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針灸資生經》~ 針灸資生經第三 (22)
針灸資生經第三 (22)
1. 不嗜食
凡不嗜食,刺然谷多見血,使人立飢。(千)隱白、(見吐。)然谷、脾俞、內庭,主不嗜食。天樞、厲兌、內庭,主食不化。不嗜食,夾臍急,中封主身黃有微熱。不嗜食,章門主食飲不化,入腹還出。熱中不嗜食,苦吞而聞食臭傷飽,身黃痠疼羸瘦。肺俞,治上氣嘔吐。
支滿不嗜食。(銅)胃俞、脾俞,治腹痛不嗜食。(見腹脹。)地機、陰陵泉、水分,(並見水腫。)幽門,(見胸痛。)小腸俞,(見腳氣。)治不嗜食。下脘,治六腑氣寒不嗜食。(見腹痛。)下廉,(見飧泄。)懸鐘,治胃熱不嗜食。(見膝攣。)陰蹺,療病飢不欲食。
(明)懸鐘,療腹滿,中焦客熱不嗜食。(明下)又云,心腹脹滿,胃熱不嗜食。陽綱,(見腸鳴。)療不嗜食。分水,治胃虛脹不嗜食。(銅)
不嗜食有數端:有三焦客熱不嗜食;有胃熱不嗜食;有胃熱不嗜食;有六腑氣寒不嗜食。固當隨證用藥治之,而針灸者亦當知補瀉之法可也。
《史記》:陽虛侯病甚,眾醫皆以為蹶。太倉公診脈,以為痹,根在右脅下,大如覆杯,令人喘逆氣不能食。病得之內,即以火齊粥且飲六日,氣下;即令更服丸藥出入六日,病已。然則人之不能食,亦有患痹而得者,概曰胃有寒熱,則不可也。
扁鵲曰:凡人心風,灸心俞、肝俞,主心風腹脹滿,食不消化,四肢羸露不欲食。(見中風。)曲泉,主不嗜食。(見無子。)
白話文:
[食慾不振]
凡是遇到沒有食慾的情況,可以針刺然谷穴並多見血,這樣能使人迅速感到飢餓。治療食慾不振的主要穴位有:隱白穴(若見到嘔吐)、然谷穴、脾俞穴、內庭穴。天樞穴、厲兌穴和內庭穴則主治食物消化不良。對於食慾不振且肚臍周圍緊繃的人,可嘗試中封穴。如果身體發黃伴有輕微發熱和食慾不振,可以考慮章門穴。對於熱中症狀、食慾不振,吞嚥困難且聞到食物氣味就感到飽脹,同時伴有黃疸、痠痛、消瘦等症狀,肺俞穴能治療上氣嘔逆。
腹部脹滿、食慾不振,可選擇胃俞穴、脾俞穴來緩解腹痛。地機穴、陰陵泉穴、水分穴通常用於水腫症狀。幽門穴、小腸俞穴常用於腳氣。治療食慾不振,下脘穴可以治療六腑氣寒導致的食慾不振。下廉穴則用於餐後腹瀉。懸鐘穴治療胃熱引起的食慾不振。陰蹺脈則治療雖餓但不想進食的情況。
食慾不振的原因多種多樣,可能是因爲三焦受熱、胃熱或六腑氣寒等因素引起。治療時應當根據具體症狀用藥,並結合鍼灸,瞭解補瀉手法。
《史記》記載,陽虛侯病情嚴重,衆醫都診斷爲厥症,而太倉公通過脈診判斷是痹症,病因在右側脅下,大小如同倒置的杯子,導致呼吸急促,無法進食。他採用火齊粥療法,連續六日,病情得到緩解,再服用丸藥六日後痊癒。這表明,無法進食有時可能是由痹症引發,不能一概而論爲胃部寒熱問題。
扁鵲說,針對心風症狀,灸心俞穴和肝俞穴可以治療心風、腹脹滿、消化不良、四肢無力、食慾減退。曲泉穴則適用於無食慾的情況。
2. 食氣(無味)
三里,治食氣惡聞食臭。(見胃。) 大杼,(見勞。)治食氣。 百會,(見風癇。)少商,(見不能食。)療吃食無味。(明)
凡身重不得食,食無味,心下虛滿,時時欲下喜臥,皆針胃管、太倉,服建中湯及平胃丸。
有鑽胃丸,溫中開胃。 病人覷飲食不得。三五服即思食。 破故紙半兩,肉豆蔻四枚,為末。 蒸棗肉丸梧子大。 空心米飲三十丸。
白話文:
[對於食慾不振(對食物無感)]
三里穴可以治療因胃部問題導致的食慾不振,以及對食物味道的厭惡感。(參見胃部相關病症)
大杼穴對於勞累引起的食慾不振有療效。(參見勞累相關病症)
