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針灸資生經》~ 針灸資生經第三 (14)

回本書目錄

針灸資生經第三 (14)

1. 飧泄

中髎,主腹脹飧泄。下廉,治小腹痛飧泄、次指間痛、唇乾、涎出不覺、不得汗出、毛髮焦、脫肉少氣、胃中熱、不嗜食。上廉,(見脅痛。)治飧泄。陰陵泉,主婦人飧泄。(見疝瘕。)

素問言:「春傷於風,夏必飧泄。」苟知傷於風而得之,則藥自可治,雖不著艾,未為害也。

本事方云:「飧泄者,食穀不化也。」春時木旺,肝生風邪,淫於脾經,至夏引冷當風,故多飧泄,宜芎藭丸。芎藭、神麯、白朮、附子等分,細末,糊丸梧子大。每服三五十丸,米飲下,治脾濕而泄者,萬無不中。其用芎藭除濕有理,故載於此。

白話文:

標題:[飯後立即腹瀉]

內容:[中髎穴和下廉穴主要用於治療腹部脹滿及飯後立即腹瀉。下廉穴還可用於治療小腹疼痛、手指間疼痛、嘴脣乾燥、無意識地流口水、無法出汗、頭髮乾枯、肌肉萎縮、呼吸短促、胃部發熱、食慾不振。上廉穴能治療脅痛以及飯後立即腹瀉。陰陵泉穴主要用於治療婦女的飯後立即腹瀉。

《黃帝內經》提到,如果春季受風邪侵襲,夏季就容易發生飯後立即腹瀉。只要明白是因為受風邪所導致的,那麼就可以用藥物來治療。即使不用艾灸,也並不會造成危害。

《本事方》指出,飯後立即腹瀉,就是食物無法消化。春季肝臟活動旺盛,易產生風邪,影響到脾臟的運作。到了夏季,如果再吹冷風,就容易引起飯後立即腹瀉。適合使用芎藭丸來治療,配方包括芎藭、神麴、白朮、附子等,各取等量磨成細粉,製成梧桐籽大小的丸狀。每次服用三五十粒,以米湯吞服,對於治療脾臟濕氣重引起的腹瀉,效果極佳。其中,使用芎藭去除濕氣的原理,因此在此記載。]

2. 溏泄

三陰交,治溏泄食不化。(銅見腹脹。)地機,(見水腫。)治溏泄。地機,主溏瘕腹痛藏痹。太衝等,主溏泄。(見痢。)

予嘗患痹疼,既愈而溏利者久之,因灸臍中,遂不登溷,連三日灸之,三夕不登溷。若灸溏泄,臍中第一,三陰交等穴,乃其次也。

本事方云:「一親每五更初必溏痢一次者數月,有人云,此名腎泄,腎感陰氣而然。」服五味子散愈。(五味子二兩,吳茱萸半兩,細粒綠色者,並炒香熟為末,每服二錢,陳米飲下。)其論溏利有理,故附載之。

予舊患溏利,每天曉必如廁,人教贖豆附丸服即愈,其方不可得也。它年再患此,只用姜煎附子加豆蔻服愈。

白話文:

[溏泄]

三陰交穴位可以治療溏泄和消化不良。(如果看到腹部脹大,也可以用這個穴位。) 地機穴位也能治療溏泄。(如果看到水腫,也可以用這個穴位。) 地機穴位主要用於治療腹瀉、腹痛以及內臟疾病。太衝等穴位,也可以用來治療溏泄。(如果看到痢疾,也可以用這個穴位。)

我曾經遭受疼痛的困擾。疼痛痊癒後,我長時間出現溏瀉的情況。後來我試著灸肚臍中間的位置,然後就不再去廁所了。連續三天做灸療,三天晚上都沒有去廁所。如果要灸療溏瀉,肚臍中間的位置是首選,其次是三陰交等穴位。

