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執中

《針灸資生經》~ 針灸資生經第一 (9)

回本書目錄

針灸資生經第一 (9)

1. 背俞第二行四十四穴

大杼二穴。在項後第一椎下。兩旁相去各寸半陷中。針五分。可灸七壯。(甲乙同)明云、禁灸。下經云、灸五壯。素同。(難疏。骨會大杼。骨病治此。)

明堂云禁灸。而銅人云可灸七壯。必有說也。要非大急、不必灸。

風門二穴。一名熱府。在二椎下兩旁相去各寸半。針五分。留七呼。今附。若頻刺泄諸陽熱氣。背永不發癰疽。灸五壯。

肺俞二穴。在三椎下兩旁各寸半。(自此後不寫相去二字。)針三分。留七呼。得氣即瀉。出甲乙經。甄權針經云、在三椎下兩旁。以搭手左取右右取左。當中指末是穴。針五分。留七呼。灸百壯。明下云、三壯。(千。肺俞對乳引繩度之。)

厥陰俞二穴。在四椎下兩旁各寸半。針三分。灸七七壯。千、扁鵲云名闕俞。

心俞二穴。在五椎下兩旁各寸半。針三分。留七呼。得氣即瀉。不可灸。明下云、灸五壯。(千云。第七節對心橫三間。)

銅人云、心俞不可灸。可針入三分。世醫因此遂謂心俞禁灸。但可針爾。殊不知刺中心一日死。乃素問之所戒。豈可妄針耶。千金言風中心、急灸心俞百壯。服續命湯。又當權其緩急可也。豈可泥不可灸之說。而坐受斃耶。

督俞二穴。一名高蓋。在六椎下兩旁各寸半。禁針通灸。

銅人經缺此穴。明堂經有之。今依明堂入在此。恐銅人本不全也。

膈俞二穴。在七椎下兩旁各寸半。針三分。留七呼。灸三壯。明下云、五壯。(難疏。血會鬲俞。血病灸此。)

八椎下兩旁。銅人明堂並缺俞穴。

肝俞二穴。在九椎下兩旁各寸半。針三分。留六呼。灸三壯。明下云、七壯。素云、刺中肝。五日死。

膽俞二穴。在十椎下兩旁各寸半。正坐取之。灸三壯。針五分。明云、三分。下經云、灸五壯。素、刺中膽。一日半死。

脾俞二穴。在十一椎下兩旁各寸半。針三分。留七呼。灸三壯。明下云、五壯。素云、刺中脾。十日死。

胃俞二穴。在十二椎下兩旁各寸半。針三分。留七呼。灸隨年為壯。明云、三壯。下云、七壯。三膲俞二穴。在十三椎下兩旁各寸半。針五分。留七呼。灸三壯。明云、針三分。下云、灸五壯。

腎俞二穴。在十四椎下兩旁各寸半。與臍平。針三分。留七呼。灸以年為壯。忌同。明云、三壯下。

云、五壯刺中腎六日死。

氣海俞二穴。在十五椎下兩旁各寸半。通灸。

按明堂有氣海俞。而銅人無之。恐銅人本不全。故依明堂附入於此。

大腸俞二穴。在十六椎下兩旁各寸半。針三分。留六呼。灸二壯。

關元俞二穴。在十七椎下兩旁各寸半。針三分。

按明堂有關元俞。而銅人無之。恐銅人本不全。故依明堂附入於此。

小腸俞二穴。在十八椎下兩旁各寸半。針三分。留六呼。灸三壯。

白話文:

[背俞第二行四十四穴]

  • 大杼穴,位於頸後第一椎骨下方,左右兩側各離中線約1.5寸的凹陷處,針刺深度五分,可進行艾灸,每次七壯。(甲乙同)明書記載,此穴禁灸,然而下經提到可灸五壯,素問也有相同看法。(難疏指出,大杼穴為骨會,骨病可在此治療)

明堂書記載禁灸,但銅人經卻說可灸七壯,其中必有緣由。除非非常緊急的情況,否則不需灸此穴。

  • 風門穴,又稱熱府,位於第二椎骨下方,左右兩側各離中線約1.5寸,針刺深度五分,留針至七次呼吸。如果頻繁刺此穴,可以排出體內的陽熱氣,背部就不會長出膿瘡,艾灸可灸五壯。

  • 肺俞穴,位於第三椎骨下方,左右兩側各離中線約1.5寸,針刺深度三分,留針至七次呼吸,得到氣感後即可排氣,出於甲乙經。甄權針經提及,肺俞穴在第三椎骨下方兩側,左手取右側,右手取左側,中指尖所抵之處即是穴位,針刺深度五分,留針至七次呼吸,艾灸可達百壯。明書下部記載,灸三壯。(千金書提到,肺俞穴對應乳頭,可用繩子量測距離)

厥陰俞穴,位於第四椎骨下方,左右兩側各離中線約1.5寸,針刺深度三分,艾灸可達七七壯。千金書及扁鵲提到,此穴又稱闕俞。

心俞穴,位於第五椎骨下方,左右兩側各離中線約1.5寸,針刺深度三分,留針至七次呼吸,得到氣感後即可排氣,禁灸。明書下部記載,可灸五壯。(千金書提到,第七節對應心橫三間)

銅人經提到,心俞穴禁灸,只可針刺深度三分,因此世人認為心俞穴禁灸,只能針刺。然而,殊不知刺中心臟一天就會死亡,這是素問的警示,豈可隨便針刺呢?千金書提到,若是風中心,應急灸心俞穴百壯,並服用續命湯,應根據病情的緩急來決定。豈可固守禁灸的說法,而坐等死亡呢?

