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針灸資生經》~ 針灸資生經第六 (8)
針灸資生經第六 (8)
1. 頭風
(頭眩,又見頭旋)
五處、療頭眩風悶。(明)百會、(見癇。)腦空、(見目眩。)天柱、(見腦痛。)療頭風。神聰、療頭風目眩。狂亂風癇。左主如花。右主如果。前頂療頭風熱痛。頭腫風癇。後頂療風眩目䀮䀮額顱上痛。上星。療頭風目眩。(下)前頂、治頭風目眩。面赤(明下作皮。
)腫。(銅)下廉、五處、(見目眩。)神庭、(見鼻涕。)治頭風。神庭、主風頭眩。善嘔煩滿。(千)天牖、風門、(明下同。)崑崙、關元、關衝、主風眩頭痛。前頂、後頂、頷厭、主風眩偏頭痛。上星、主風頭眩顏清。囟會、主風頭眩。頭痛顏清。完骨、主風頭耳後痛。
(瘈脈同。)煩心。(銅同。)付陽、主痿厥。風頭重痛。俠谿、主胸中寒如風狀。頭眩。兩頰痛。腎俞、攢竹、承光、絲竹空、瘛脈、和髎、主風頭痛。上星、主風頭引頷痛。合谷、五處、主風頭熱。天牖、療頭風面腫。(下作目眩。)項強不得轉。(明)囟會、治頭風生白屑。
多睡。(明同。)針佳。以油鹽揩髮根。頭風永除。(銅)頭風腫癢。針眉沖。(許)通理、百會、療頭目眩痛。(明)陽谷、療頭眩。(見狂。)
素問論頭痛。本於大寒內至骨髓。則頭風者、亦本於風寒入腦髓耶。本事方論婦人患頭風者十居其半。或者婦人無巾以御風寒焉耳。男子間有患之者。非頭上少發。必其囟會前頂之發禿也。欲灸頭風。宜先囟會百會前頂等穴。其頭風連目痛者。當灸上星神聰後頂等穴。予嘗自灸驗。教人灸亦驗云。
本事云、下虛者、腎虛也。腎厥則頭痛。宜玉真丸。上虛者、肝虛也。肝厥則頭暈。宜鉤藤散。
白話文:
[頭風]
(頭暈,也稱頭旋)
治療頭部眩暈及風悶的部位有:五處穴、百會穴(用於癲癇)、腦空穴(用於目眩)、天柱穴(用於腦痛)、神聰穴(用於頭風和目眩,以及狂亂癲癇)、前頂穴(用於頭風熱痛和頭部腫脹的癲癇)、後頂穴(用於風眩、目眨和額頭上部疼痛)、上星穴(用於頭風和目眩)、下廉穴、五處穴、神庭穴(用於鼻涕)、天牖穴、風門穴、崑崙穴、關元穴、關衝穴(都用於風眩和頭痛)、前頂穴和後頂穴、頷厭穴(用於風眩和偏頭痛)、上星穴(用於風頭眩和顏色清晰)、囟會穴(用於風頭眩和頭痛顏色清晰)、完骨穴(用於風頭和耳後痛)。
此外,付陽穴(用於痿厥和風頭重痛)、俠谿穴(用於胸中寒冷如風狀、頭暈和兩頰疼痛)、腎俞穴、攢竹穴、承光穴、絲竹空穴、瘛脈穴、和髎穴(都用於風頭痛)、上星穴(用於風頭引起頷痛)、合谷穴和五處穴(都用於風頭熱)、天牖穴(用於頭風和麪部腫脹)、囟會穴(用於頭風導致的白屑和多睡)、陽谷穴(用於頭暈)。
根據《素問》中的頭痛理論,頭痛的根本原因是由極度寒冷進入骨髓。因此,頭風可能是由風寒進入腦髓引起的。在《本事方》中提到,女性中有大約一半的人患有頭風,可能是因為女性沒有戴帽子來防禦風寒。男性中也有一些患者,他們通常頭頂上髮量較少,或囟會和前頂部位的頭髮稀疏。對於頭風的治療,應首先使用囟會、百會和前頂等穴位。對於連接眼睛疼痛的頭風,應使用上星、神聰和後頂等穴位。我曾經親自試過灸療,教他人灸療也有效。
