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針灸資生經》~ 針灸資生經第一 (8)
針灸資生經第一 (8)
1. 手太陰肺經左右十八穴
少商二穴。木也。在手大指端內側。去爪甲角如韭葉。(明云。白肉際宛宛中。)以三稜針刺之微出血。泄諸臟熱湊。不宜灸。成君綽忽腮頷腫大如升。喉中閉塞。水粒不下。甄權針之立愈。明云、針一分。留三呼。瀉五吸。宜針不宜灸。以三稜針刺之。令血出。勝氣針。所以勝氣針者。
白話文:
少商穴和商陽穴,它屬於是木行。它們位於大拇指的內側邊緣,靠近指甲的位置。(《明堂經》上說:「白肉的縫隙處,就是少商穴。」)用三稜針刺入穴中,直到微微出血,這樣就能疏瀉全身臟腑的熱氣。少商穴和商陽穴都不宜灸。成君綽的腮部和下巴忽然腫得像升斗一樣大,喉嚨被堵塞住,連水滴也難以下嚥。甄權用針刺少商穴和商陽穴,成君綽的病馬上就好了。《明堂經》上說:「針刺少商穴和商陽穴時,要刺入一分深,留針三呼的工夫,再刺入五吸的工夫。少商穴和商陽穴只宜針刺,不宜灸。」用三稜針刺入,讓血流出來。勝氣針。為什麼要使用勝氣針呢?
此脈脹腮之候。腮中有氣。人不能食。故刺出血以宣諸臟腠也。忌冷熱食。下云、灸三壯。(甲乙作一壯。)
魚際二穴火也。在手大指本節後內側散脈中。針一分。留二呼。素注、二分。灸三壯。
白話文:
這段脈象是臉頰腫脹的徵兆。臉頰中有氣,使人無法進食,所以要針刺放血來疏通各臟腑和肌膚。避免吃冷熱食物。接下來說,要用艾灸三次。(《甲乙》記載為一次。)
魚際穴位屬於火,位於手掌大拇指根部後方內側的分散脈中。針刺深度為一分,停留兩次呼吸的時間。《素問》記載為兩分。艾灸三次。
太淵二穴。在掌後陷中。灸三壯。針一分。素注、二分。明下云、太泉在手中掌後橫文頭陷中。灸五壯。(難。掌後魚際下。脈會太淵。脈病治此。)
白話文:
太淵穴兩個穴道。在手掌後面的凹陷處。灸三壯。針刺一分。古書註解裡說:太淵穴在手掌後面的橫紋盡頭凹陷處。灸五壯。(難經說:手掌後面的魚際穴下。脈絡會聚在太淵穴。脈絡疾病治療這個穴道。)
銅人曰、太淵。明堂曰、太泉。疑是二穴也。予按千金方注云、太泉即太淵也。避唐祖名改之。於是書之。以示世醫。(泉脈清冷泉同。)
經渠二穴。金也。在寸口陷中。針二分。留三呼。禁灸。灸傷人神。
白話文:
銅人說,太淵穴。明堂說,太泉穴。懷疑是同一個穴道。我查閱《千金方》的註解,說太泉穴就是太淵穴。為了避諱唐太宗李淵的名字,所以將太淵穴改為太泉穴。因此,我把這兩個穴道寫出來,讓世人知道。(泉脈清冷清澈,泉同。)
列缺二穴。在腕側上寸半。(明堂下云腕上一寸。)以手交叉頭指末兩筋兩骨罅中。針二分。留二呼。瀉五吸。灸七壯。忌同。明云、針三分。日灸七壯。若患偏風。灸至百。若患腕勞。灸七七。下云、三壯。素注云、腕上寸半。
白話文:
