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針灸資生經》~ 針灸資生經第四 (17)
針灸資生經第四 (17)
1. 中風不語
(中風口噤附,余見口啞,口眼喎)
脾風占候。聲不出。或上下手。當灸手十指頭。次灸人中。次大椎。次兩耳門前脈、去耳門上下行一寸是。次兩大指節上下。各七壯。治脾風灸脾俞脊兩邊各五十壯。凡人脾俞無定所。隨四季月應。病即灸藏俞是脾穴。此法甚妙。脾風者、總呼為八風。猥腿風半身不遂失音不語者。
灸百會。次本神。次承漿。次風府。次肩髃。次心俞。次手五冊。次足髓孔。少陽。次足五冊。次足髓孔。次足陽明。各五百壯。中風失音。不能言語。緩縱不隨。先灸天窗五十壯。息火、仍移灸百會五十壯畢。還灸天窗五十壯。若發先灸百會。則風氣不得泄。內攻五臟。喜閉伏。
仍失音也。所以先灸天窗。次百會佳。一灸五十壯。悉泄火勢。復灸之。視病輕重。重者一處三百壯。大較凡中風服藥益劇者。但是風穴。悉皆灸三壯。無不愈。神良。決定勿疑。不至心者。勿浪為灸。又灸風痱不能語。手足不遂。(詳見千金。)治卒病欲死。不能語。治肺中風不能言。
(並見中風。)
巢氏云、脾脈絡胃夾咽。連舌本。散舌下。心之別脈。系舌本。心脾受風邪。故舌強不語。(三陽之筋。並絡入頷頰。夾於口。諸陽為風寒所客。則筋急。故口噤不開。)卒中風。口噤不得開。灸機關(千金翼名頰車。)二穴。穴在耳下八分小近前。灸五壯即得語。又灸隨年壯。
僻者逐僻左右灸。(千)治卒中風口喎。葦筒長五寸。以一頭刺耳孔中。四畔以面密塞勿令泄氣。一頭內大豆一顆。並艾燒令燃。灸七壯瘥。右灸左。左灸右。千金不傳。耳病亦灸之。中風口喎。灸手交脈三壯。左灸右。右灸左。炷如鼠屎形橫安兩頭下火。口喎、刺承泣。(見目瞤。
)
白話文:
標題:[中風不語]
對於中風導致無法言語的情況(伴隨口閉合緊、口眼歪斜等症狀),治療時首先應觀察脾風的徵兆,如果病人發聲困難,可以先灸治十個手指尖,接着是人中穴、大椎穴,然後是耳朵前方的脈絡,距離耳門上下一寸的位置,再之後是兩個大拇指關節的上下方,每個部位分別灸治七次。治療脾風,可灸治脾俞穴,位於脊柱兩側,各灸五十次。脾俞穴的位置會根據四季月份變化而有所差異,患病時就灸治藏俞穴,這個方法非常有效。脾風,通常被統稱爲八風之一,症狀包括腿部無力、半身不遂和失語等。
治療時,可以灸治百會穴、本神穴、承漿穴、風府穴、肩髃穴、心俞穴、手部五個穴位、足部髓孔穴(屬於少陽經)、足部五個穴位、足部髓孔穴(屬於足陽明經),每個穴位分別灸治五百次。對於中風導致的失語症,不能說話,身體肌肉鬆弛無力,首先灸治天窗穴五十次,停火後,再灸百會穴五十次,然後再回到天窗穴灸治五十次。如果一開始灸百會穴,可能會導致風邪無法排出,內攻五臟,容易引起閉塞。
因此,建議先灸天窗穴,再灸百會穴。每次灸治五十次,可以有效緩解症狀,視病情輕重,嚴重者一處可灸三百次。一般而言,對於中風患者,如果服用藥物後病情反而加重,可能是風穴的問題,應該在這些穴位上各灸三次,沒有不痊癒的。這個方法非常靈驗,但必須堅定信心,不要隨意灸治。此外,對於因風痱導致的不能言語和手腳不遂的症狀,也有詳細的治療方法(詳細內容請參考《千金要方》)。對於突然發病、生命垂危且無法言語的患者,以及肺部受風邪影響導致的失語症,都有相應的治療方法(具體見中風章節)。
巢氏指出,脾脈絡於胃部並夾咽部,連接舌根,分散於舌下;心脈的分支也與舌根相連。當心脾受到風邪侵襲時,會導致舌頭僵硬,無法言語。(三陽經的筋脈並行進入頜頰部,夾於口旁,當這些陽經受到風寒侵襲時,筋脈就會緊張,導致口不能張開。)對於突然中風,口閉合緊、無法開口的患者,可以灸治機關穴(《千金翼方》中名爲頰車穴),位於耳下八分處,靠近前面,灸治五次就能使患者恢復語言能力。也可以根據患者的年齡,適當調整灸治次數。
對於口眼歪斜的患者,應根據偏斜的方向,在相應側進行灸治。對於突發性中風導致的口眼歪斜,可以使用長約五寸的葦管,將一端插入耳孔中,周圍用麪粉密封,確保空氣不泄露,另一端放入一顆大豆,並加上艾草點燃,灸治七次即可好轉。右側灸左側,左側灸右側,《千金要方》並未記載此法,但對於耳部疾病也有很好的療效。對於中風引起的口眼歪斜,還可以灸治手交脈穴三次,左側灸右側,右側灸左側,艾炷形狀像鼠屎,橫向放置在穴位下方點燃。對於口眼歪斜,還可以針刺承泣穴(詳情見眼部跳動章節)。