在《本事方》中指出,下虛指的是腎虛,腎厥會導致頭痛,應該使用玉真丸。上虛指的是肝虛,肝厥會導致頭暈,應該使用鉤藤散。
2. 頭痛
(偏頭痛,余見傷寒頭痛)
解谿、(見中風。)承光、(明同。)治風眩頭痛。嘔吐心煩。(銅)膽俞、治頭痛振寒。汗不出。大杼、治頭痛振寒。(見瘧。)啞門、治頭痛風汗不出。合谷、天池、(見鬲。)絲竹空、(見目眩。)魚際、(見寒熱。)四白、(見目眩。)天衝、三焦俞、(見腹脹。)風池、(見傷寒無汗。
)治頭痛。神道、治寒(明下作身。)熱頭痛。進退痎瘧。恍惚悲愁。(明同。)健忘驚悸。陽谿、治厥逆頭痛。胸滿不得息。豐隆、治厥頭痛。面浮腫。風逆。四肢腫。身濕。至陰、治鼻塞頭重。風寒從足小指起。脈痹上下帶胸脅痛無常。轉筋。寒熱汗不出。煩心。青靈、治頭痛振寒。
目黃脅痛。強間、治腦旋目運。頭痛不可忍。煩心。嘔吐涎沫。發無時。項強不可顧。崑崙、治頭痛。肩背急。風府、治頭痛頸項急。不得顧。目眩。曲差、治頭項痛。顱息、療身熱頭痛。不可反側。(明)魚際、療頭痛甚。汗不出。腦戶、(見面腫。)療頭痛。百會、通理、療頭目眩痛。
(下)中衝、(見傷寒。)命門、(上同。)療身熱如火。頭痛如破。(明下)溫留、療寒熱頭痛。善噦衄。肩不舉。率谷、療醉後酒風發。頭重皮膚腫。兩角眩痛。小兒食時頭痛。(千同。)及五心熱。灸譩譆各一壯。天柱、陶道、大杼、(一作本神。)孔最、後谿、主頭痛。
(千)腦戶、腦空、通天、主頭重痛。頭維、大陵、主頭痛如破。目痛如脫。(甲云。喘逆煩痛。嘔吐汗流)竅陰、強間、(明同。)主頭痛如椎刺。不可動。目窗、中渚、完骨、命門、豐隆、太白、外丘、通谷、京骨、臨泣、小海、承筋、陽陵泉、主頭痛寒熱。汗出不惡寒。
神庭、水溝、主寒熱頭痛。喘渴。目不可視。消濼、主寒熱痹頭痛。五處等、主頭痛。(見瘛瘲。)崑崙、解谿、曲泉、飛揚、前谷、少澤、通理、主頭眩痛。若頭痛筋攣骨重少氣。噦噫滿。時驚。不嗜臥。咳嗽煩冤。其脈舉之則弦。按之石堅。由腎氣不足而內著。其氣逆而上行。
謂之腎厥。宜灸關元百壯。服玉真丸。(指)若頭痛連齒。時發時止。連年不已。此由風寒留於骨髓。髓以腦為主。腦逆故頭痛。齒亦痛。宜白附子散。灸曲鬢七壯。左痛灸左。右痛灸右。少海、(見齒齲。)完骨、治頭痛。(銅見心煩。)千云、主風頭耳後痛。腦空等。天衝、主癲疾頭痛。
(千見癲。)
素問嘗論有數歲頭痛不已者。大寒內至骨髓。髓以腦為主。腦逆故頭痛齒亦痛。名曰厥逆頭痛。亦有賢厥肝厥頭痛者。如本事方所謂下虛者腎虛也。腎厥則頭痛。上虛者肝虛也。肝厥則頭暈。是也。皆可隨證治之。若真頭疼、則朝發夕死。夕發朝死矣。(詳見難經疏。)人而患此。
亦未如之何。要之、亦有所自。其在根本不固耶。若欲著艾。須先百會囟會等穴。而丹田氣海等穴。尤所當灸。以補養之。毋使至於此極可也。
前頂等、主風眩偏頭痛。(千見頭風。)懸釐、治頭偏痛。(見傷寒寒熱。)懸釐、主偏頭痛。引目外眥。(見傷寒頭痛。)頷厭、療風(銅云。頭風。)眩目無見。偏頭痛。引目外眥急。耳鳴好嚏。頸痛。(明)岐伯灸偏頭痛。(見目眩。)後頂、治頭偏痛。(銅)玉枕、主頭半寒痛。
