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執中

《針灸資生經》~ 針灸資生經第一 (10)

回本書目錄

針灸資生經第一 (10)

1. 背俞第二行四十四穴

膀胱俞二穴。在十九椎下兩旁各寸半。針三分。留六呼。灸三壯。明下云、七壯。

中膂內俞二穴。一名脊內俞。在二十椎下兩旁各寸半。俠脊起肉。針三分。留十呼。灸三壯。明下云、主腰痛夾脊膂痛。上下按之應者。從項後至此穴痛。皆灸之立愈。

白環俞二穴。在二十一椎下兩旁各寸半。甲乙云、針如腰戶法同。挺腹地端身。兩手相重支額。縱息令皮膚俱緩。乃取其穴。針八分。得氣即先瀉訖。多補之。不宜灸。忌房勞。不得舉重。明下云、灸三壯。

上髎二穴。在第一空腰髁下俠脊陷中。針三分。灸七壯。千云、腰髁下一寸。

次髎二穴。在第一空俠脊陷中。可灸七壯。針三分。

中髎二穴。在第三空俠脊陷中。針二分。留十呼。灸二壯。

下髎二穴。在第四空俠脊陷中。針二分。留十呼。灸三壯。

會陽二穴。一名利機。在陰尾骨兩旁。針八分。灸五壯。

千金八髎在腰目下三寸。俠脊相去四寸。(兩邊四穴。故名八髎。)其曰夾脊四寸。是除脊各寸半也。凡大杼下穴。皆當除脊各寸半。

白話文:

背俞第二行四十四穴

膀胱俞兩個穴位,位於第十九椎骨下方兩側,各約一寸半的位置。針刺深度三分,留針六個呼吸的時間,艾灸三壯(灸法單位),古籍記載也有灸七壯的說法。

中膂內俞兩個穴位,也叫脊內俞,位於第二十椎骨下方兩側,各約一寸半的位置,在脊柱旁隆起的肌肉處。針刺深度三分,留針十個呼吸的時間,艾灸三壯。古籍記載,此穴位主治腰痛、夾脊(脊柱兩旁)疼痛。如果上下按壓此穴位有反應,或者從後頸到此穴位都疼痛,都可以艾灸,療效很快。

白環俞兩個穴位,位於第二十一椎骨下方兩側,各約一寸半的位置。古籍記載針刺方法同腰戶穴,需要挺直腹部,端正身體,兩手重疊支撐著額頭,緩慢呼吸使皮膚放鬆,才能準確取穴。針刺深度八分,得氣後先瀉後補,多以補法為主,不宜艾灸,忌房事勞累,避免舉重物。古籍記載也有艾灸三壯的說法。

上髎兩個穴位,位於第一個腰椎棘突下方,靠近脊柱的凹陷處。針刺深度三分,艾灸七壯。另一古籍記載,此穴位位於腰椎棘突下方一寸處。

次髎兩個穴位,位於第一個腰椎棘突下方,靠近脊柱的凹陷處。可以艾灸七壯,針刺深度三分。

中髎兩個穴位,位於第三個腰椎棘突下方,靠近脊柱的凹陷處。針刺深度二分,留針十個呼吸的時間,艾灸二壯。

下髎兩個穴位,位於第四個腰椎棘突下方,靠近脊柱的凹陷處。針刺深度二分,留針十個呼吸的時間,艾灸三壯。

會陽兩個穴位,也叫利機,位於尾骨下方兩側。針刺深度八分,艾灸五壯。

千金八髎穴位於腰部凹陷處(腰眼)下方三寸,距離脊柱四寸的地方。(左右各兩個穴位,共八個,故名八髎)。古籍記載,夾脊穴距離脊柱四寸,也就是說,從脊柱向外量取一寸半的距離。凡是大杼穴(穴位名稱)以下的穴位,都應該從脊柱向外量取一寸半的距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