2. 偏風
(偏枯,半身不遂)
岐伯答黃帝灸中風半身不遂。(明下見中風。)列缺、治偏風口喎。手腕無力。(明下作腕勞。)半身不隨。(明同。)咳嗽。掌中熱。口噤不開。(銅)下關、治偏風。口目喎。牙車脫臼。上關、治偏風口眼喎。(明云眼喎通睛。)耳中如蟬聲。(明同。)完骨、治偏風。
口面喎。頸項痛不得顧。小便赤黃。喉痹頰腫。承漿、療偏風口喎面腫。(明同。)衝陽、(見口喎。)地倉、治偏風口喎。(見口喎。)迎香、治偏風口喎。面癢浮腫。風動葉葉狀如蟲行。或唇腫痛。(明同。)環跳、治冷風濕痹風疹。偏風半身不遂。腰胯痛不得轉。(明下同。
)肩髃、治偏風半身不遂。熱風癮疹。手臂攣急。(明云。手不得向頭。)捉物不得。挽弓不開。臂細無力。筋骨痠疼。若灸偏風。可七七壯。不宜多。曲池、療偏風半身不遂。刺風疹疼痛冷緩。捉物不得。挽弓不開。屈身難隱。脈風臂肘細無力。陽陵泉、環跳、(並見膝痛。
)曲池、治偏風半身不遂。(明下同。)照海、治大風偏枯。半身不遂。(明同。)上廉、治偏風。腰腿手足不仁。(並銅明下同。)下崑崙、(見腰腳。)委中、療半身不遂。(明)地倉、(見口喎。)承山、(見腳弱。)上廉、(見腳氣。)下廉、(見濕痹。)療偏風。
陰蹺、療手足偏枯。(見月事。)猥腿風。半身不遂。失音。灸百會。(千見中風失音。)
半身不遂。男女皆有此患。但男尤忌左。女尤忌右爾。若得此疾後。風藥不宜暫闕。常令身上有灸瘡可也。最忌房室。或能如道釋修養。方能保其無他。若灸則當先百會囟會。次風池肩髃曲池合谷環跳風市三里絕骨。不必拘舊經病左灸右。病右灸左之說。但按痠疼處灸之。若兩邊灸亦佳。但當自上而下灸之。
白話文:
[中風偏癱]
岐伯回答黃帝關於中風導致的半身不遂的治療方式,使用灸法。(詳細說明見中風部分)列缺穴可以治療中風導致的面部歪斜和手腕無力。(詳細說明列為腕部疲勞)對於半身不遂也有療效。(詳細說明相同)此外,還能改善咳嗽和手掌熱感,以及口部無法開啟的情況。(使用銅器在)下關穴治療中風引起的面部歪斜、眼睛偏斜、下顎脫臼。(上關穴)治療中風引發的面部及眼部歪斜。(詳細說明提到眼部歪斜和視線問題)對於耳鳴也有療效。(詳細說明相同)完骨穴用於治療中風。
此外,它還能處理面部歪斜、頸部疼痛、無法轉頭、小便顏色深黃、咽喉炎症和臉頰腫脹。(承漿穴)治療中風導致的面部歪斜和腫脹。(詳細說明相同)衝陽穴(見面部歪斜部分)、地倉穴(見面部歪斜部分)、迎香穴治療中風引起的面部歪斜,面部瘙癢、浮腫,皮膚感覺像有蟲子爬行,或是嘴脣腫脹疼痛。(詳細說明相同)環跳穴用於治療寒冷、濕氣、風疹引起的風濕性關節炎,以及中風導致的半身不遂,腰胯部疼痛,活動受限。(詳細說明相同)
肩髃穴治療中風引起的半身不遂,熱風所致的癢疹,手臂抽搐緊繃。(詳細說明提到手無法抬至頭部)抓握困難,拉弓困難,手臂細弱無力,筋骨痠痛。如果灸治中風,可以連續七天,每天七壯,不宜過量。曲池穴治療中風引起的半身不遂,風疹疼痛,抓握困難,拉弓困難,彎腰困難,脈絡風邪影響下臂肘部,使之細弱無力。陽陵泉穴、環跳穴(詳見膝痛部分)、曲池穴治療中風引起的半身不遂。(詳細說明相同)照海穴治療嚴重中風導致的半身偏癱。(詳細說明相同)上廉穴治療中風,腰腿手足麻木。(詳細說明相同)下崑崙穴(見腰腳部分)、委中穴治療半身不遂。(詳細說明相同)地倉穴(見面部歪斜部分)、承山穴(見腳弱部分)、上廉穴(見腳氣部分)、下廉穴(見濕痹部分)治療中風。
陰蹺穴治療手足偏癱。(見月經部分)猥腿風,半身不遂,失語。灸治百會穴。(詳細說明見中風失語部分)
半身不遂,男性和女性都可能患病,但男性尤其要注意左側,女性尤其要注意右側。一旦患上此病,風濕藥物不宜間斷,讓身體保持有灸瘡存在。最應避免的是房事。如果能像道家或佛家一樣進行修養,才能確保不會有其他併發症。如果使用灸法,應先灸百會、囟會,接著是風池、肩髃、曲池、合谷、環跳、風市、三里、絕骨。不必拘泥於舊經典中病在左側灸右側,病在右側灸左側的說法。只要按照疼痛部位進行灸治即可。如果雙側都灸效果更佳,但應從上至下進行灸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