(千)甲云、頭眩目痛。頭半寒。正營、治頭項偏痛。懸顱、治熱病煩滿。汗不出。頭偏痛。引目外眥赤。身熱齒痛。(明同。)懸釐、治頭偏痛。煩心不欲食。(並銅。)
白話文:
標題:[頭痛]
內容: (對於偏頭痛,其餘見傷寒頭痛部分)
- 解谿、承光穴:治療因風引起的眩暈和頭痛,以及嘔吐和心煩。
- 膽俞穴:治療頭痛伴有寒顫。
- 大杼穴:治療頭痛伴有寒顫。(見瘧疾部分)
- 啞門、合谷、天池穴:治療頭痛,風汗不出。
- 絲竹空、魚際、四白穴:分別見目眩、寒熱和膈症部分。
- 天衝、三焦俞穴:分別見腹脹和傷寒無汗部分。
- 風池穴:治療頭痛。
- 神道穴:治療寒熱頭痛,瘧疾反覆,恍惚悲傷。
- 陽谿穴:治療逆氣頭痛,胸部滿悶。
- 豐隆穴:治療逆氣頭痛,面部浮腫,四肢腫脹,身體溼冷。
- 至陰穴:治療鼻塞頭重,從腳小指開始的風寒。
- 青靈穴:治療頭痛和寒顫,黃疸脅痛。
- 強間穴:治療頭暈目眩,劇烈頭痛,心煩,嘔吐涎沫。
- 崑崙穴:治療頭痛和肩背緊張。
- 風府穴:治療頭痛和頸部僵硬。
- 曲差穴:治療頭部和頸部疼痛。
- 顱息穴:治療身體發熱頭痛,難以翻身。
- 魚際穴:治療嚴重頭痛,汗不出。
- 腦戶穴:治療頭痛。(見面部腫脹部分)
- 百會穴:治療頭目眩暈疼痛。
- 中衝穴:見傷寒部分。
- 命門穴:治療身熱如火,頭痛欲裂。
- 溫留穴:治療寒熱頭痛,呃逆和鼻血。
- 率谷穴:治療酒後頭痛,皮膚腫脹,兩側頭痛。
- 小兒食時頭痛和五心熱:灸譩譆各一次。
- 天柱、陶道、大杼、孔最、後溪穴:主頭痛。
- 腦戶、腦空、通天穴:主頭重痛。
- 頭維、大陵穴:主頭痛如裂,目痛欲脫。
- 竅陰、強間穴:主頭痛如針刺,不能動彈。
- 目窗、中渚、完骨、命門、豐隆、太白、外丘、通谷、京骨、臨泣、小海、承筋、陽陵泉穴:主頭痛寒熱,出汗但不惡寒。
- 神庭、水溝穴:主寒熱頭痛,喘息口渴,目不能視。
- 消濼穴:主寒熱痹症頭痛。
- 五處穴:主頭痛。(見瘛瘲部分)
- 崑崙、解谿、曲泉、飛揚、前谷、少澤、通理穴:主頭眩痛,頭痛筋攣骨重少氣,呃逆滿脹,時驚,不嗜臥,咳嗽煩冤。
- 若頭痛連齒,時發時止,連年不止,此由風寒留於骨髓,腦逆故頭痛齒痛,宜白附子散,灸曲鬢七次。
- 素問曾論數歲頭痛不已者,大寒內至骨髓,腦逆故頭痛齒亦痛,名曰厥逆頭痛。
- 真頭痛則朝發夕死,夕發朝死。
- 若欲著艾,須先百會囟會等穴,而丹田氣海等穴,尤當灸,以補養之。
- 前頂等穴:主風眩偏頭痛。
- 懸釐穴:治療頭偏痛,見傷寒寒熱部分。
- 懸釐穴:主偏頭痛,引目外眥。
- 頷厭穴:治療風眩目無見,偏頭痛,引目外眥急,耳鳴好嚏,頸痛。
- 岐伯灸偏頭痛,見目眩部分。
- 後頂穴:治療頭偏痛。
- 玉枕穴:主頭半寒痛。
- 正營穴:治療頭項偏痛。
- 懸顱穴:治療熱病煩滿,汗不出,頭偏痛,引目外眥赤,身熱齒痛。
- 懸釐穴:治療頭偏痛,心煩不欲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