列缺穴,兩個穴位。在手腕上側,距離手腕橫紋一寸半(《明堂》中說,在手腕上一寸)。以手交叉,食指尖端下兩筋兩骨間的縫隙中。針灸二分深。留針兩次呼吸。瀉氣五次呼吸。灸七壯。忌憚重複灸。名醫徐之才說,針刺三分深。每天灸七壯。若患有半身不遂,灸至一百壯。若患腕部勞損,灸七七壯(四十九壯)。《素問刺熱篇》中說,在手腕上一寸半。
孔最二穴。在腕上七寸。(明下云陷者宛宛中。)手太陰郄。治熱病汗不出。此穴可灸三壯。即汗出。咳逆臂厥痛。針三分。灸五壯。明下云、灸三壯。
白話文:
孔最二穴。在腕部向上七寸處。(明代《針灸大成》雲:陷者宛宛中。)手太陰經的郄穴。治療熱病不發汗。此穴可灸三壯。即可發汗。咳嗽、呃逆、手臂麻痺疼痛。針刺三分深。灸五壯。明代《針灸大成》雲:灸三壯。
尺澤二穴。水也。在肘中約上動脈中。針三分。灸五壯。明云、肘中約上兩筋動脈中。甄權云、在臂屈伸橫文中筋骨罅陷中。不宜灸。主癲病。不可向手臂。不得上頭。素刺禁云、刺肘中內陷。氣歸之。為不屈伸。注云、肘中謂肘屈折之中。尺澤穴中也。刺過陷脈。惡氣歸之。氣閉關節。故不屈伸。(難疏言。尺之一寸外為尺澤也。言尺脈入澤。如水入大澤。)
白話文:
尺澤:位於肘關節橫紋外側,橈動脈搏動處。
主治:癲癇,不宜向手臂方向刺針,不可上頭。
禁忌:不宜灸。
刺法:針刺深度三分,艾灸五壯。
相關文獻:
《素刺禁》中提到:刺入肘關節內陷處,氣血會聚集於此,導致肘關節無法屈伸。
《難疏》中提到:尺澤穴位於尺脈入澤處,如同水流入大澤。
銅人云、灸五壯。明堂下經乃云不宜灸。主癲病。不可向手臂。不得上頭。既曰不宜灸矣。乃曰主癲病。是又可灸也。此必有誤。且從銅人灸五壯。明堂亦云、禁穴許灸一壯至三壯故也。
白話文:
銅人經上說,艾灸五壯。但《明堂經》卻說不應該艾灸。主治癲癇病。不可艾灸手臂。不可灸頭部。既然說不應該艾灸,但是又說主治癲癇病。那麼又是可以艾灸的。這肯定是有誤。還是按照《銅人經》艾灸五壯。而《明堂經》也說,禁穴可以艾灸一壯到三壯的。
俠白二穴。在天府下去肘五寸動脈中。針三分。灸五壯。
天府二穴。在腋下三寸動脈中。以鼻取之。禁灸。使人逆氣。今附。刺鼻衄血不止。針四分。留三呼。
明云、四分。留七呼。灸二七壯。不除、至百壯。出明堂經。其甲乙經禁灸。
甲乙銅人皆云禁灸。明堂乃云灸二七壯至百壯。亦甚不同矣。要非大急、不必灸。
白話文:
俠白、天府穴位說明與針灸方法:
俠白穴:
- 位置:位於天府穴下方五寸,手臂動脈處。
- 針灸方法:針刺深度三分,灸灼五壯。
天府穴:
- 位置:位於腋窩下方三寸,手臂動脈處,以鼻尖對準腋窩測量。
- 針灸方法:針刺,禁用灸法。灸灼會導致逆氣。
特殊情况:
- 針對鼻衄(鼻出血)不止的情况,可以針刺天府穴,深度四分,留針三呼。
- 有文獻記載,針刺深度四分,留針七呼,灸灼二十七壯,若效果不佳,可持續灸灼至一百壯。
- 以上文獻出自《明堂經》,但《甲乙經》中明確記載天府穴禁用灸法。
總結:
- 《甲乙銅人》中也記載天府穴禁用灸法。
- 《明堂經》却提到可以灸灼,而且灸灼量還很大,兩者說法不一致。
- 除非情况十分緊急,否則天府穴最好不要灸灼。