百會穴能幫助因風癇而引發的食慾問題。(參見風癇相關病症)
少商穴可用來治療無法進食的情況。
用以治療吃東西沒有味道的問題。
一般來說,身體感到沉重無法進食、食物無味、胸口虛弱飽脹、時常想排便且喜歡躺著休息等症狀,都可以透過針灸胃管和太倉穴來緩解,同時服用建中湯和平胃丸。
還有一種鑽胃丸,具有溫中開胃的功效。如果患者看到食物卻無法吞嚥,服用三到五次後就能增加食慾。配方為破故紙半兩、肉豆蔻四枚,研磨成粉,再以蒸熟的棗肉揉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空腹時以米湯送服三十粒。]
3. 食多
脾俞、治食飲多身瘦。(銅見腹脹。)腎俞、療食多身瘦。(明下見勞。)胃俞、腎俞、主胃中寒脹。食多身瘦。脾俞、大腸俞、主食多身瘦。(見腹脹。)
舍侄偶食罷即飢。再食又飢。自碎生薑、濃泡二碗服愈。
白話文:
[食量大]
提到治療食量大但身體卻越來越瘦的情況,可以針灸脾俞穴。(若出現腹部脹滿的情況,可參考銅人穴位圖。)腎俞穴也能治療食量大身體卻瘦的情況。(詳細治療方式可參考明人穴位圖。)胃俞和腎俞穴,主要用來處理胃部受寒而引起的脹氣,以及食量大身體卻瘦的情況。脾俞和大腸俞穴,也是用來治療食量大身體卻瘦的問題。(若出現腹部脹滿的情況,可參考穴位圖。)
我的侄子有時吃完飯不久就感到餓了,再吃還是覺得餓。後來他試著將生薑磨碎後濃濃地泡了兩碗服用,結果病情就好了。
4. 瘧(脾寒)
千金云:夫瘧皆生於風。夏傷於暑,秋為㾬(痎同。)瘧。(素問云。痎猶老也。亦瘦也。楊上善云。二日一發為痎瘧。其說與素問千金異。)瘧有數名:先寒後熱曰寒瘧;先熱後寒曰溫瘧;熱而不寒曰癉瘧;多寒曰牡瘧;久不瘥曰勞瘧。(久不斷曰老瘧。)時行後變成瘧曰瘴瘧。
病結為癥瘕曰瘧母。以至肝肺脾腎心胃亦皆有瘧。或每日發;或間日發;或作稍益晏;或作日益早。素問千金等方論之詳矣。治瘧之方甚多,惟小金丹最佳。予嘗以予人皆效。然人豈得皆有此藥哉?此灸之所以不可廢也。鄉居人用旱蓮草椎碎,置在手掌上一夫(四指間也。)當兩筋中,以古文錢壓之,系之以故帛。未久即起小泡,謂之天灸。尚能愈瘧,況於灸乎?故詳著之。
譩譆,治溫瘧寒瘧;(明)下云:療瘧久不愈。腰俞、中管,治溫瘧痎瘧;鬲俞、(見痰。)命門、(見頭疼。)大溪、(見咳逆。)療痎瘧;陰蹺,治暴瘧;上廉,治寒瘧;三間,治瘧寒熱,唇口乾,身熱喘,目急痛。
至陰,治瘧發寒熱,頭重煩心。(下)。液門、合谷、陷谷、天池,治寒熱痎瘧;偏歷,治發寒熱瘧久不愈。目視䀮䀮。大椎,治痎瘧久不愈;少府,治痎瘧久不愈者。煩滿少氣,悲恐畏人,臂酸掌熱,手握不伸。陶道,治痎瘧寒熱灑淅;命門,治寒熱痎瘧。腰腹相引痛。足臨泣,治瘧日西發。(千同。銅云治瘧日發);療小兒瘧久不愈:灸足大指次指外間陷中,各一壯。(並下)。大溪、(見心痛。)照海、中渚,治久瘧;丘墟,治久瘧振寒。(千同);陷谷,治瘧;中封,治痎瘧色蒼蒼(千云太息。)振寒,小腹腫,食怏怏繞臍痛,足逆冷,不嗜食,身體不仁。
液門,治痎瘧寒熱,目眩頭痛,暴得耳聾。腕骨,治痎瘧頭痛煩悶;商陽,治寒熱痎瘧,口乾。(明下云:治瘧口乾)。譩譆、(見肩背痛)中脘、白環俞(見腰脊),治溫瘧;上髎、偏歷,治寒熱瘧;三間,治寒瘧,唇焦口乾,氣喘。脾俞,治痎瘧寒熱;有人患久瘧,諸藥不效。或教之以灸脾俞,即愈。更一人亦久患瘧,聞之,亦灸此穴而愈。蓋瘧多因飲食得之,故灸脾俞作效。
