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針灸資生經》~ 針灸資生經第五 (10)
針灸資生經第五 (10)
1. 足雜病
(跟股,䯒脛,腨腿,髀樞,余見腳膝攣)
僕參、治足跟痛。不得履地。腳痿轉筋。(銅)浮郄、治腳股筋急。髀樞不仁。付陽、治髀樞股䯒痛。(見風痹。)飛揚、治足指不屈伸。(見歷節風。)經渠、治足心痛。(銅見熱病無汗。)築賓、治足腨痛。承筋、治腳腨酸。(見轉筋。)湧泉、療心中結熱。腳底白肉際不得履地。
明下云、療足指盡疼。不得踐地。千云、湧泉、然谷、主五指盡痛。足不履地。三陰交、療不能行。(千)三陰交、療足痿不能行。(見膝腳痛。)上廉、療腳重不得履地。(見腳氣。)崑崙、療腳重不得履地。崑崙、治踹腫不得履地。然谷、治足跗腫。不得履地。中都、主脛寒。
(見足寒熱。)絕骨、灸百壯。治風身重脛寒。(見中風。)條口、(大溪同。)療脛寒。(明見足麻。)梁丘、療大驚脛痛。冷痹膝痛。不屈伸。難經疏云、足脛寒者。腎主骨。有病先脛冷也。當以此求之。然谷、主足不能安。脛酸不能久立。(千)湧泉、太衝、主脛酸。
至陽、主脛疼。四肢重。少氣難言。承山、承筋、(又見轉筋。)主腳脛酸。腳急跟痛。腳筋急痛。環跳、內庭、主脛痛。不可屈伸。陽關、主脛痹不仁。至陽、主脛酸。(銅見寒熱。)膀胱俞、治脛寒拘急。不得屈伸。丘墟、療足腕不收。足脛偏細。(明)復留、主脛寒。
(千見足寒。)環跳、束骨、交信、陰交、陰谷、主髀樞中痛不可舉。臨泣、三陰交、主髀中痛。不得行。足外皮痛。凡髀樞中痛不可舉。以毫針寒而留之。以月生死為數。立已。丘墟、主髀樞腳痛。陽輔等、主髀樞不仁。(見足麻痹。)
膝以上病。宜灸環跳風市。膝及膝下病。宜灸犢鼻膝關三里陽陵泉。足踝以上病。宜灸三陰交絕骨崑崙。足踝以下病。宜灸照海申脈。然須按其穴痠疼處灸之。方效。
白話文:
[足部各類疾病]
- 僕參穴:用於治療腳跟疼痛,無法著地,腳部萎弱與轉筋。
- 浮郄穴:用於緩解腳部與大腿肌肉緊繃,大腿外側麻木無知覺。
- 付陽穴:能治療大腿外側與小腿前側疼痛。(參考風濕相關)
- 飛揚穴:適用於腳趾無法屈伸。(可參考關節炎風濕)
- 經渠穴:用於治療腳掌疼痛。(在發燒無汗時使用)
- 築賓穴:能緩解小腿後側疼痛。
- 承筋穴:適用於小腿後側痠痛。(可參考轉筋)
- 湧泉穴:能治療心臟鬱熱,腳底白肉部分無法著地。
進一步說明,能治療腳趾極度疼痛,無法踩踏地面。湧泉穴和然谷穴,主要用於治療五指全痛,腳部無法著地。三陰交穴,用於治療行走困難。
-
上廉穴:用於治療腳部沉重,無法著地。
-
崑崙穴:用於治療腳部沉重,無法著地,以及腳踝腫脹,無法著地。
-
然谷穴:用於治療腳背腫脹,無法著地。
-
中都穴:主要用於治療小腿寒冷。
-
絕骨穴:透過灸法一百壯,能治療風濕所導致的身體沉重與小腿寒冷。
-
梁丘穴:能治療因驚嚇引起的小腿疼痛,冷痹與膝蓋疼痛,膝蓋無法彎曲或伸直。
-
至陽穴:主要用於治療小腿疼痛,四肢沉重,呼吸短促,說話困難。
-
承山穴和承筋穴:主要用於治療小腿痠痛,腳部緊繃與腳跟疼痛,小腿肌肉緊繃疼痛。
-
環跳穴和內庭穴:主要用於治療小腿疼痛,無法彎曲或伸直。
-
陽關穴:主要用於治療小腿麻痹無知覺。
-
膀胱俞穴:用於治療小腿寒冷,肌肉緊繃,無法彎曲或伸直。
-
丘墟穴:用於治療腳踝無法活動,小腿單側變細。
-
復留穴:主要用於治療小腿寒冷。
-
環跳穴,束骨穴,交信穴,陰交穴,陰谷穴:主要用於治療大腿根部疼痛,無法抬腿。
-
臨泣穴和三陰交穴:主要用於治療大腿中部疼痛,行走困難,腳外側皮膚疼痛。
