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推拿抉微》~ 第二集·推拿法 (22)
第二集·推拿法 (22)
1. 雜症門推法
小兒頭瘡,治宜推三關,推肺經,分陰陽,推脾土,揉太陽,揉陽池。
小兒口內生瘡,治宜退六腑,分陰陽,撈明月,清天河水,補腎水,鳳凰單展翅。
小兒偏墜,治宜推三關,推腎,揉板門,分陰陽,八卦,打馬過天河,三陰交,承山穴,外用艾茸為囊,收腎卵子甚效。
塗蔚生曰:三陰交在內踝螄骨上三寸,乃足厥陰、足太陰、足少陰交會之點也。
小兒傍耳流膿,治宜:推三關,六腑,推脾土,將耳珠揉,用前補瀉法。小便黃赤可清之,治宜治腎水。(從小指尖往上推為清。)掐二人上馬,運水入土。如大小便俱閉,則宜分陰陽為主。
小兒眉目不開,治宜掐陽池,(宜久揉久掐)。再推四橫紋。
小兒口渴咽乾者,氣虛火動也,清天河水為主。
小兒四肢厥冷,治宜推三關,補腎土為主。
小兒口啞不能語言,乃痰迷心竅也,清肺經為主。
小兒手不能屈伸者,風也,宜威靈穴揉之。四肢軟者,血氣弱也,宜補腎土,掐四肢橫紋。手捏拳者,心經熱也,急掐水底撈明月,仍運八卦。
小兒頭痛,揉臍及陽池,外勞宮,頭向上者,宜補脾土,運八卦為主。
小兒風症,不省人事,灸上星、湧泉、少商。
小兒發熱,目上視,宜瀉心經,掐中衡穴,橫門穴,俟眼正起視方止。
小兒眼左視,掐右端正;眼右視,掐左端正(中指中節外邊是)
小兒吐血,兩大指甲爪角後一韭葉許,即母腮穴掐之(母腮穴即是少商穴)
小兒汗多,是腎虛,推補腎水,汗即止。
小兒日間病重,宜抑陽;夜重者,宜抑陰。
小兒子時後火盛者,是陽火,宜瀉之;午後火盛者,是陰火,宜補之。
小兒先熱後寒者,陰乾陽,宜先瀉後補;先寒後熱,是陽干陰,宜先補後瀉。
小兒浮腫者,脾土宜補,陰陽宜分,腎水宜先補而後瀉,用燈火太陽五心脊背上各一燋,自愈。
小兒五指節揉之,可以化痰。
小兒三焦推之,治心氣冷痛。
小兒命門推之,止腰痛,補下元。
小兒四橫紋重推,可以通上下之氣血。
小兒板門重推,可以止小腸之寒氣。
小兒之小天心重揉,治腎水枯短。
小兒風池穴用針刺之,可治眼痛頭痛。
塗蔚生曰:風池屬於足少陽膽經,少陽行人之側,走上於頭,此穴在耳後顳顬後腦空下發際陷中,與啞門風府同刺,為治中風口啞,偏正頭痛,一切風症之要穴。啞門入髮際五分,刺宜淺。風府入髮際一寸,刺宜稍深。
小兒三關灸之,可祛腰背之風寒。
小兒崑崙穴灸之,可救半身不遂,大小便澀。
小兒曲池穴灸之,可通肺臟氣血,治麻痹半身不遂。
小兒泄瀉,在龜尾骨上,用艾火一燋,可愈。若大便多而穢者,恐是陰脫,多不治。
小兒吐症,心窩上下,燈火四燋,如喝水多,可推脾土。
小兒腳軟,可於鬼眼穴上,燈火一燋。
白話文:
雜症門推法
嬰兒頭上長瘡,治療方法是推三關、推肺經、分陰陽、推脾土、揉太陽穴、揉陽池穴。