督俞穴,又稱高蓋,位於第六椎骨下方,左右兩側各離中線約1.5寸,禁針,但可通灸。

銅人經未列此穴,明堂經有記載,現依照明堂經加入此處,恐怕銅人經原本不完整。

膈俞穴,位於第七椎骨下方,左右兩側各離中線約1.5寸,針刺深度三分,留針至七次呼吸,艾灸可灸三壯。明書下部記載,可灸五壯。(難疏指出,膈俞穴為血會,血病可灸此穴)

第八椎骨下方兩側,銅人經及明堂經均未列出俞穴。

肝俞穴,位於第九椎骨下方,左右兩側各離中線約1.5寸,針刺深度三分,留針至六次呼吸,艾灸可灸三壯。明書下部記載,可灸七壯。素問提到,刺中肝臟五天就會死亡。

膽俞穴,位於第十椎骨下方,左右兩側各離中線約1.5寸,正坐取穴,艾灸可灸三壯,針刺深度五分。明書記載,針刺深度三分。下經提到,可灸五壯。素問指出,刺中膽囊一天半就會死亡。

脾俞穴,位於第十一椎骨下方,左右兩側各離中線約1.5寸,針刺深度三分,留針至七次呼吸,艾灸可灸三壯。明書下部記載,可灸五壯。素問提到,刺中脾臟十天就會死亡。

胃俞穴,位於第十二椎骨下方,左右兩側各離中線約1.5寸,針刺深度三分,留針至七次呼吸,艾灸壯數可隨年齡調整。明書記載,可灸三壯。下文提到,可灸七壯。

三膲俞穴,位於第十三椎骨下方,左右兩側各離中線約1.5寸,針刺深度五分,留針至七次呼吸,艾灸可灸三壯。明書記載,針刺深度三分。下文提到,可灸五壯。

腎俞穴,位於第十四椎骨下方,左右兩側各離中線約1.5寸,與肚臍水平,針刺深度三分,留針至七次呼吸,艾灸壯數可隨年齡調整。明書記載,可灸三壯以下。下文提到,刺中腎臟六天就會死亡。

氣海俞穴,位於第十五椎骨下方,左右兩側各離中線約1.5寸,可通灸。

查閱明堂經有氣海俞穴,但銅人經未列此穴,恐怕銅人經原本不完整,因此依據明堂經在此加入。

大腸俞穴,位於第十六椎骨下方,左右兩側各離中線約1.5寸,針刺深度三分,留針至六次呼吸,艾灸可灸二壯。

關元俞穴,位於第十七椎骨下方,左右兩側各離中線約1.5寸,針刺深度三分。

查閱明堂經有關元俞穴,但銅人經未列此穴,恐怕銅人經原本不完整,因此依據明堂經在此加入。

小腸俞穴,位於第十八椎骨下方,左右兩側各離中線約1.5寸,針刺深度三分,留針至六次呼吸,艾灸可灸三壯。

膀胱俞穴,位於第十九椎骨下方,左右兩側各離中線約1.5寸,針刺深度三分,留針至六次呼吸,艾灸可灸三壯。明書下部記載,可灸七壯。

中膂內俞穴,又稱脊內俞,位於第二十椎骨下方,左右兩側各離中線約1.5寸,靠近脊椎的肌肉隆起處,針刺深度三分,留針至十次呼吸,艾灸可灸三壯。明書下部記載,主治腰痛、脊背痛,上下按壓有反應,從頸後到此穴疼痛,均可灸治,立即緩解。

白環俞穴,位於第二十一椎骨下方,左右兩側各離中線約1.5寸,甲乙經提到,針刺方法與腰戶相同,挺直腹部,端正身體,雙手交叉放在額頭上,深呼吸讓皮膚放鬆,然後取穴,針刺深度八分,得到氣感後先排氣,再補氣,不宜灸。避免房事和搬重物。明書下部記載,可灸三壯。

上髎穴,位於第一腰椎下方,左右兩側靠近脊椎的凹陷處,針刺深度三分,艾灸可灸七壯。千金書提到,位於腰髁下方一寸。

次髎穴,位於第一腰椎下方,左右兩側靠近脊椎的凹陷處,艾灸可灸七壯,針刺深度三分。

中髎穴,位於第三腰椎下方,左右兩側靠近脊椎的凹陷處,針刺深度二分,留針至十次呼吸,艾灸可灸二壯。

下髎穴,位於第四腰椎下方,左右兩側靠近脊椎的凹陷處,針刺深度二分,留針至十次呼吸,艾灸可灸三壯。

會陽穴,又稱利機,位於尾骨兩側,針刺深度八分,艾灸可灸五壯。

千金書提到,八髎穴位於腰目下方三寸,左右兩側各離中線四寸。(左右各有四個穴位,故稱八髎)所謂夾脊四寸,是除了脊椎以外的各1.5寸。大杼穴以下的所有穴位,都應從脊椎中線往外算各1.5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