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學修

《推拿抉微》~ 第三集·治療法 (36)

回本書目錄

第三集·治療法 (36)

1. 傷濕

故治濕之方,濕寒淮在溫燥,濕熱惟在清利。雖燥與濕遠,清與濕近,而其使之剛柔得中,亦即同為濕之良將。經云:脾土喜燥而惡濕。又曰:太陰之上,濕氣治之,中見陽明。解者既以其惡濕,而無濕之必要。又於中見陽明之義,僅拘為太陰經之支絡,見走於陽明經絡之上。

是未免將治濕之全副底蘊,得半失半者也。吾以為中見陽明之義,不是僅拘於支絡者。是謂太陰之上,雖是濕氣治之,不使發生濕病。然其治法,究以何者為中和。曰:欲其中和,必須見陽明之氣為若何,而後濕氣之治為何若。陽明之氣,以燥為本,其中和亦即以燥為本也。

蓋必如是而後能中和,必如是而後無不中和也。後賢雖未將此中微義揭出,而知治濕以燥,是其將先聖之妙得心法,亦無不體會畢具者矣。

白話文:

治療濕邪的方法,濕寒需溫燥,濕熱則需清利。雖然燥熱和濕邪看似相反,清利和濕邪看似相近,但能使寒熱溫燥恰到好處,它們都是治療濕邪的好方法。《內經》說:「脾土喜燥而惡濕」。又說:「太陰經病,濕氣治之,中見陽明。」有些解說認為,因為脾土厭惡濕邪,所以治療濕邪並非一定要使用燥濕的方法,而「中見陽明」的意思,也只是指太陰經的病症會蔓延到陽明經而已。

這種解釋未免只抓住了一半,忽略了治療濕邪的根本道理。我認為「中見陽明」的含義,並不只是指經絡的傳變。意思是說,雖然太陰經的濕邪需要治療,但治療的目的是為了避免濕病的發生。那麼,這種治療方法,究竟如何才能做到中和呢?要做到中和,必須了解陽明之氣如何運作,然後才能知道如何治療濕邪。陽明之氣以燥為本,所以治療濕邪的中和之道,也以燥為本。

只有這樣才能做到中和,也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完全中和。後世的醫家雖然沒有明確闡述這個微妙的道理,但他們懂得用燥濕的方法治療濕邪,可見他們都已經領會了先賢的精妙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