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執中

《針灸資生經》~ 針灸資生經第五 (9)

回本書目錄

針灸資生經第五 (9)

1. 足麻痹不仁

至陰、主風寒從足小指起。脈痹上下。(千)陰陵泉、主足痹痛。中都、主足濕痹不能行。陽輔、陽交、陽陵泉、主髀樞膝骨痹不仁。陽關、環跳、承筋、主脛痹不仁。腰俞、風府、主足不仁。膀胱俞、大溪、次髎、主足清不仁。陽關、主脛痹不仁。(見足雜病。)浮郄、治髀樞不仁。

(銅見足雜病。)膀胱俞、治腳足不仁。(見腰腳。)白環俞、療手足不仁。(明下見脊。)上廉、治手足不仁。(銅見偏風。)犢鼻、髀關、陽陵泉、主膝不仁。(千見腰痛。)

列子載偃師造偈云、廢其腎則足不能行。是足之不能行。蓋腎有病也。當灸腎俞。或一再灸而不效。宜灸環跳風市犢鼻膝關陽陵泉陰陵泉三里絕骨等穴。但按略痠疼。即是受病處。灸之無不效也。

白話文:

[腳部麻木無知覺]

最末端的腳趾起始的風寒,會影響到足部,導致循環不暢,上下肢皆可能受到影響。陰陵泉穴能幫助改善因風寒引起的足部疼痛及麻木。中都穴對濕氣所導致的足部麻木,以致無法行走有治療效果。陽輔、陽交、陽陵泉穴可以緩解大腿、髖關節和膝蓋骨的麻木感。陽關、環跳、承筋穴對小腿麻木無知覺有療效。腰俞、風府穴能處理足部麻木的問題。膀胱俞、大溪、次髎穴對足部冷感和麻木有治療作用。陽關穴對小腿麻木無知覺有療效。

浮郄穴可治療大腿髖關節麻木。膀胱俞穴對腳足麻木有療效。白環俞穴可用於治療手足麻木。上廉穴可治療手足麻木。犢鼻、髀關、陽陵泉穴可治療膝蓋麻木。

列子書中記載偃師製作偈語說,若腎臟功能失調,會導致腳部無法正常行走。所以,腳部無法行走可能是腎臟出了問題,應灸腎俞穴。若灸一兩次腎俞穴無效,可改灸環跳、風市、犢鼻、膝關、陽陵泉、陰陵泉、三里、絕骨等穴位。只要找到按壓時略感痠痛的地方,就是病竈所在,進行灸療通常都能見效。

2. 足不能行

(不能立,不收)

三陰交、療不能行。(明下)上廉、治喘息不能行。(見脅痛。)合陽、(見腰脊。)治履步難。天柱、行間、主足不任身。(千與銅同。)京門、主腰痛不能立。然谷、治䯒酸不能久立。(銅見失精。)承山、治戰慄不能立。(見腰腳。)漏谷、療不能久立。(明下見足寒熱。

)飛揚、療體重起坐不能。步履不收。腳腨酸重戰慄。不能久立坐。跗陽、療不能久立。坐不能起。(見腰腳。)申脈、治䯒寒不能久立。坐如在舟車中。(銅見腰腳。)中都、主不能行(光明同。)立。三里、主不能立。(並見足寒熱。)浮白、主足緩不收。(千)三里、衝陽、僕參、飛揚、復留、完骨、主足痿失履不收。

下廉、主驚痹跗不收。(見乳癰。)豐隆、(見四肢厥。)脾俞、治四肢不收。(銅見腹脹。)支溝等、治四肢不舉。曲泉、大巨(銅同。)等、主四肢不收。(並見四肢厥。)三里、主不能久立。(見唾血虛損。)

白話文:

【無法行走】

(若無法站立,肌肉不受控制)

在三陰交穴進行治療,用於處理無法行走的情況。(詳情請看下方說明)在上廉穴治療喘息導致的無法行走。(詳見肋痛部分)在合陽穴,用於治療行走困難。(詳見腰部問題)天柱穴和行間穴,主要用於治療腳部無法承受身體重量。(千與銅穴有相同效用)京門穴,主要用於治療腰痛導致的無法站立。然谷穴,用於治療腳部痠痛無法長時間站立。(銅穴在失精症狀中有提及)承山穴,用於治療震顫無法站立。(詳見腰部和腳部問題)漏谷穴,用於治療無法長時間站立。(詳見腳部冷熱問題)