嬰兒口腔內長瘡,治療方法是推六腑、分陰陽、推撈明月穴、清天河水、補腎水,以及鳳凰單展翅手法。
嬰兒偏墜(身體歪斜),治療方法是推三關、推腎經、揉板門穴、分陰陽、推八卦穴位、打馬過天河手法、推三陰交穴、揉承山穴,並在外用艾絨做成藥囊收縮腎臟,效果很好。
塗蔚生說:三陰交穴位於內踝骨上方三寸,是足厥陰經、足太陰經、足少陰經交會的穴位。
嬰兒耳旁流膿,治療方法是推三關、推六腑、推脾土、揉耳珠,並運用補瀉手法。若小便黃赤,需清熱利尿,治療方法是補腎水(從小指尖往上推)。並掐揉二馬穴,運水入土。如果大小便都閉塞,則應以分陰陽為主。
嬰兒眉目緊閉,治療方法是掐揉陽池穴(需長時間揉掐),再推四橫紋。
嬰兒口渴咽乾,是氣虛火旺,需以清天河水為主。
嬰兒四肢厥冷,治療方法是推三關,並以補腎土為主。
嬰兒口啞不能說話,是痰迷心竅,需以清肺經為主。
嬰兒手不能屈伸,是風邪所致,應揉威靈穴。四肢無力,是血氣虛弱,應補腎土,並掐四肢橫紋。手握拳,是心經熱,應立即掐水底撈明月穴,並運八卦。
嬰兒頭痛,揉肚臍、陽池穴、勞宮穴;若頭偏向一方,應補脾土,並運八卦為主。
嬰兒患風症,神志不清,應灸上星穴、湧泉穴、少商穴。
嬰兒發熱,眼睛往上看,應瀉心經,掐中衡穴、橫門穴,待眼睛恢復正常視線才停止。
嬰兒眼珠左偏,掐揉右側的端正穴;眼珠右偏,掐揉左側的端正穴(中指中節外側)。
嬰兒吐血,在兩大拇指指甲根部外側約一韭葉寬的部位(母腮穴,即少商穴)掐揉。
嬰兒多汗,是腎虛,應推補腎水,汗即可止住。
嬰兒白天病情重,應抑制陽氣;晚上病情重,應抑制陰氣。
嬰兒早晨火旺,是陽火,應瀉之;下午火旺,是陰火,應補之。
嬰兒先發熱後發冷,是陰虛陽盛,應先瀉後補;先發冷後發熱,是陽虛陰盛,應先補後瀉。
嬰兒浮腫,應補脾土,分陰陽,先補後瀉腎水,並用燈火灸太陽穴、五心(手心、腳心)、脊背各一次,即可自愈。
揉嬰兒五指關節,可以化痰。
推嬰兒三焦經,治療心氣冷痛。
推嬰兒命門穴,止腰痛,補益下元。
用力推嬰兒四橫紋,可以疏通上下氣血。
用力推嬰兒板門穴,可以止小腸寒氣。
用力揉嬰兒小天心穴,治療腎水不足。
用針刺嬰兒風池穴,可以治療眼痛頭痛。
塗蔚生說:風池穴屬於足少陽膽經,少陽經循行人體側面,上行至頭部,此穴位於耳後顳顬部髮際凹陷處,與啞門穴、風府穴一起針刺,是治療中風口啞、偏頭痛、一切風症的重要穴位。啞門穴位於髮際內0.5寸處,針刺應淺;風府穴位於髮際內1寸處,針刺應略深。
灸嬰兒三關穴,可以祛除腰背部的風寒。
灸嬰兒崑崙穴,可以治療半身不遂、大小便不利。
灸嬰兒曲池穴,可以疏通肺臟氣血,治療麻痺半身不遂。
嬰兒腹瀉,在尾骨上方用艾灸一次,即可痊癒。如果大便多而臭穢,可能是陰氣脫落,多難治癒。
嬰兒嘔吐,在心窩上下方用燈火灸四次,如果喝水多,可以推脾土。
嬰兒腿軟,可在鬼眼穴上方用燈火灸一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