內庭、厲兌、(面腫。)公孫,治寒瘧不嗜食;京骨,治瘧寒熱,喜驚不欲食。(明下同)。神門,治瘧心煩甚欲得飲冷;惡寒則欲處溫中,咽乾不嗜食。合谷、陽谿、後谿、陽池、陰都,治身寒熱瘧。(明下云痎瘧);病心下煩滿氣逆。(明同)。天樞,治寒瘧;列缺,治寒瘧嘔沫,善笑縱唇口。(明下云。痎瘧面色不定)。少商,治痎瘧振寒,腹滿。(明下有煩心善噦。)唾沫,唇乾,引飲不下膨膨,手攣指痛,寒慄鼓頷,喉鳴。經渠,治瘧寒熱,胸背拘急,胸滿膨膨。(明同)。大椎、腰俞,治溫瘧痎瘧。(明同)。
白話文:
瘧疾(脾寒類型)
古籍記載,瘧疾皆因風寒暑濕所致。夏天受暑邪侵襲,秋天則易發痎瘧(一種慢性瘧疾,症狀如同衰老、消瘦)。 瘧疾有多種名稱:先寒後熱為寒瘧,先熱後寒為溫瘧,只有熱症無寒者為癉瘧,寒邪較盛者為牡瘧,久治不癒者為勞瘧(久治不愈者也稱老瘧),流行性瘧疾之後轉變為慢性瘧疾者為瘴瘧。
瘧疾病邪纏結,形成癥瘕,稱為瘧母。瘧疾不僅侵犯脾臟,亦可累及肝、肺、腎、心、胃等臟腑。發作時間不一,有的每日發作,有的間日發作,有的發作時間逐漸延後,有的則逐漸提前。關於瘧疾的診治,古籍如《素問》、《千金方》等已有詳細記載。治療瘧疾的方法很多,但小金丹最有效,我曾用它治療許多病人,都取得了良好的療效。然而,並非人人能得到此藥,所以灸法不可廢棄。鄉間之人常用旱蓮草搗碎,放在四指間(手掌虎口部位)兩筋之間,用古錢壓住,再用舊布包紮,不久便會起小水泡,稱為天灸,也能治療瘧疾,更何況針灸呢?因此,詳細記載於此。
治療溫瘧和寒瘧的穴位有譩譆;治療瘧疾久治不癒的穴位有腰俞、中管(治療溫瘧、痎瘧);治療痎瘧的穴位有鬲俞(伴有痰症)、命門(伴有頭痛)、大溪(伴有咳嗽);治療暴發性瘧疾的穴位有陰蹺;治療寒瘧的穴位有上廉;治療瘧疾寒熱交替,伴有口乾、身熱、氣喘、目赤疼痛的穴位有三間;治療瘧疾寒熱交替,頭痛、煩躁的穴位有至陰;治療寒熱交替痎瘧的穴位有液門、合谷、陷谷、天池;治療瘧疾寒熱交替久治不癒,目眩的穴位有偏歷;治療痎瘧久治不癒的穴位有大椎;治療痎瘧久治不癒,伴有煩悶、氣短、悲恐畏懼、臂酸、掌熱、握拳無力等症狀的穴位有少府;治療痎瘧寒熱交替,伴有惡寒的穴位有陶道;治療寒熱交替痎瘧,伴有腰腹疼痛的穴位有命門;治療瘧疾傍晚發作的穴位有足臨泣(古籍亦記載用銅針治療每日發作的瘧疾);治療小兒瘧疾久治不癒的療法是灸足大拇指和次趾外側間的凹陷處;治療久瘧的穴位有大溪(伴有心痛)、照海、中渚;治療久瘧伴有寒顫的穴位有丘墟;治療瘧疾的穴位有陷谷;治療痎瘧,伴有面色蒼白、寒顫、小腹腫脹、食慾不振、繞臍疼痛、足部冰冷、感覺遲鈍的穴位有中封;治療痎瘧寒熱交替,伴有目眩、頭痛、突發性耳聾的穴位有液門;治療痎瘧頭痛、煩悶的穴位有腕骨;治療寒熱交替痎瘧,伴有口乾的穴位有商陽;治療瘧疾口乾的穴位有譩譆(伴有肩背疼痛)、中脘、白環俞(伴有腰脊疼痛)、上髎、偏歷;治療寒瘧,伴有口乾、氣喘的穴位有三間;治療痎瘧寒熱交替的穴位有脾俞(有人久患瘧疾,服用藥物無效,後採用灸脾俞的方法而痊癒);治療寒瘧,伴有食慾不振的穴位有內庭、厲兌(伴有面腫)、公孫;治療瘧疾寒熱交替,伴有驚恐、食慾不振的穴位有京骨;治療瘧疾心煩,想喝冷飲,惡寒時則想待在溫暖的地方,咽乾、食慾不振的穴位有神門;治療身寒熱交替瘧疾(痎瘧),伴有心下煩滿、氣逆的穴位有合谷、陽谿、後谿、陽池、陰都;治療寒瘧的穴位有天樞;治療寒瘧伴有嘔吐、善笑、口唇歪斜的穴位有列缺;治療痎瘧伴有寒顫、腹脹、煩心、嘔吐、口乾、想喝水卻喝不下、手攣、指痛、寒慄、下頷腫脹、喉嚨有聲音的穴位有少商;治療瘧疾寒熱交替,伴有胸背拘緊、胸悶的穴位有經渠;治療溫瘧、痎瘧的穴位有大椎、腰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