嚥下,引吐其痰為更喜。嗽後以代匙散吹之,仍內服湯藥,自無不愈。

—凡火壅於上,而食物之治,最宜梨漿、綠豆湯之屬為妙。若南方少梨之處,或以好蘿蔔搗汁,和以泉水,少加元明粉攪勻,徐徐飲之,既可消痰,亦可清火。

—凡單雙乳鵝,若毒未甚,膿未成者,治之自可消散。若勢甚而危,必須砭出其血,庶可速退,此因其急,亦不得已而用之也。又古法治喉痹,用三針刺少商穴,血出即愈。

—陰虛喉痹。其症亦內熱口渴喉干,或唇紅頰赤,痰涎壅盛,然必六脈無神,或六脈雖數,浮軟無力,但察其過於酒色,或素稟陰氣不足,多倦少力者,是皆腎陰虧損,水不制火而然。火甚者滋陰八味煎,加減一陰煎之類主之。火微而不喜冷物及大便不硬,小便不熱者,宜六味地黃湯、一陰煎之類主之。若思慮焦勞兼動心火者,宜用二陰煎主之。

—格陽喉痹。由火不歸元,則無根之火寓於咽喉而然,其症在上熱下寒,全非火症。凡辨此者,但診其六脈微弱,全無滑大之意,則下體全無火症,而腹不喜冷,即是症也。蓋此症必因色欲傷精所致。或泄瀉傷腎,或本無實火,而過服寒涼以傷陽氣者,皆能患此症。速宜用鎮陰煎治之為上,八味地黃湯次之,或用蜜附子含咽亦可。若再用寒涼之劑,多致不救。

—陽虛喉痹。非喉痹因於陽虛也,乃陽虛因於喉痹也。蓋有因喉痹過於用攻擊之劑,致傷胃氣者。有飲食難下,倉庫空虛而傷胃氣者。又有氣體素弱,不耐勞倦,而傷胃氣者。大凡中氣內虛,疼痛外逼,多致元陽飛越。脈浮而散,或弱而澀,以致聲如鼾睡,痰如拽鋸者,此胃肺垂絕之候,速宜挽回元氣,以人參一味濃煎,放心徐徐嚥下。如痰多者,或加竹瀝、薑汁亦可。

如遲多致不救,若作實火治之,則禍不旋踵矣。

—格陽喉痹。但見其頭面浮火,喉頭粗極,氣急聲啞,咽腫口瘡,痛楚之甚。察其脈,細甚而數。問其言,則聲微似不能振者。詢其所服之藥,無非黃連、梔、柏之屬。此蓋以傷陽而起,復為寒涼所逼,以致寒盛於下,而格陽於上,即茶水之類,亦俱難入口,而尤畏煩熱。余曰:危哉!再遲日子,必不能救矣。

白話文:

論喉症治法

喉嚨炎症,多數應以抽薪飲為主。

若非實火導致,則應改用徙薪飲。

膽肝火盛,宜用芍藥、梔子、草龍膽。

胃火盛,宜用生石膏。若大便秘結,應加大黃、芒硝等通便藥物,則火自退。

若火邪浮於上,熱結頭面咽喉,最宜清降,切勿誤用升陽散風等藥物,因為此火由內而生,升提反而加重病情。古書記載:「高者抑之」,正是此理,非火鬱結或需升陽散火時才能使用此法。學習者務必仔細分辨,以免誤診。

外治喉嚨腫痛,可用木鱉子磨醋,以鵝毛蘸取擦拭喉嚨,引出痰液。也可加少許清水稀釋,以免過酸,反覆漱喉,切勿吞嚥,引吐痰液效果更佳。漱喉後,可用代匙散吹入喉嚨,配合內服湯藥,必能痊癒。

火邪壅塞於上,飲食療法宜選用梨汁、綠豆湯等。若南方少梨,可用蘿蔔汁加泉水,再加少量元明粉攪勻,緩慢飲用,既能消痰,又能清火。

單雙乳鵝(喉部腫痛),若毒尚未嚴重,膿尚未形成,則可自行消散。若病情嚴重危急,必須用針刺放血,才能快速退腫,此為緊急情況下的不得已之法。古法治療喉痹,也可用三針刺少商穴,出血即愈。

陰虛喉痹,症狀也包括內熱口渴、喉嚨乾燥,或唇紅面赤、痰涎壅盛,但脈象必定無神,或脈雖數,卻浮軟無力。若患者過於縱欲,或天生陰氣不足,常感疲倦乏力,則皆因腎陰虧損,水不制火所致。火邪嚴重者,用滋陰八味煎、加減一陰煎等方劑;火邪較輕,不喜冷物,大便不硬,小便不熱者,宜用六味地黃湯、一陰煎等方劑;若因思慮過度、勞累而心火旺盛,則宜用二陰煎。

格陽喉痹,由於火不歸元,無根之火停留在咽喉所致,症狀為上熱下寒,與一般火症不同。診斷此症,需觀察脈象微弱,全無滑數之象,下體無火症表現,腹部不喜冷,即是此症。此症大多因房事過度傷精,或泄瀉傷腎,或本無實火,而服用過多寒涼藥物傷及陽氣所致。應迅速服用鎮陰煎,八味地黃湯次之,或用蜜附子含咽亦可。若再用寒涼藥物,多難挽回。

陽虛喉痹,並非喉痹因陽虛而起,而是陽虛因喉痹而生。多因喉痹治療時,過度使用攻邪藥物損傷胃氣;或飲食困難,胃中空虛損傷胃氣;或體質虛弱,勞倦過度損傷胃氣所致。總之,中氣內虛,疼痛外逼,導致元陽外泄。脈象浮散或弱澀,聲音如鼾睡,痰如鋸齒樣,這是胃肺將絕之象,應迅速挽回元氣,用人參濃煎,慢慢服用。痰多者,可加竹瀝、薑汁。

若延誤治療,則難以挽回。若誤作實火治療,後果不堪設想。

格陽喉痹,症狀為頭面浮腫發熱,喉嚨腫脹粗糙,氣急聲啞,咽喉腫痛,口腔潰瘍,疼痛劇烈。脈象細數。說話聲音微弱,似不能發聲。詢問服藥情況,多服用了黃連、梔子、柏子仁等藥物。這是因為傷及陽氣,又受寒涼之邪侵襲,導致下寒上熱,格陽於上,即使茶水等,也難以下嚥,更怕煩熱。此症危急,若延誤,必難救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