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針灸資生經》~ 針灸資生經第三 (19)

回本書目錄

針灸資生經第三 (19)

1. 乾嘔

極泉、俠白,治心痛,乾嘔煩滿。(銅) 通谷,療乾嘔無所出。又治勞食飲隔結。(明) 膽俞,療胸脅支滿;嘔無所出;口苦幹;飲食不下。幽門,療乾噦。(下見吐。) 乾嘔不止,粥食湯藥皆吐不停。灸手間使三十壯。若四厥脈沉絕不至,灸便通。此起死法。(千) 乾嘔,灸心主。尺澤亦佳。又灸乳下一寸三十壯。 霍亂乾嘔,間使七壯。不瘥,更灸。

千金言,生薑乃嘔家聖藥。有此疾者,早上宜多用生薑泡湯服;或煨、或生嚼;或取自然汁入酒服。皆效。

隱白,主腹滿喜嘔。(千) 乾嘔,灸心主。尺澤佳。又乳下一寸三十壯。

凡噦,令人惋恨。(承漿七壯如麥大;又臍下四指七壯;卒噦,膻中、中府、胃管各數十壯;尺澤、巨闕七壯。)

白話文:

[乾嘔]

在治療心痛方面,極泉穴和俠白穴是不錯的選擇。對於乾嘔且伴有胸悶的症狀,可採用銅通谷穴,此穴能有效緩解乾嘔且無物吐出的情況。同時,此穴也適用於勞累過度導致的飲食積滯。明膽俞穴則適用於胸脅脹滿,乾嘔無物,口苦乾燥,飲食難以下嚥的症狀。幽門穴則對乾噦(乾咳無痰)有療效。(詳細內容請參考「吐」部分)對於乾嘔不止,粥湯藥物均無法下嚥的症狀,可灸手間使穴三十次。如果出現四肢冰冷,脈搏微弱甚至消失的現象,灸療後可立即改善,這是一種救急方法。《千金方》記載,乾嘔症狀可灸心主穴,尺澤穴也是個好選擇。另外,還可以灸乳頭下約一寸處三十次。若為霍亂引起的乾嘔,可灸間使穴七次。若無效,可再行灸療。

《千金方》指出,生薑對於治療嘔吐有奇效,被譽為「嘔家聖藥」。患者早晨應多服用生薑水,或煮熟、生嚼,或取其汁液加入酒中服用,均可產生療效。

隱白穴適用於腹部脹滿且易嘔吐的情況。對於乾嘔,除了灸心主穴和尺澤穴外,還可以灸乳頭下約一寸處三十次。噦(打嗝)這種症狀常讓人感到困擾。(承漿穴可灸七次,每次灸至如麥粒大小。另在肚臍下方四指寬處灸七次。突然的打嗝,膻中穴、中府穴和胃管穴各灸數十次,尺澤穴和巨闕穴各灸七次。)

2.

蠡溝,主數噫。恐悸。氣不足。 (千)陷谷,主腹大滿,喜噫。 鳩尾,主噫喘胸滿咳嘔。 少海,主氣逆呼吸,噫,噦,嘔。 勞宮,主氣逆噫不止。咳唾噫,善咳。氣無所出。先取三里,後取太白、章門。 大敦,主噦噫。又灸石關。 太谿,(見吐。)治善噫。(銅)蠡溝,治數噫。(見疝。) 神門,治數噫,恐悸。(見心煩。)陷谷,(見水腫。)期門,治產後善噫。(見心痛。) 大淵,治噫氣,噦逆。少商,治煩心,善噦。心下滿,汗出而寒,咳逆。 大淵,治善噦,嘔。(見胸痹。)溫溜,治傷寒噦逆,噫噦。鬲中氣閉寒。灸腋下聚毛下附肋宛宛中五十壯。 千,噫噦嘔逆。 灸石關百壯。

白話文:

【呃逆】

在中醫學說中,蠡溝穴主要用於治療頻繁的呃逆。也適用於因驚恐或氣虛導致的病症。

陷谷穴則針對腹部脹滿,常伴隨呃逆的情況。鳩尾穴可用來治療呃逆、喘息、胸部滿悶及咳嗽嘔吐等症狀。少海穴對氣逆、呼吸困難、呃逆、打嗝和嘔吐有療效。勞宮穴適用於氣逆造成的不停呃逆,以及咳嗽、打嗝和無力感。治療時應先取三里穴,再取太白穴和章門穴。大敦穴可緩解打嗝和呃逆。此外,還可以灸石關穴進行輔助治療。太谿穴對於治療呃逆也有幫助。

蠡溝穴對於頻繁呃逆也有療效。神門穴可用於治療頻繁呃逆和因驚恐造成的心悸。陷谷穴適用於水腫情況。期門穴用於產後頻繁呃逆的治療。大淵穴可用於治療呃逆和氣逆。少商穴能改善心煩引起的打嗝,並適用於心下滿、出汗且感覺寒冷、咳嗽反胃等症狀。大淵穴也能用於治療頻繁打嗝和嘔吐。溫溜穴對於感冒引起的呃逆、打嗝和膈肌氣閉寒症有療效。

對於呃逆、打嗝和嘔吐,可以灸石關穴一百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