《本事方》提到,有一個親戚,每個月的五更初都會有一次溏瀉,持續了好幾個月。有人說,這叫做腎瀉,是由腎臟感受到寒氣導致的。服用五味子散可以痊癒。(五味子二兩,吳茱萸半兩,選擇細粒綠色的,一起炒香熟後磨成粉。每次服用二錢,用老米湯送服。) 這個對於溏瀉的論述很有道理,因此附上來。

我以前也有溏瀉的問題,每天天亮時必定要去廁所。有人告訴我,服用豆附丸可以痊癒,但那個藥方已經找不到了。幾年後再次遇到這個問題,我只是用了薑煮附子加上豆蔻服用就痊癒了。

3. 痢(余見瀉)

素問言泄痢有五種: 一曰胃泄,飲食不化而色黃,胃與脾合故黃也。 二曰脾泄,腹脹而注泄無休,又上逆嘔,此為寒熱之患也。 三曰大腸泄,食畢腸鳴切痛,而痢白色,大腸與肺合故白也。 四曰小腸泄,身瘦而便膿血,小腸與心合,心主血也。 五曰大瘕泄,裡急後重,數至圊不能便,莖中痛,此腎泄也。

諸家方有二十餘種,此唯言五種,蓋舉其綱也。必用方亦有赤白疳蠱之別,其大概則臟腑寒也。廩丘公所謂諸下悉寒是也。數予治人痢,惟與以鎮靈丹,無有不效。或未效,更加丸數,則效矣。若蠱利,則用柏葉黃連煎服。(見既效。)諸痢惟耆域方用厚朴、罌粟殼末最佳。

後人又加木香、黃連、陳皮等分,甘草拌之。黃谷葉數片、薑棗烏梅水煎。予嘗用之驗,故載於此。然痢本無惡證,而有患此而死者,或者世醫以痢為熱病,多服冷藥故也。若其急難,亦當灼艾,不可專用藥云。

復溜,主腸澼便膿血、泄痢後重、腹痛如痓狀。(千) 交信,主泄痢赤白(銅同)、漏血。 大沖、曲泉,主溏泄痢注下血。 小腸俞,主泄痢膿血五色、重下腫痛。 丹田,主泄痢不禁、小腹絞痛。 關元、大溪,主泄痢不止。 脾俞,主泄痢不食、食不生肌。 五樞,主婦人赤白、裡急瘛瘲。 曲泉,治泄水下利膿血。(銅見風勞。) 中膂俞,治腸冷赤白痢。(明同。) 膀胱俞,療泄痢腹痛。(明) 脊俞,療溫病積聚下痢。(銅作下利。) 關元,療泄痢。(見便不禁。)

小兒痢下赤白、秋末脫肛、每廁腹痛不可忍,灸十二椎下節間名接脊穴一壯。 黃帝療小兒疳痢脫肛,體瘦渴飲、形容瘦悴、諸藥不瘥,灸尾翠骨上三寸骨陷間三壯。 岐伯云:三伏內用桃水浴孩子,午正時當日灸之,用青帛拭,似見疳蟲隨汗出,神效。 小兒秋深冷痢不止,灸臍下二寸三寸間動脈中三壯。 婦人水泄痢,灸氣海百壯。 泄痢食不消、不作肌膚,灸脾俞隨年壯。(千) 泄注五利便膿、重下腹痛,灸小腸俞百壯。 泄痢不禁、小腹絞痛,灸石門百壯,三報。 久痢百治不瘥,灸足陽門下一寸高骨上陷中,去大指岐三寸,隨年。 又臍中二三百壯,又關元三百。(十日灸。) 赤白下,灸窮骨多為佳。 四肢不舉、多汗洞痢,灸大橫隨年。(余見千金。) 痢暴下如水云云,氣海百壯。(指)

白話文:

