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針灸資生經》~ 針灸資生經第三 (15)
針灸資生經第三 (15)
1. 便血
(余見痢,腸風)
復留、太衝等、(並見痢。)會陽、(見瀉。)主便血。(千)下廉、幽門、(明同。)太白、(見吐瀉。)治泄利膿血。(銅)太白、治吐泄膿血。(見腹脹。)小腸俞、治大便膿血出。(明同。)下髎、治大便下血。腹哀、治大便膿血。(見腹痛。)千又云、寒中食不化腹痛。勞宮、(見傷寒。)治大小便血。
陸氏續集驗方、治下血不止。量臍心與脊骨平。於脊骨上灸七壯即止。如再發、即再灸七壯。永除根本。目睹數人有效。予嘗用此灸人腸風。皆除根本。神效無比。然亦須按其骨突處痠疼方灸之。不疼則不灸也。但便血本因於腸風。腸風即腸痔。不可分而為三。或分為三而治之。非也。
白話文:
【便血】
(我對於痢疾和腸風的見解已在其他地方討論過)
再次提到的是,留穴和太衝穴,這些同樣適用於痢疾的治療。會陽穴,通常用於處理腹瀉問題,是便血的主要治療穴位。(在千金要方中有相同的觀點) 下廉穴和幽門穴,這些觀點在其他文獻中有相同論述。太白穴,主要用於處理吐瀉問題,能治療帶有膿血的泄利。(此觀點在銅人針灸圖經中有提及) 太白穴也能治療吐瀉伴隨膿血的情況。(若腹部脹滿,可參考此穴) 小腸俞穴,用於治療大便中夾雜膿血的情況。(此觀點在明堂人形圖中也有提及) 下髎穴,能有效治療大便出血。腹哀穴,能治療大便夾雜膿血。(若腹部疼痛,可參考此穴) 另外,寒氣侵襲導致食物消化不良,以及腹部疼痛的問題,也可以參考此穴。勞宮穴,對於處理傷寒有獨到見解,能治療大小便出血。
根據陸氏續集驗方,對於下血不止的情況,可以在脊椎骨與肚臍水平的位置,進行七次的艾灸,就能立即止血。如果再次出血,再進行七次艾灸,可以根除病因,我親眼見證了數個有效的例子。我曾使用這個方法治療腸風病人的便血,效果神奇,無可比擬。然而,必須在骨頭突出的地方感到痠痛才能進行艾灸,否則就不應該進行。但是,便血的根源通常是腸風,而腸風即是腸痔,我們不能將這三個概念分割開來。若將其視為三個不同的疾病來分別治療,是錯誤的。
2. 痔
(瘻,漏,余見瘍瘻)
長強、治腸風下血。五種痔。疳蝕下部䘌。此痔根本是冷。謹冷食房勞。(銅與明同。)明下云、療久痔。會陰、治穀道瘙擾。久痔相通者死。(千云。主痔與陰相通者死。)會陽、治久痔。小腸俞、治五痔疼。(明同。)袟邊、治五痔發腫。復溜、治血痔泄後腫。飛揚、治野雞痔。
承山、治久痔。腫痛。扶承、治久痔尻脽腫。大便難。陰胞有寒。小便不利。千云、療五種痔。瀉鮮血。尻脽中腫。大便難。小便不利。氣海俞、療痔病瀉血。(明)飛揚、主痔篡傷痛。商丘、復溜、主痔血泄後重。勞宮、主熱痔。承筋、承扶、委中、陽谷、主痔痛掖下腫。
商丘、主痔骨蝕。(銅云。痔疾骨疽蝕。)支溝、章門、主馬刀腫瘻。絕骨、主瘻馬刀掖腫。俠谿、陽輔、(銅同。)太衝、主掖下腫。馬刀瘻。(銅云。太衝臨泣治馬刀瘍瘻。)天突、章門、天池、支溝、主漏。天突、天窗、主漏頸痛。長強、療下漏。(明見痔一千用葶藶子豉作餅灸漏。
