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針灸資生經》~ 針灸資生經第三 (20)
針灸資生經第三 (20)
1. 傷寒嘔噦(諸噦)
巨闕、主傷寒煩心喜嘔。(千)甲云、主心腹脹噫。煩熱善嘔。鬲中不利。間使、主熱病煩心喜噦。胸中澹澹。溫留、主傷寒寒熱頭痛噦衄。百會、主汗出而嘔痙。商丘、主寒熱好嘔。大椎、主傷寒熱盛煩嘔。腎俞、主頭身熱赤欲嘔。(並千。)勞宮、主熱病煩滿。欲嘔噦。(甲)曲澤、主傷寒逆氣嘔唾。(千)
必用方論噦者、俗云克逆也。針灸者當以此求之。
若氣自腹中起。上築咽喉。逆氣連屬不能出。或至數十聲上下不得喘息。此由寒傷胃脘。腎氣先虛。逆氣上乘於胃。與氣相侔不止者、難治。謂之噦。宜茱萸丸。灸中脘、關元百壯。未止、灸腎俞百壯。(指)
白話文:
[傷寒嘔吐(各種嘔吐症狀)]
-
巨闕穴:主要治療因傷寒導致心煩意亂且易嘔吐的症狀。(千金方指出),同時能舒緩心腹脹滿及噫氣,以及因煩熱常有嘔吐感和膈肌不適的問題。
-
間使穴:能治療熱病引致的心煩及喜嘔吐,還有胸口淡漠無力的感覺。
-
溫留穴:可治療傷寒導致的寒熱交錯、頭痛及嘔血的症狀。
-
百會穴:適用於治療大量出汗後嘔吐和抽搐的症狀。
-
商丘穴:能治療因寒熱交錯引起的頻繁嘔吐。
-
大椎穴:對傷寒導致的熱盛、心煩及嘔吐有療效。
-
腎俞穴:適用於治療頭身發熱泛紅且有嘔吐慾望的症狀。
-
勞宮穴:可用於治療熱病導致的煩躁及想要嘔吐的症狀。
-
曲澤穴:能治療傷寒導致的逆氣及嘔吐唾液的問題。
必要使用的治療方法:噦(俗稱為反胃)通常是指氣流逆向,針灸治療應針對這個症狀。
如果氣從腹部升起,衝擊喉嚨,逆氣持續無法排出,甚至到達數十次,呼吸困難,這是由寒冷傷害胃部,腎氣虛弱,逆氣上攻胃部,與胃氣相抗衡不止,這種情況難以治療,被稱為噦。建議使用茱萸丸,針灸中脘、關元穴各一百次。如果症狀仍未停止,再針灸腎俞穴一百次。
2. 唾
中府、治咳唾濁涕。(銅見肺氣。)庫房、治多唾濁沫膿血。周榮、治咳唾稠膿。(並見胸脅滿。)少商、治腹滿唾沫。(見瘧。)百會、(見癇。)治唾沫。石關、治多唾嘔沫。(明下)庫房、治肺寒咳嗽唾膿。(見逆氣。)幽門、(見同。)治嘔沫吐涎。喜唾。(銅)石關、治脊強不開。
多唾。日月、治多唾。(見悲愁。)天井、治心胸痛。咳嗽上氣。吐膿。不嗜食。紫宮、治吐血。及唾如白膠。(明)曲澤、主傷寒逆氣嘔唾。(千)
名醫賈祐錄云、積主臟病。聚主腑病。積者、是飲食包結不消。聚者、是伏痰結而不化。痰伏在上鬲。主頭目眩痛。多自涎唾。或致潮熱。用平胃散烏金散治之。其論有理。故載之。
白話文:
[唾液問題]
中府穴可以治療咳嗽以及吐出混濁的鼻涕。(當出現銅色,可能與肺部相關。) 庫房穴可用於治療過多吐出混濁泡沫或膿血。 周榮穴可用來治療咳嗽且吐出濃稠膿液的症狀。(同時可能伴隨胸脅飽脹感。) 少商穴可治療腹部飽脹且吐出泡沫的症狀。(可能和瘧疾相關。) 百會穴能治療吐出泡沫的症狀。(可能和癲癇相關。) 石關穴可以治療過度吐出泡沫和嘔吐的問題。(詳情請參考下方說明。) 庫房穴可用於治療肺部寒冷導致的咳嗽且吐出膿液。(可能和逆氣有關。) 幽門穴對於嘔吐泡沫、吐口水以及過度吐出唾液有療效。(情況相似於前述。) 石關穴還能治療背部僵硬不能伸展的問題。
過度吐出唾液的情況,日月穴能治療。(可能和悲傷憂鬱情緒相關。) 天井穴能治療心胸疼痛、咳嗽、上氣、吐膿以及食慾不振。 紫宮穴可以治療吐血以及吐出像白色膠質物般的唾液。 曲澤穴主要能治療因傷寒引起的逆氣、嘔吐和唾液的問題。
名醫賈祐記錄,積滯主要和臟器疾病相關,聚積則多和腑器官疾病相關。積滯是指飲食在體內堆積未消化,聚積則是體內痰濕凝結不化解。痰濕如果堆積在上膈部位,可能會引起頭目眩暈疼痛,並使唾液分泌過多,或導致潮紅發熱。這類情況可用平胃散和烏金散進行治療。他的理論有其道理,因此在此記載。
3. 胃痛(寒熱)
