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針灸資生經》~ 針灸資生經第三 (18)
針灸資生經第三 (18)
1. 霍亂吐瀉(余見轉筋)
凡霍亂泄出不自知,先取太谿,後取太倉之原。(千)三里,主霍亂遺失失氣;期門,主霍亂泄注;尺澤,主嘔泄上下出脅下痛;太白,主腹脹食不化,喜嘔泄有膿血;關衝,治霍亂胸中氣噎,不嗜食,臂肘痛不舉。(銅)人迎,治吐逆霍亂,胸滿喘呼不得息;期門,治胸中煩熱。
賁豚上下,目青而嘔,霍亂泄利,腹堅硬,大喘不得臥,脅下積氣。上脘,治霍亂吐利,身熱汗不出;隱白,治吐泄。(見腹脹。)中脘,治霍亂出泄不自知;支溝、天樞,治嘔吐霍亂。(見臍痛。)太白,治氣逆霍亂腹痛,又吐泄膿血。(見腹脹。)陰郄,治心痛霍亂,胸滿。
上管,治霍亂心痛,不可臥,吐利。(明)巨闕,治胸脅滿,霍亂吐利不止,困頓不知人。(下)吐逆霍亂,吐血,灸手心主五十壯。(千)凡霍亂先心痛及先吐,灸巨闕七壯。若先腹痛,太倉二七壯。若先下利,灸大腸募(臍旁二寸),男左女右。若吐下不禁,兩手脈疾數。
灸蔽骨下三寸,又臍下三寸,各七十壯。若下不止,大都七壯。若泄利傷煩欲死,慈宮二七壯。
霍亂吐瀉,尤當速治。宜服來復丹、鎮靈丹等藥,以多為貴。尤宜灸上管、中脘、神闕、關元等穴。若水分穴,尤不可緩。蓋水穀不分而後泄瀉,此穴一名分水,能分水穀故也。或兼灸中管穴,須先中管而後水分可也。
白話文:
對於霍亂導致的劇烈吐瀉狀況,我們應採取以下的治療步驟:首先,我們要處理位於腳踝內側的太谿穴,接著是位於腹部的太倉穴,也就是胃的原穴。此外,三里穴對於霍亂所導致的失禁和失氣有療效;期門穴能治療霍亂引發的嚴重腹瀉;尺澤穴則用於緩解由霍亂引起的嘔吐、排泄以及脅下疼痛;太白穴對腹脹和消化不良有幫助,也能改善因霍亂引發的嘔吐且帶有膿血的情況;關衝穴則可用於治療霍亂造成的胸中悶氣,以及食慾不振和臂肘疼痛的問題;人迎穴能有效治療霍亂引起的嘔吐和呼吸困難。
賁豚症狀上下移動,眼睛呈現青色且伴有嘔吐,霍亂造成腹瀉且腹部堅硬,呼吸困難到無法躺下,脅下有積聚的氣,上脘穴可以治療霍亂引起的嘔吐和腹瀉,以及身體發熱但不出汗;隱白穴能治療吐瀉;中脘穴對霍亂造成的無意識排瀉有療效;支溝和天樞穴可以治療嘔吐和霍亂;太白穴可以治療氣逆和霍亂引起的腹痛,以及嘔吐和帶有膿血的排瀉;陰郄穴能治療心痛和霍亂引起的胸悶。
上管穴能治療霍亂引起的心痛,使患者無法躺下,以及嘔吐和腹瀉;巨闕穴用於治療胸脅滿以及霍亂造成的不停嘔吐和腹瀉,使患者虛弱到失去意識;如果出現吐血,可以灸手心主穴五十次;對於先心痛或先嘔吐的霍亂,可以灸巨闕穴七次;如果先腹痛,太倉穴灸十四次;如果先下痢,可以灸大腸募穴;若嘔吐和下痢無法控制,且雙手脈搏快速,可以灸蔽骨下三寸和臍下三寸,各灸七十次;如果下痢不停,太都穴灸七次;如果腹瀉過度,感到極度煩躁,接近死亡,可以灸慈宮穴十四次。
