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針灸資生經》~ 針灸資生經第四 (2)
針灸資生經第四 (2)
1. 心痛
它日心疼甚。急灸中管數壯。覺小腹兩邊有冷氣自下而上,至灸處即散。此灸之功也。本事方載王思和論:心忪非心忪也。胃之大絡,名曰建里,絡胸鬲及兩乳間,虛而有痰則動,更須臾發一陣熱,是其證也。審若是,又當灸建里矣,但不若中管為要穴云。
靈道,治心痛;悲恐相引,瘛瘲肘攣,暴喑不能言。俠白,治心痛乾嘔煩滿。極泉,治心痛乾嘔。太淵,治心痛唾血,振寒咽乾,狂言口僻。陰郄(見霍亂);中衝,治心痛煩滿舌強。厥陰俞(見咳逆);神門(見煩心);臨泣,治心痛(見月事);齦交,治面赤心煩痛。
天井,治心胸痛(見上氣)。下管,治心痛不可忍。外陵,治心如懸下痛(見腹痛)。大陵、上管,治心痛不可忍(《明》云:不可臥)。章門,治喘息心痛(見腸鳴)。湧泉、建里,治心下痛,不欲食(《許》云:心疼是有涎,宜針建里)。幽門,治女子心痛,逆氣善吐,食不下。
期門,治產余疾,食不下,胸脅滿,心切痛,善噫。巨闕,療凡心痛有數種:冷痛、蛔蟲心痛、蠱毒、霍亂不識人。(《明》)《銅》云:治蛔蟲心痛、蠱毒。中管,治心䘌不能食、反胃、霍亂心痛。曲澤(見唾血)、督俞(見腹痛)、鬲俞(見痰飲),療心痛。湧泉,療心痛不嗜食。
少衝,療卒心痛。心俞,療寒熱心痛、背相引痛、胸滿悶、咳嗽不得息、煩心多涎。巨闕,療心痛不可忍、嘔血煩心。(《下》)張仲文療卒心痛、不可忍:吐冷酸水,及元藏氣,灸足大指、次指內橫文中各一壯,炷如小麥,立愈。心懊憹憹,微痛煩逆,灸心俞百壯。(《千》)心痛如錐刀刺。
氣結,灸鬲俞七壯。心痛冷氣上,灸龍頷百壯,在鳩尾頭上行一寸半,不可刺。心痛惡氣上脅急痛,灸通谷五十壯,在乳下二寸。心痛暴絞急絕欲死,灸神府百壯,在鳩尾正心,有忌。心痛暴惡風,灸巨闕百壯。心痛堅煩氣結,灸太倉百壯。心痛,灸臂腕橫文三七壯,又灸兩虎口白肉際七壯。
(《千》)腎心痛,先取京骨、崑崙;髮針不已,取然谷。胃心痛,取大都、太白;脾心痛,取然谷、太谿;肝心痛,取行間、太衝;肺心痛,取魚際、太淵。心痛不可按,煩心,巨闕主之。心痛有三蟲,多涎,不得反側,上管主之。心痛身寒,難以俯仰,心疝沖冒,死不知人,
中管主之。心痛如針錐刺,然谷及太谿主之。心腹中卒痛,石門主之。行間、陰郄,主心痛(見驚)。間使,治卒心痛、多驚、喑不得語、咽中如鯁。(《銅》)曲澤,治心痛善驚。郄門,治心痛衄血、嘔噦、驚恐畏人、神氣不足。天泉,治心病、胸脅支滿咳逆、膺背胛臂內廉痛。
太谿,治久瘧咳逆、心痛如錐刺、手足寒至節,喘息者死。
白話文:
心痛
某日心痛劇烈,立即灸刺中管穴數壯,感覺小腹兩側有寒氣從下往上走,到達灸刺部位就散掉了,這就是灸法的功效。本事方中記載王思和論述心痛並非單純的心臟病,胃部的大絡脈,名為建里穴,它與胸膈和兩乳之間相連,若虛弱且有痰濕,就會導致心痛。疼痛發作時,還會突然出現一陣發熱,這就是它的症狀。如果確實如此,也應該灸刺建里穴,但中管穴才是最重要的穴位。