飛揚穴,用於治療身體沉重,起坐困難,步伐不穩,小腿痠重,震顫,無法長時間站立或坐下。跗陽穴,用於治療無法長時間站立。(詳見腰部和腳部問題)申脈穴,用於治療腳部寒冷,無法長時間站立,坐下時感覺像在船車中。(銅穴在腰部和腳部問題中有提及)中都穴,用於治療無法行走。(光明穴有相同效用)三里穴,用於治療無法站立。(詳見腳部冷熱問題)浮白穴,用於治療腳部鬆弛,肌肉不受控制。(千穴有相同效用)三里穴、衝陽穴、僕參穴、飛揚穴、復留穴、完骨穴,主要用於治療腳部萎縮,步態不穩,肌肉不受控制。

下廉穴,主要用於治療驚悸,麻痹,腳部肌肉不受控制。(詳見乳腺炎部分)豐隆穴,(詳見四肢冰冷部分)脾俞穴,用於治療四肢肌肉不受控制。(銅穴在腹部脹氣中有提及)支溝穴等,用於治療四肢無力。(曲泉穴、大巨穴等,主要用於治療四肢肌肉不受控制。(皆詳見四肢冰冷部分)三里穴,用於治療無法長時間站立。(詳見咳血和虛弱部分)

3. 足寒熱

(脛寒,又見足雜病)

至陰、主風寒從足小指起。脈痹上下。腎俞、京骨、然谷、主足寒。陰市、主膝上伏兔中寒。行間、主厥。足下熱。中都、主足下熱。脛寒不能久立。濕痹不能行。三里、條口、承山、承筋、主足下熱。不能久立。委中、治足熱厥逆滿。取其經血立愈。(銅)湧泉、治足下熱。

喘滿。乃熱厥也。齊王患此。針之愈。至陰、治下熱。然谷、治足一寒一熱。(見不能立。)大都、(見腹滿。)治手足逆冷。隱白、(見屍厥。)太衝、治足寒。(見小便不利。)中封、治足逆冷。(見瘧。)陽陵泉、治足冷無血色。(見膝痛。)復溜、主䯒寒。不能自溫。

(千)漏谷、療足熱腿冷疼。不能久立。麻痹不仁。(明下)史記、濟北王阿母足熱而懣。太倉公曰、熱蹶也。刺其足心各三所。案之無出血。病旋已。病得之飲酒大醉。

白話文:

【足部冷熱問題】

(小腿感覺寒冷,同樣在足部綜合病症中提及)

至陰穴、主要治療因風寒從腳的小趾開始的問題,脈絡受阻上下不通。腎俞穴、京骨穴、然谷穴,主要用於治療腳部感覺寒冷。陰市穴,專門治療膝蓋上方伏兔部位感到寒冷。行間穴,用於治療肢體末端冰冷以及腳底發熱。中都穴,主要針對腳底熱感。小腿感覺寒冷且無法長時間站立,濕邪導致關節疼痛難以行走。三里穴、條口穴、承山穴、承筋穴,主要治療腳底熱感以及無法長時間站立。委中穴,可以治療腳部熱感、肢體末端冰冷、氣血逆亂、腹部脹滿,刺此穴後抽取瘀血立刻可見療效。(銅)湧泉穴,用於治療腳底熱感。

呼吸困難及胸悶,是因為熱邪所致。齊王曾患此症,經針灸治療後痊癒。至陰穴,用於治療下肢熱感。然谷穴,用於治療腳部一冷一熱的情況。(見到無法站立)大都穴,(見到腹部脹滿)用於治療四肢冰冷。隱白穴,(見到突然昏厥)太衝穴,用於治療腳部感覺寒冷。(見到小便不暢)中封穴,用於治療四肢逆冷。(見到瘧疾)陽陵泉穴,用於治療腳部冰冷且皮膚無血色。(見到膝蓋疼痛)復溜穴,主要治療身體寒冷,無法自行回暖。

(千)漏谷穴,用於治療腳底熱感、腿部感覺寒冷並伴有疼痛,無法長時間站立,麻痺無知覺。

(明下)根據《史記》記載,濟北王的母親腳底熱感且心情煩悶。太倉公診斷為熱厥,於是在腳心各處針刺三次,按壓後未見出血,病情隨即緩解。此病由過度飲酒導致醉酒而引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