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針灸資生經》~ 針灸資生經第三 (23)
針灸資生經第三 (23)
1. 瘧(脾寒)
)大杼、療瘧頸項強。不可俯仰。頭痛振寒。前谷、風池、神道、(見頭痛。)百會、治痎瘧。上星、治痎瘧振寒熱汗不出。偏歷、主風瘧汗不出。(千)少澤、(明云。頭痛。銅云。寒熱。)復溜、崑崙、主瘧寒汗不出。衝陽、主瘧先寒洗淅。甚久而熱。熱去汗出。然谷、崑崙、主瘧多汗。
甲云、主瘧多汗。腰痛不可俯仰。目如脫。項如拔。列缺、後谿、少澤、前谷、主瘧寒熱。太泉、太谿、經渠、主瘧咳逆。心悶不得臥。寒熱。大陵、腕骨、陽谷、少衝、主乍寒乍熱瘧。天樞、主瘧振寒。熱甚狂言。太鍾、主瘧多寒少熱。甲云、瘧悶嘔甚。熱多寒少。欲閉戶而處。
寒厥足熱。商丘、主寒瘧腹痛。少海、主瘧背振寒。甲云、項痛引肘掖。腰痛引少腹。四肢不舉。陽谿、主瘧甚苦寒咳嘔沫。厲兌、內庭、主瘧不嗜食。惡寒。少商、主瘧振慄鼓頷。商丘、神庭、上星、百會、完骨、風池、神道、掖門、前谷、光明、至陰、大杼、主痎瘧熱。陰都、少海、商陽、三間、中渚、主瘧身熱。
列缺、主瘧甚熱。陽谷、主瘧脅痛不得息。俠谿、主瘧足痛。衝陽、束骨、主瘧從腳胻起。飛揚、主狂瘧頭眩痛。痙反折。溫留、主瘧面赤腫。天井、主瘧食時發。心痛。悲傷不樂。天府、主瘧病。譩譆、支正、小海、主風瘧。三里、陷谷、俠谿、飛揚、主痎瘧少氣。
大附子一枚炮末。姜兩半取自然汁。丸如小豆大。每十五丸空心熱酒吞下。老少加減。川客治瘧。只二三服皆愈。云兼治脾胃。愈於姜附湯。故附此。
白話文:
瘧疾(脾寒)
大杼穴:治療瘧疾引起的頸項僵硬,患者不能低頭抬頭,伴隨頭痛、畏寒。
前谷穴、風池穴、神道穴:見頭痛時使用。(治療頭痛)
百會穴:治療瘧疾(痎瘧)。
上星穴:治療瘧疾(痎瘧)引起的畏寒、發熱,但不出汗。
偏歷穴:治療風寒型瘧疾,不出汗。
少澤穴:治療頭痛,寒熱。(引述不同醫家的說法)
復溜穴、崑崙穴:治療瘧疾,畏寒不出汗。
衝陽穴:治療瘧疾,先畏寒發冷,過很久才發熱,熱退後出汗。
然谷穴、崑崙穴:治療瘧疾,多汗。
(另一位醫家記載)然谷穴:治療瘧疾,多汗,腰痛不能俯仰,眼睛好像要脫出來,脖子好像被拔出來一樣。
列缺穴、後谿穴、少澤穴、前谷穴:治療瘧疾寒熱交替。
太泉穴、太谿穴、經渠穴:治療瘧疾引起的咳嗽、氣逆、胸悶難以平臥,寒熱交替。
大陵穴、腕骨穴、陽谷穴、少衝穴:治療瘧疾寒熱交替。
天樞穴:治療瘧疾引起的畏寒、發熱,熱盛時會胡言亂語。
太鍾穴:治療瘧疾,多寒少熱。
(另一位醫家記載)太鍾穴:瘧疾胸悶、嘔吐嚴重,熱多寒少,患者想關門獨處。
寒厥足熱(手腳冰冷,腳底卻發熱):
商丘穴:治療寒邪引起的瘧疾,伴隨腹痛。
少海穴:治療瘧疾引起的背部畏寒。
(另一位醫家記載)少海穴:項部疼痛牽扯到肘部和腋下,腰部疼痛牽扯到小腹部,四肢無力。
陽谿穴:治療瘧疾,畏寒嚴重,咳嗽,嘔吐泡沫。
厲兌穴、內庭穴:治療瘧疾,不想吃東西,畏寒。
少商穴:治療瘧疾,畏寒發抖,下巴抽搐。
商丘穴、神庭穴、上星穴、百會穴、完骨穴、風池穴、神道穴、掖門穴、前谷穴、光明穴、至陰穴、大杼穴:治療痎瘧(一種瘧疾)的發熱。
陰都穴、少海穴、商陽穴、三間穴、中渚穴:治療瘧疾發熱。
列缺穴:治療瘧疾發熱嚴重。
陽谷穴:治療瘧疾,脅肋疼痛,呼吸困難。
俠谿穴:治療瘧疾足部疼痛。
衝陽穴、束骨穴:治療瘧疾,從腳趾開始發病。
飛揚穴:治療狂躁型瘧疾,頭痛眩暈,抽搐,身體反折。
溫留穴:治療瘧疾,面部紅腫。
天井穴:治療瘧疾,在進食時發作,伴隨心痛,悲傷,情緒低落。
天府穴:治療瘧疾。
譩譆穴、支正穴、小海穴:治療風寒型瘧疾。
三里穴、陷谷穴、俠谿穴、飛揚穴:治療痎瘧,氣虛。
方劑:
大附子一枚炮製成粉末,生薑兩半取汁,混合製成如小豆大小的藥丸,每次服用十五丸,空腹用熱酒送服。老少病人可根據情況增減藥量。這是川地治療瘧疾的偏方,一般服用二三劑即可痊癒,據說還能治療脾胃疾病,療效優於姜附湯,故記載於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