魚際、療胃氣逆。(明)分水、治胃脹不調。(見腹痛。)銅云、胃虛脹不嗜食。鬲俞、治胃脘暴痛。(銅見嘔吐。)下管、治腹胃不調腹痛。(明見腹堅。)腎俞、主胃寒脹。(千見食多。)胃俞、治胃中寒。(銅見腹脹。)水分、治胃虛脹。(見水腫。)三里、治胃中寒。
心腹脹滿。胃氣不足。惡聞食臭。腸鳴腹痛。食不化。(明下同。)下廉、(見飧泄。)懸鐘、治胃熱不嗜食。心俞、療胃中弱。食不下。(明下)太淵、(千見心痛。)療胃氣上逆。唾血。治胃補胃。胃俞百壯。胃寒不能食。食多身瘦。腸鳴腹滿。胃脹胃熱。三里三十壯。
反胃。食即吐。上氣。灸兩乳下各一寸。(以瘥為期。)又臍上一寸二十壯。又內踝下三指稍斜向前穴三壯。(外臺云一指。千翼)
白話文:
[胃痛(寒熱)]
對於胃氣逆流的情況,可以使用「魚際」這個穴位來治療。在明朝時期,「分水」穴位被用於治療胃脹及消化不良。另外,「銅雲」穴位對胃虛導致的脹滿和食慾不振有療效。「鬲俞」穴位則適用於突然發生的胃痛。「下管」穴位能調節腹部和胃部的不適,緩解腹痛。「腎俞」穴位主理因胃寒而引起的脹滿。「胃俞」穴位對胃中寒有治療效果。「水分」穴位針對胃虛脹滿。「三里」穴位可用於治療胃中寒以及心腹脹滿、胃氣不足、聞到食物味道就噁心、腸鳴腹痛、消化不良等症狀。
「下廉」穴位適用於餐後立即腹瀉的問題。「懸鐘」穴位對胃熱引起的食慾不振有療效。「心俞」穴位可以治療胃部功能減弱,食物難以下嚥。「太淵」穴位能治療胃氣上逆、唾血,並有助於補充胃氣。「胃俞」穴位灸一百壯可治療胃寒無法進食、食多卻身體消瘦、腸鳴腹滿、胃脹、胃熱等問題。「三里」穴位灸三十壯對上述病症也有幫助。
對於反胃、食後即吐、上氣等情況,可以在兩乳下方各一寸處進行灸療,直到病情好轉為止。另可在肚臍上方一寸處灸二十壯,或在內踝下方三指處,稍微向前斜方的穴位灸三壯。外臺文獻記載,後者亦可用一指處的穴位。
4. 反胃
凡食飲不化。入腹還出。先取下管。後取三里瀉之。章門、主食飲不化。入腹還出。(見不嗜食。)中庭、中府、主鬲寒食不下。嘔吐還出。又主嘔逆吐食不得出。中庭、療胸脅支滿。心下滿。(銅明同下。)食不下嘔逆。吐食還出。三里、療胃氣不足。反胃。胃俞、(見不能食。)療吐食。意舍、療吐食不留住。(下見背痛。)
吐逆食不住。胃管百壯。(千)吐嘔逆不得下食。今日食、明日吐。灸鬲俞百壯。
有人久患反胃。予與鎮靈丹服。更令服七氣湯。遂能立食。若加以著艾。尤為佳也。有老婦人患反胃。飲食至晚即吐出。見其氣繞臍而轉。予為點水分氣海並夾臍邊兩穴。既歸、只灸水分氣海即愈。神效。
白話文:
[反胃]
凡是食物飲水無法消化,吃進肚子裡又會吐出來。首先應針對下管穴治療,接著是三里穴,採用泄法。章門穴,專治食物飲水無法消化,吃進肚子裡又吐出來的症狀。(可參考不嗜食一節。)中庭穴和中府穴,主要治療膈肌受寒導致的食物不下嚥,以及嘔吐物反流的問題。另外,這兩個穴位還可用於治療嘔吐物逆流,食物無法順利通過的情況。中庭穴,可用於治療胸脅脹滿、心下部飽脹的問題。(與銅明一同使用效果更佳。)食不下咽、嘔吐物逆流、食物反流的問題,可以透過刺激三里穴來改善。三里穴,可用於治療胃氣不足、反胃等症狀。胃俞穴,(可參考不能食一節。)主要治療吐食的問題。意舍穴,可用於治療食物在胃中無法停留的情況。(下文詳述背痛相關問題。)
對於食物在胃中無法停留、反覆嘔吐的情況,可對胃管穴進行百次強烈刺激。(可增至千次)對於食物無法下嚥、今日吃的食物到明天才吐出的患者,可對膈俞穴進行百次強烈刺激。
曾有一名長期患有反胃症狀的患者,我讓他服用鎮靈丹,同時配合服用七氣湯,他終於能夠正常進食了。如果再配合針灸治療,效果會更好。有一名老婦人患有反胃症,食物飲水到了晚上就會吐出來。我發現她的氣流在肚臍周圍打轉,於是為她點刺水分、氣海以及肚臍兩側的穴位。她回家後,只灸了水分和氣海穴就痊癒了,效果神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