《素問》中提及的瀉痢可分為五種類型。首先,胃瀉指的是食物無法消化,排泄物呈現黃色,這是因為胃與脾相聯,所以顏色為黃。其次,脾瀉特徵是腹部脹滿,持續性地排出稀便,同時伴有嘔吐,這是寒熱不調所導致的問題。再來,大腸瀉的特徵是在用餐後腸道會發出響聲並感到劇烈疼痛,排泄物呈白色,這是由於大腸與肺相聯,因此顏色為白。第四種是小腸瀉,身體瘦弱且排泄物帶有膿血,小腸與心相聯,心臟主管血液循環。最後一種是大瘕瀉,患者會感到急迫感和沉重感,頻繁地去廁所但卻排不出來,而且會感到尿道疼痛,這是腎瀉的表現。

各家的治療方式有二十多種,這裡只列出了五種,主要是提供一個基本框架。如果使用藥方,還需區分赤白疳蠱的不同。一般來說,這些瀉痢的原因是臟腑寒涼。廩丘公認為所有下痢都是由寒涼所致。我治療瀉痢時,通常使用鎮靈丹,效果非常好。如果效果不明顯,可以增加藥丸的用量,通常就能見效。如果是蠱利,可以使用柏葉黃連煎煮服用。各種瀉痢中,耆域方使用厚朴罌粟殼末的效果最好。

後人又加入木香、黃連、陳皮等量混合,再加入甘草拌勻,加上幾片黃谷葉,用薑、棗、烏梅水煎煮。我曾經試過這種方法,非常有效,所以在此記錄下來。然而瀉痢本身並不會造成嚴重後果,但有人因瀉痢而死亡。這可能是由於世上的醫生認為瀉痢是熱病,讓患者服用大量冷藥所致。在緊急情況下,也可以使用灼艾治療,不只是依賴藥物。

接著提到幾個穴位治療瀉痢的方法,例如復溜穴能治療腸澼和便血,以及瀉痢伴隨的後重感和腹部劇烈疼痛。交信穴對紅白瀉痢有療效。漏血、大沖、曲泉穴對溏瀉痢疾和下血有幫助。小腸俞穴對膿血五色的瀉痢和腫痛有療效。丹田穴能治療瀉痢不止和小腹絞痛。關元、大溪穴對瀉痢不止有療效。脾俞穴能治療瀉痢導致食慾不振和肌肉萎縮。五樞穴對婦女的紅白瀉痢有療效。曲泉穴能治療水瀉和膿血下痢。

對於小兒瀉痢,秋末脫肛,每次上廁所都腹部劇痛難忍,可以在第十二椎下節間,稱為接脊穴的位置,施灸一壯。黃帝治療小兒疳痢和脫肛,體型消瘦、口渴喝水,外表憔悴,各種藥物無效的情況,可在尾翠骨上方三寸骨陷間施灸三壯。岐伯說,在三伏天內,使用桃水沐浴小孩,在午正時刻進行灸療,用青帛擦拭,可以見到疳蟲隨著汗水排出,效果神奇。對於小兒秋深冷痢不止,可以在臍下二寸三寸間動脈中施灸三壯。婦女水瀉痢疾,可以在氣海穴施灸百壯。瀉痢導致食慾不振和肌肉萎縮,可以在脾俞穴施灸,灸壯數量與年齡相等。

對於瀉痢不止、腹部劇痛,可以在小腸俞穴施灸百壯。瀉痢不止、小腹絞痛,可以在石門穴施灸百壯,連續三次。對於長期瀉痢,經過各種治療都無效的情況,可以在足陽門下一寸高骨上陷中的位置,距離大拇指岐三寸的地方,根據年齡施灸,另外在臍中二三百壯,或在關元穴施灸三百壯。對於紅白瀉痢,可以在窮骨穴施灸,效果更佳。對於四肢無力、多汗和洞痢的情況,可以在大橫穴施灸,灸壯數量與年齡相等。對於突然出現的水瀉,可以在氣海穴施灸百壯。 以上內容為古代中醫學對瀉痢的分類和治療方法,包括使用藥方和針灸治療。需要注意的是,這些治療方法應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,以確保安全和有效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