-
對於大腿根部疼痛,無法抬腿的情況,可以使用細針進行寒冷刺激並保持一段時間,根據月圓月缺的規律來調整次數,即可立即改善。
-
丘墟穴:主要用於治療大腿根部與腳部疼痛。
-
陽輔穴等:主要用於治療大腿根部麻木無知覺。(可參考足部麻痺)
對於膝蓋以上部位的疾病,適合灸環跳穴和風市穴;對於膝蓋及其下方的疾病,適合灸犢鼻穴,膝關穴,三里穴和陽陵泉穴;對於腳踝以上的疾病,適合灸三陰交穴,絕骨穴和崑崙穴;對於腳踝以下的疾病,適合灸照海穴和申脈穴。然而,必須先找到疼痛的穴位進行灸療,才能獲得效果。
2. 腳氣
世有勤工力學之士。一心注意於事。久坐行立於濕地。不時動轉。冷風來擊。入於經絡。不覺成病。故風毒中人。或先中手足十指。因汗毛孔開。腠理疏通。風如擊箭。或先中足心。或先中足趺。或先中膝以下腨脛表裡者。若欲使人不成病者。初覺即灸所覺處三二十壯。因此即愈。
不復發。(千)凡腳氣初得腳弱。便速灸之。並服竹瀝湯。灸訖可服八風散。無不瘥者。惟急速治之。若人但灸而不能服散。服散而不灸者。半瘥半死。雖得瘥者。或至一二年後更發動。覺得便依此法速灸之。及服散者。治十十愈。此病輕者、登時雖不即惡。治之不當。根源不除。
久久殺人。不可不以為意。初灸風市、次灸伏兔、次犢鼻、次膝兩眼、(一法忌灸。)次三里、次上廉、次下廉、次絕骨。凡灸八處。一、風市百壯。多亦任人。輕者不可減百壯。重乃至一處五六百壯。勿令頓灸。三報之佳。二、伏兔百壯。亦可五十壯。三、犢鼻五十壯。有至百壯。
四、膝眼。五、三里百壯。六、上廉百壯。七、下廉百壯。八、絕骨。凡此諸穴。不必一頓灸盡壯數。可日日報灸之。三日之中。灸令盡壯數。為佳。凡病一腳、則灸一腳。病兩腳、則灸兩腳。凡腳弱病、皆灸兩腳。一方云、如覺腳惡。便灸三里及絕骨各一處。兩腳惡者。合四處灸之。
多少隨病輕重。大要、雖輕不可減百壯。不差、速以次灸之。多多益佳。一說灸絕骨最要。人有患此腳弱不即治。及入腹、腹腫大上氣。於是乃須大法灸。隨諸俞及諸管關節腹背盡灸之。並服八風散。往往得瘥。覺病入腹。若病人不堪痛。不能盡作大灸。但灸胸中心腹諸穴。
及兩腳諸穴。亦有得好瘥者。亦依支法存舊法。梁丘、犢鼻、三里、上廉、下廉、解谿、太衝、陽陵泉、絕骨、崑崙、陰陵泉、三陰交、足太陰、復溜、然谷、湧泉、承山、束骨等凡十八穴。舊法多灸百會、風府。五臟六腑俞募。頃來灸者。悉覺引氣向上。所以不取其法。氣不上者可用之。
其要病已成恐不救者。悉須灸之。其足十指去指奇一分。兩足凡八穴。曹氏名曰八沖。極下氣有效。其足十指端。名曰氣端。日灸三壯。並大神要。其八沖可日灸七壯。氣下即止。凡灸八沖。艾柱小作。病者非深相委悉。勿為灸。上廉、療偏風腲腿。腳不隨重不得履地。腳氣刺風痶風腳冷。
(明)肩井、治腳氣上攻。(銅)
千金云、腳氣一病最宜針。若針而不灸。灸而不針。非良醫也。針灸而藥。藥不針灸。亦非良醫也。此論其當。
若始覺腳氣。速灸風市、三里、各一二百壯。以瀉風濕毒氣。若覺悶熱者、不得灸。以本有熱。灸之則大助風生。食物大忌酒面海鮮。及忌房勞。不爾、服藥無益。(指)
白話文:
世上有些勤奮學習工作的人,他們全神貫注在事情上,長時間坐在潮濕的地方,或是站立在潮濕的地面上,沒有適時活動身體。當冷風吹襲,風邪就會進入體內的經絡,不知不覺間就生病了。所以風毒一旦侵入人體,可能首先影響手腳的十個指頭。因為汗毛孔張開,腠理(皮膚和肌肉的連結處)通暢,風邪就像箭一樣射入。或者先影響到腳底,或者是腳踝,或者是膝蓋以下的小腿部位。如果想讓人不會因此生病,一發現症狀就要立刻在感到不適的地方進行灸療,約二十到三十次。這樣通常就可以康復,不會再復發。