在霍亂吐瀉的情況下,應迅速進行治療,建議服用來復丹或鎮靈丹等藥物,且越多越好。另外,灸上管、中脘、神闕、關元等穴位特別重要。若考慮到水分穴的治療,更不能延遲。因為只有當水穀不分,才會出現泄瀉,此穴又名為分水,能分離水穀,因此具有療效。也可以同時灸中管穴,但必須先灸中管穴,之後再灸水分穴。
2. 嘔吐(又見喘嗽)
胃俞,主嘔吐、筋攣、食不下。(千)商丘,主脾虛,令人病寒不樂、好太息、多寒熱、喜嘔。商丘、幽門、通谷,主喜嘔。陽陵泉,主嘔宿汁,心下澹澹。天容,主咳逆嘔沫。曲澤,主逆氣嘔涎。維道,主嘔逆不止。大鐘、大溪,主煩心滿嘔。絕骨,主病熱欲嘔。俞府,(明下云不下食。)
靈墟、巨闕、率谷、神藏,主嘔吐胸滿。胃俞、腎俞、石門、中庭等,(見反胃。)少商、勞宮,主嘔吐。隱白,主膈中嘔吐不欲食。魂門、陽關,主嘔吐不住,多涎。巨闕、胸堂,主吐食。膈俞,主吐食。又灸章門。胃管、魚際,療膈虛食飲嘔、身熱汗出、唾嘔、吐血、唾血。
(明)中庭,(見反胃。)療嘔吐。(明)雲門,(見上氣。)療嘔逆。神藏、靈墟,治嘔吐胸滿。(銅見胸脅滿。)承光(見頭痛)、大都(見腹滿),治嘔吐。太衝,治嘔逆發寒。(見疝。)大鐘,治嘔逆多寒。(見淋。)勞宮,(見傷寒。)治氣逆嘔噦。維道,治嘔逆不止。
三焦不調、水腫、不嗜食。上髎,治嘔逆。膈關,治嘔噦多涎唾。(見背痛。)率谷,治嘔吐不止。(見痰。)肺俞,治上氣嘔吐。(見上氣。)玉堂,治嘔吐寒痰、上氣。心俞,治嘔吐不下食。(見狂走。)中庭(見胸滿)、腧府(見喘)、意舍(見腹脹),治嘔吐。膈俞,治咳逆嘔逆。
膈胃(明作上),寒痰、食飲不下、胸滿支腫、脅痛腹脹、胃脘暴痛。膽俞,治嘔則食無所出。(見腹脹。)魄戶,治嘔吐煩滿。(見上氣。)膻中,治吐涎。太谿,治嘔吐口中如膠,善噫。顱囟,治小兒嘔吐涎沫。瘈脈,治小兒嘔吐泄利。(並見小兒瘛瘲。)築賓,(見狂。)
少海,治嘔吐涎沫。廉泉,療喘息嘔沫。(明見少氣。)築賓,療嘔吐不止。幽門,療善吐、食飲不下,兼唾多吐涎、乾噦嘔沫。(下)上管,療嘔吐、食不下、腹脹氣滿、心忪驚悸、時吐嘔血、腹㽲痛、痰多吐涎、小兒吐奶。灸中庭一壯。粥食湯藥皆吐不停。灸間使。(千見乾嘔。)
吐逆嘔不得食,灸心俞百壯,或胸堂百壯,或巨闕五十。嘔吐宿汁、吞酸,灸日月百壯,三報。或鹽半斤炒,故帛裹就熱熨痛處,主嘔吐。若心腹痛而嘔,此寒熱客於腸胃云云。灸中脘。(指)三焦俞,主飲食吐逆。(千見勞。)隱白,療嘔吐。(明)太白,治嘔吐。三焦俞,治吐逆。
(並見腹脹。)
白話文:
標題:[嘔吐(另參閱喘嗽)]
內容:
- 胃俞穴主要治療嘔吐和筋肉抽搐,以及食物難以下嚥。