外臺云:不可灸頭瘡。葶藶氣入腦殺人。)灸痔法。疾若未深。尾閭骨下近穀道灸一穴。便可除去。如傳信方先以經年槐枝煎湯洗。後灸其上七壯。大稱其驗。如本草只以馬藍菜根一握、水三碗、煎碗半。乘熱以小口瓦器中熏洗。令腫退。於元生鼠奶根上灸。(即不可灸尖頭。
恐效遲。)如患深、用湯洗未退。易湯洗令消。然後灸。覺火氣通至胸乃效。病雖深、至二十餘壯。永絕根本。以竹片護四邊肉。仍於天色寒涼時灸。忌毒物。(集效)
千金灸漏。更有數穴。
白話文:
[痔瘡]
長強穴,主治腸風下血與五種痔瘡,以及下部因蟲蝕造成的疾病。這類痔瘡的根本原因在於體寒,因此應避免寒涼食物及過度勞累。(銅與明同,此處可能指的是古籍中的記載方式或版本相同)
明下條目中提到,飛揚穴能治療長期的痔瘡。會陰穴,則主治肛門瘙癢與長期痔瘡,若痔瘡與生殖器官相通則預示病情危急。(千金方提及,當痔瘡與生殖器官相通時,患者可能會面臨生命危險)會陽穴主治長期痔瘡,小腸俞穴則用於緩解五種痔瘡帶來的疼痛。(明同,同樣指記載方式或版本相同)
袟邊穴用於治療五種痔瘡引起的腫脹,復溜穴則針對血痔與便後腫脹。飛揚穴主治野雞痔(一種特殊的痔瘡類型)
承山穴主治長期痔瘡,包括腫痛症狀。扶承穴則用於治療長期痔瘡導致的臀部腫脹,大便困難,小便不暢,以及陰部寒冷感。千金方提及,此穴能治療五種痔瘡,緩解鮮紅血便,減輕臀部腫脹,改善大便困難與小便不暢的症狀。氣海俞穴用於治療痔瘡出血。(明)
飛揚穴能緩解痔瘡引發的疼痛。商丘穴和復溜穴則用於治療痔瘡出血後的大便沉重感。勞宮穴主治熱性痔瘡。承筋穴、承扶穴、委中穴、陽谷穴均能緩解痔瘡疼痛與腋下腫脹。
商丘穴主治痔瘡骨蝕。(銅雲,痔疾骨疽蝕,描述了嚴重的痔瘡併發症)
支溝穴、章門穴主治馬刀腫瘍。絕骨穴主治腫瘍。俠溪穴、陽輔穴、太沖穴均能緩解腋下腫脹與馬刀腫瘍。(銅雲,太沖臨泣治馬刀瘍瘍,說明了穴位治療此類疾病的功效)
天突穴、章門穴、天池穴、支溝穴主治漏症。天突穴、天窗穴主治漏症與頸部疼痛。長強穴則能治療下部漏症。(明見痔一千用葶藶子豉作餅灸漏,說明了一種治療方法)
外臺祕要提到,不可在頭部瘡癤處進行灸療,因葶藶子氣味可能進入腦部導致危險。灸痔法中,如果疾病尚未深入,可在尾閭骨下靠近肛門處灸一穴,便能有效去除痔瘡。如傳信方中所記,可先用多年生長的槐樹枝煎湯洗患處,再於其上施灸七次,效果顯著。若採用馬藍菜根,取適量,用水三碗煎至一碗半,趁熱以小口徑的陶器盛裝,用於燻洗患處,使腫脹消退。於元生鼠奶根上灸,但切勿灸尖頭部位,以免療效緩慢。
若病情嚴重,使用湯劑清洗後腫脹仍未消退,應更換湯劑繼續清洗,直至症狀消減,然後進行灸療。當感覺火氣已通達胸部,即可確認治療效果。即使病情較深,持續施灸二十餘次,也能徹底根治。爲保護四周皮膚,可用竹片圍護,且最好在天氣寒冷時進行灸療,同時需忌食有毒物質。(集效)
千金方中還記載了其他多個穴位用於治療漏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