2. 手陽明大腸經左右二十八穴
商陽二穴。金也。一名絕陽。在手大指次指內側。去爪甲角如韭葉。灸三壯。針一分。留一呼。
二間二穴。水也。一名間谷。在手大指次指本節前內側陷中。針三分。灸三壯。
三間二穴。木也。一名少谷。在手大指次指本節後內側陷中。針三分。留三呼。灸三壯。
白話文:
商陽穴位於大拇指第二指節內側,指甲角旁,像韭菜葉般的位置,金屬屬性,又名絕陽。灸三壯,針刺一分深,留針一呼的時間。
二間穴位於大拇指第二指節前內側,指節與手掌交界處的凹陷中,水屬性,又名間谷。針刺三分深,灸三壯。
三間穴位於大拇指第二指節後內側,指節與手掌交界處的凹陷中,木屬性,又名少谷。針刺三分深,留針三呼的時間,灸三壯。
合谷二穴。一名虎口。在手大指次指岐骨間陷中。(明云。手大指兩骨罅間宛宛中。)針三分。留三呼。灸三壯。今附。若婦人妊娠不可刺。刺損胎氣。(千云。手大指虎口兩骨間。)
白話文:
合谷穴,又稱虎口穴,位於手大拇指和食指骨縫間的凹陷處。按照古代對於穴位的描述,合谷穴在「手大拇指兩塊骨頭的分叉間,凹陷處」。(注:文字中對於穴道的描述比較抽象,缺乏嚴謹的測量方式)
針灸合谷時,針刺深度應為三分,留針三呼,灸三壯。
注意:孕婦不可刺合谷穴,以防損傷胎氣。另有古代醫家描述:「合谷穴位於手大拇指和虎口的兩塊骨頭之間。」
陽谿二穴。火也。一名中魁。在腕中上側兩筋間陷中。針三分。留七呼。灸二壯。忌同。
偏歷二穴。手陽明絡。在腕後三寸。別走太陰。針二分。留七呼。灸三壯。明下云、五壯。
溫溜二穴。一名逆注。一名池頭。在腕後。大士三寸。小士六寸。針三分。灸三壯。明云、在腕後五寸六寸間。
下廉二穴。在輔骨下。去上廉一寸輔兌肉其分外斜。針五分。留二呼。灸三壯。
此有下廉。足陽明亦有下廉。蓋在足者,乃下巨虛也。
上廉二穴。在三里下一寸。其分獨抵陽明之會外斜。針五分。灸五壯。
此有上廉。足陽明亦有上廉。蓋在足者、乃上巨虛也。
白話文:
陽谿穴位於手腕上側兩筋之間凹陷處,屬火性,也稱中魁穴。針刺深度三分,留針七呼,灸艾二壯。忌諱與其他穴位同時針灸。
偏歷穴位於手腕後方三寸處,屬手陽明經絡,別走太陰經。針刺深度二分,留針七呼,灸艾三壯,也有記載灸艾五壯。
溫溜穴位於手腕後方,大指三寸、小指六寸處,也稱逆注或池頭穴。針刺深度三分,灸艾三壯。也有記載穴位位於手腕後方五寸至六寸之間。
下廉穴位於輔骨下方,與上廉穴相距一寸,位於輔骨外側兌肉處,斜向外側。針刺深度五分,留針二呼,灸艾三壯。
足陽明經也有一個下廉穴,但指的是下巨虛穴。
上廉穴位於足三里穴下方一寸,獨行至陽明經會合處,斜向外側。針刺深度五分,灸艾五壯。
足陽明經也有一個上廉穴,但指的是上巨虛穴。
三里二穴。在曲池下三寸。(手陽明穴云二寸。)按之肉起兌肉之端。灸三壯。針二分。明云、一名手三里。在曲池下二寸。
白話文:
三里穴和二穴。在曲池穴下方三寸處。(手陽明穴說法為二寸。)按壓時會感到肉鼓起,在虎口處。灸三壯。針二分。需要注意,一名手三里穴。在曲池穴下方二寸處。