對於腳氣病,剛開始感覺到腳弱時,應該立即進行灸療,同時服用竹瀝湯。灸療完畢後可以服用八風散,這樣基本上都能治好,關鍵是要快速治療。如果只做灸療不吃藥,或者只吃藥不做灸療,病情可能只會好一半,甚至會死亡。即使病情得到改善,也可能在一兩年後再次發作。一發現症狀,就要按照這個方法快速進行灸療,以及服用藥物,治療效果往往是百分之百的。這種病輕的時候,可能當時不會有什麼嚴重的症狀,但如果治療不當,病根沒有消除,長久下來會危及生命,不能掉以輕心。
剛開始治療時,首先灸風市穴,接著是伏兔穴,然後是犢鼻穴,膝蓋兩側的穴位,(有一種方法是避免灸這兩個穴位),接著是三里穴,上廉穴,下廉穴,最後是絕骨穴。總共灸八個地方。其中風市穴可以灸一百次,多灸也可以,病情輕的不要少於一百次,病情重的可以達到五六百次,但是不要一次灸完,分三次灸最好。伏兔穴灸一百次,也可以灸五十次。犢鼻穴灸五十次,有時可以達到一百次。
膝蓋兩側的穴位,三里穴灸一百次,上廉穴灸一百次,下廉穴灸一百次,絕骨穴也是。這些穴位不需要一次性灸完,可以每天灸一點,三天內灸完所有的次數是最好的。如果只有一隻腳病了,就只灸那隻腳;如果兩隻腳都病了,就兩隻腳都灸。凡是腳弱的病,都要灸雙腳。另一個方法是,如果感覺腳不舒服,就灸三里穴和絕骨穴,如果是兩隻腳都不舒服,就灸四個地方。灸的次數根據病情輕重來定,雖然病情輕也不能少於一百次。如果病情沒有改善,就快速地按順序灸下去,越多越好。有人說灸絕骨穴最重要。
有些人得了腳弱病,沒有立即治療,等到病入腹腔,腹部腫大,氣喘吁吁,這時候就需要大量灸療。除了灸各個穴位和關節,還需要服用八風散,通常能夠康復。如果感覺病已經入腹,如果病人受不了疼痛,無法完成大量的灸療,那就灸胸部,心臟和腹部的穴位,以及兩腳的穴位,這樣也能得到很好的療效。另外,根據一些方法,可以保留舊有的方法,比如灸梁丘穴,犢鼻穴,三里穴,上廉穴,下廉穴,解谿穴,太衝穴,陽陵泉穴,絕骨穴,崑崙穴,陰陵泉穴,三陰交穴,足太陰穴,復溜穴,然谷穴,湧泉穴,承山穴,束骨穴等等,總共十八個穴位。
舊的方法多灸百會穴,風府穴,五臟六腑的俞募穴。近來,人們發現這樣灸療會使氣往上走,所以不再採用這種方法,如果氣不上升,可以使用它們。如果病已經形成,擔心不能救治,就需要全部灸一遍。腳的十個指頭離指甲一分的地方,每隻腳有四個穴位,曹氏稱之為「八沖」,極大地幫助氣下行,非常有效。腳的十個指頭末端,被稱為「氣端」,每天灸三次,非常重要。八沖穴可以每天灸七次,氣下行就停止。灸八沖穴時,艾炷要小。除非病人對你非常信任,否則不要為他灸。
上廉穴可以治療半身不遂,腳部沉重,不能行走,腳氣,刺風,痶風,腳冷等症狀。有人告訴我,史書記載腳氣有風濕兩種類型,適合瀉而不是補,只適合用沉香湯瀉(見既效方),不允許灸療。《千金方》卻詳細記載了灸療方法,難道只有虛弱的人患腳氣才能灸嗎?所以《指迷方》說,如果感覺悶熱就不能灸,這是有所見解的。灸療腳氣,三里穴和絕骨穴是最重要的穴位,而保護是首要的。我以前有這個病,只要不踩到潮濕的地方,幾年都不會發作。如果踩到了潮濕的地方,就會頻繁發作。從那以後,我總是避免踩到潮濕的地方,只要有水濕,都不敢穿鞋踏上去。即使是站在濕地上,也不敢停留太久,必須經常換腳,這樣就不會有問題了。這也是保護的第二個意義。有一位高級官員長期患有腳氣,服用八味丸後痊癒。這也是因為腳氣衝擊心臟,只有這種藥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