- 商丘穴主治脾虛,使人怕冷,情緒低落,常嘆氣,頻發寒熱,易嘔吐。商丘、幽門、通谷穴都能緩解嘔吐。
- 陽陵泉穴用於治療陳舊性嘔吐,胸口有波動感。天容穴治療咳嗽伴隨嘔吐泡沫。曲澤穴用於治療反氣及口涎嘔吐。維道穴治療持續性嘔吐不止。大鐘、大溪穴可治療心煩、腹部飽滿及嘔吐。絕骨穴用於治療發熱欲嘔的症狀。俞府穴用於治療無法進食。
- 靈墟、巨闕、率谷、神藏穴主治嘔吐及胸部飽滿。胃俞、腎俞、石門、中庭等穴位(參考反胃)及少商、勞宮穴主治嘔吐。隱白穴主治胸膈部嘔吐且不願進食。魂門、陽關穴主治持續嘔吐及多涎。巨闕、胸堂穴主治食物反流。鬲俞穴主治食物反流。另外,灸章門穴、胃管穴、魚際穴可以治療膈肌虛弱導致的飲食嘔吐、身體發熱、汗出、唾液嘔吐及吐血。
- 中庭穴(參考反胃)可用於治療嘔吐。雲門穴(參考上氣)用於治療嘔逆。神藏、靈墟穴用於治療嘔吐及胸部飽滿。承光穴(參考頭痛)、大都穴(參考腹滿)用於治療嘔吐。太衝穴用於治療嘔逆及發冷。大鐘穴用於治療嘔逆及多寒。勞宮穴(參考傷寒)用於治療氣逆及打嗝。維道穴用於治療嘔逆不止。
- 三焦不協調、水腫、食慾不佳時,上髎穴可用於治療嘔逆。鬲關穴用於治療打嗝及多涎唾(參考背痛)。率谷穴用於治療嘔吐不止(參考痰)。肺俞穴用於治療上氣及嘔吐(參考上氣)。玉堂穴用於治療嘔吐、寒痰及上氣。心俞穴用於治療嘔吐及無法進食(參考狂走)。中庭穴(參考胸滿)、腧府穴(參考喘)、意舍穴(參考腹脹)用於治療嘔吐。鬲俞穴用於治療咳嗽及嘔逆。
- 鬲胃(明代寫為“上”)寒痰、飲食不下、胸部飽滿、肢體腫脹、肋痛、腹部脹大、胃脘急性疼痛。膽俞穴用於治療嘔吐後食物無法排出(參考腹脹)。魄戶穴用於治療嘔吐及心煩。膻中穴用於治療吐涎。太谿穴用於治療嘔吐、口中粘稠。顱囟穴用於治療小兒嘔吐及吐沫。瘈脈穴用於治療小兒嘔吐及泄利(另見小兒瘛瘲)。築賓穴(另見狂)及少海穴用於治療嘔吐及吐沫。廉泉穴用於治療喘息及嘔沫(明代另見少氣)。築賓穴用於治療嘔吐不止。幽門穴用於治療易嘔。食物難以下嚥,並伴有大量唾液及嘔吐。乾噦嘔沫(下)上管穴用於治療嘔吐及無法進食,腹部脹滿,心跳加速,驚悸,偶爾吐血,腹部劇痛,多痰及吐沫,小兒吐奶。灸中庭穴一次。粥食及湯藥均無法停止嘔吐。灸間使穴(另見乾嘔)。吐逆,嘔吐無法進食。灸心俞穴一百次。或胸堂穴一百次。或巨闕穴五十次。嘔吐陳舊性分泌物,吞酸。灸日月穴一百次。三次治療。或用半斤鹽炒熱,用舊布包裹,趁熱敷在疼痛部位,用於治療嘔吐。如果心腹疼痛並且嘔吐,這可能是寒熱交錯影響了腸胃。灸中脘穴。(手指)三焦俞穴用於治療飲食反流(另見勞)。隱白穴用於治療嘔吐。太白穴用於治療嘔吐。三焦俞穴用於治療吐逆(另見腹脹)。
以上資訊是中醫針灸治療嘔吐的一個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