三里有二。有手三里。有足三里。此手三里也。故明堂云、一名手三里。是也。銅人云、三里在曲池下三寸。明堂乃云二寸。在手陽明穴亦云二寸。恐銅人本誤二字作三字也。
白話文:
三里穴有两个,一个是手三里,一个是足三里。这里说的是手三里穴。所以《明堂》书里也称它为手三里,没错。铜人腧穴图说三里穴位于曲池穴下三寸,而《明堂》则说在曲池下二寸。在手阳明经穴位图中也说在曲池下二寸,可能铜人腧穴图原本误将二字写成三字了。
曲池二穴。土也。在肘外輔骨屈肘曲中。以手拱胸取之。針七分。得氣先瀉後補之。灸大良。可三壯。明云、曲池、木也。在肘外輔骨曲肘橫文頭陷中。日灸七壯。至二百。且停十餘日。更下止至二百罷。忌同。下云、在肘外輔屈肘曲骨中紋頭。素注、肘外輔屈肘兩骨中。千、肘外曲頭陷中。肘髎二穴。在肘大骨外廉陷中。灸三壯。針三分。
白話文:
曲池穴,在肘外輔骨彎曲凹陷處,屬於土。用手拱胸取穴,針刺深度七分,得到氣後先瀉後補。灸壯大良,可灸三壯。明堂雲,曲池穴屬木,在肘外輔骨屈肘橫紋的凹陷處。每日灸七壯,至二百壯為止,然後停十餘日,再下止至二百壯為止。禁忌相同。下文雲,在肘外輔屈肘曲骨中紋頭。素注云,在肘外輔屈肘兩骨中。千金方雲,在肘外曲頭陷中。
肘髎穴,在肘大骨外側邊緣凹陷處。灸壯三壯,針刺深度三分。
五里二穴。在肘上三寸。行向里大脈中央。灸十壯。禁針。素氣穴論云、大禁二十五。在天府下五寸。注云、謂五里穴也。謂之大禁者、禁不可刺也。又曰、五里者、尺澤之後五里。與此文同。
白話文:
五里二穴 位於肘上三寸,在行向手的掌側中央的大脈上。灸十壯,禁止針刺。
《素氣穴論》中說,大禁二十五穴,在天府穴下五寸。注釋中說,五里穴就是大禁穴。之所以稱之為大禁,是因為禁止針刺。
《素氣穴論》中還說,五里穴,在尺澤穴之後五里。與此文的意思相同。
五里有二。其一在足厥陰肝經部。與此穴為二。此當為手五里也。素問所謂在天府下者。指此五里也。注云、尺澤之後五里亦指此五里也。尺澤穴在手太陰。
白話文:
五里 穴有兩個。其中一個位於足厥陰肝經部位,與這個穴位是兩個。這個穴位應該是手五里穴。素問所說的在 天府穴下方的穴位,指的是這個五里穴。註解說尺澤穴以後五寸的穴位,也指的是這個五里穴。尺澤穴在手太陰經。
臂臑二穴。在肘上七寸䐃肉端。手陽明絡。灸三壯。針三分。明云、在肩髃下一夫兩筋兩骨罅陷宛中。平手取之。不得拿手令急。其穴即閉。宜灸不宜針。日七壯至百。若針、不得過三五。過多恐惡。忌同。千名頭沖。(肩髎在肩部。)
白話文:
臂臑穴:位於肘上 7 寸,在肱二頭肌肌腱端。手陽明經絡穴。灸三壯,針刺深度三分。古人說:臂臑穴位於肩髃下,兩條筋、兩塊骨之間的凹陷處。平手取穴,不可用力拿捏,否則穴位會閉合。此穴宜灸不宜針。每日灸 7 壯,總量達 100 壯。若針刺,不得超過三到五次,過多恐傷身體。忌同。千金方名為頭沖穴。(肩髎穴位於肩部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