靈道穴治療心痛、悲傷恐懼引起的疾病、瘛瘲(抽搐)、肘關節攣縮、突然失聲不能說話;俠白穴治療心痛伴隨乾嘔、胃脘脹滿;極泉穴治療心痛伴隨乾嘔;太淵穴治療心痛、吐血、畏寒、咽喉乾燥、胡言亂語、言語錯亂;陰郄穴(見霍亂條);中衝穴治療心痛、胃脘脹滿、舌頭僵硬;厥陰俞穴(見咳逆條);神門穴(見煩心條);臨泣穴治療心痛(見月經條);齦交穴治療面紅、心煩、疼痛。
天井穴治療心胸疼痛(見上氣條);下管穴治療難以忍受的心痛;外陵穴治療感覺心臟像懸掛一樣下墜疼痛(見腹痛條);大陵穴、上管穴治療難以忍受的心痛(記載說不能躺臥);章門穴治療喘息伴隨心痛(見腸鳴條);湧泉穴、建里穴治療心窩部疼痛,不想吃東西(許氏說,心痛伴有唾液,宜針刺建里穴);幽門穴治療女子心痛、逆氣嘔吐、飲食不下。
期門穴治療產後疾病、飲食不下、胸脅部脹滿、心痛劇烈、善於呃逆;巨闕穴治療各種心痛,包括寒痛、蛔蟲性心痛、蠱毒、霍亂導致神志不清(明代)銅氏說,治療蛔蟲性心痛、蠱毒;中管穴治療心痛不能進食、反胃、霍亂引起的心痛;曲澤穴(見吐血條);督俞穴(見腹痛條);鬲俞穴(見痰飲條)治療心痛;湧泉穴治療心痛且不愛吃東西。
少衝穴治療突然發作的心痛;心俞穴治療寒熱交替的心痛、背部牽引疼痛、胸悶、咳嗽氣喘、煩心、唾液多;巨闕穴治療難以忍受的心痛、嘔血、煩心;(下文)張仲文治療突然發作、難以忍受的心痛,嘔吐冷酸水及元氣損傷,灸刺足大拇指、次拇指內側橫紋處各一壯,艾炷如小麥粒大小,立即痊癒;心懊惱、輕微疼痛、煩悶、逆氣,灸刺心俞穴一百壯;(千氏)心痛如錐刀刺,氣滯,灸刺鬲俞穴七壯;心痛寒氣上衝,灸刺龍頷穴一百壯(位於鳩尾穴上方一寸半處,不可針刺);心痛、惡氣上衝、脅肋部疼痛,灸刺通谷穴五十壯(位於乳頭下二寸);心痛劇烈絞痛,瀕臨死亡,灸刺神府穴一百壯(位於鳩尾穴正中,有禁忌);心痛伴隨劇烈惡風,灸刺巨闕穴一百壯;心痛、堅硬、煩悶、氣滯,灸刺太倉穴一百壯;心痛,灸刺臂腕橫紋處三七壯,並灸刺虎口白肉際處七壯。
(千氏)腎臟引起的心痛,先取京骨、崑崙穴,持續針刺,再取然谷穴;胃部引起的心痛,取大都、太白穴;脾臟引起的心痛,取然谷、太谿穴;肝臟引起的心痛,取行間、太衝穴;肺臟引起的心痛,取魚際、太淵穴;心痛,不能按壓,煩悶,巨闕穴主治;心痛伴有三蟲症狀,唾液多,不能翻身,上管穴主治;心痛伴隨身寒,難以俯仰,心疝氣衝擊,昏迷不醒,中管穴主治;心痛如針錐刺,然谷、太谿穴主治;心腹部突然疼痛,石門穴主治;行間、陰郄穴主治心痛(見驚恐條);間使穴治療突然發作的心痛、多驚、失聲、咽喉異物感;(銅氏)曲澤穴治療心痛伴隨驚恐;郄門穴治療心痛、鼻出血、嘔吐、驚恐畏懼、神氣不足;天泉穴治療心臟病、胸脅部脹滿、咳嗽氣喘、膺背、胛骨、臂內側疼痛;太谿穴治療久瘧、咳嗽氣喘、心痛如錐刺、手足冰冷到關節處,喘息者死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