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針灸資生經》~ 針灸資生經第三 (13)
針灸資生經第三 (13)
1. 小便不禁(遺尿附)
承漿,主小便不禁。(見便黃。)關元,(又主婦人小便數泄不止。)湧泉,主小便數。少府,主陰暴痛遺尿。(千)關門、中府(甲作委中)、神門,主遺尿。陰陵泉、陽陵泉,主失禁遺尿不自知。太衝,主女遺尿。(見疝。)關門,治遺溺善滿。(銅)箕門,(見淋。)通里,(見傷寒。千同。)大敦,(見疝。)膀胱俞,(見便赤。)太衝,(見小便不利。)委中,(見腰脊。)神門,治遺溺。(見心煩。)陰包,治遺溺不禁。(見腰痛。)
遺溺,灸陽陵泉或足陽明。各隨年。(千)遺溺失禁,出不自知。灸陰陵泉隨年。小便失禁,灸大敦。或行間七壯。尿床,灸臍下橫文七壯。婦人遺尿,灸橫骨七壯。小兒遺尿,灸臍下寸半隨年,又灸大敦三壯。(余見千金。)
曲泉、陰谷、陰陵泉、復溜。(此諸穴斷小便利大佳,不損陽氣,亦云止遺尿。)
白話文:
標題:[無法控制小便(包括遺尿症)]
承漿穴和關元穴主要用於治療無法控制小便的問題。關元穴也用於治療女性頻尿不止的情況。湧泉穴則針對頻繁小便。少府穴適用於陰部突然疼痛及遺尿。關門穴、中府穴(甲作委中穴)以及神門穴,均能治療遺尿。陰陵泉穴和陽陵泉穴對治療無意識遺尿有幫助。太沖穴則特別適合女性遺尿問題。關門穴對於遺尿及腹脹有治療效果。箕門穴對尿頻有療效。
通裏穴(見於傷寒症狀)、大敦穴(見於疝氣症狀)和膀胱俞穴(見於尿色偏紅症狀)也與小便控制相關。太沖穴(見於小便不暢症狀)、委中穴(見於腰背症狀)和神門穴(見於心煩症狀)均可治療遺尿。陰包穴則對無法控制的遺尿有治療作用。對於遺尿,可灸療陽陵泉穴或足陽明穴,灸療次數隨年齡而定。對於無意識的遺尿,可以灸療陰陵泉穴,次數同樣依據年齡。小便失禁者,可灸療大敦穴。
對於尿牀問題,可灸療臍下橫紋處七次。女性遺尿,可灸療橫骨穴七次。兒童遺尿,可灸療臍下一寸半,次數依據年齡。此外,也可灸療大敦穴三次。
曲泉穴、陰谷穴、陰陵泉穴和復溜穴這些穴位,對於改善小便控制有顯著效果,不會損傷陽氣,也有助於阻止遺尿發生。
以上所有治療方法,均參考自《千金方》。
2. 大便不禁(余見泄瀉)
大腸俞、次髎,主大小便利。 陽綱,主大便不節(明同);腸鳴泄注,小便赤黃。 承扶,主尻中腫,大便直出,陰胞有寒,小便不利。 屈骨端,主大便泄數,小便不利。並灸天樞。 丹田,主泄利不禁,小腹絞痛。 關元,療泄痢虛脹,小便難。(明) 魂門,治大便不節(銅);老小大便失禁。
灸兩足大指去甲一寸三壯。又灸大指岐間各三壯。(千) 三里,主霍亂遺失。
大便不禁。病亦惙矣。神闕、石門、丹田、屈骨端等,皆是穴處,宜速灸之。
予頃患脾泄。醫謂有積,以冷藥利之。大便不禁。服鎮靈丹十餘丸,午夜各數丸而愈。今人服此丹三五丸不效,則不服。是以一勺水救輿薪火也。可乎哉?
白話文:
「大腸俞穴、次髎穴,能調理大小便。陽綱穴,用於治療大便失禁。(明朝時期的說法相同)。腸鳴、嚴重腹瀉、小便顏色偏紅黃,可以針灸承扶穴。此穴能治療臀部腫痛、大便直出、小便困難。屈骨端穴,對付頻繁腹瀉及小便困難有幫助。天樞穴和丹田穴,適用於大便失禁和小腹劇痛。關元穴,可用來治療腹瀉、下痢以及小便困難。魂門穴,能治療大便失禁。對於老年人和兒童的大便失禁,可以在雙腳大拇指離指甲約一寸的地方各灸三次。另外,在大拇指之間灸三次也有幫助。(出自《千金方》)足三里穴,主要治療霍亂和失禁。大便失禁,病情就變得更嚴重了。神闕穴、石門穴、丹田穴、屈骨端穴等,都是可以治療的穴位,應盡快進行灸療。我曾經患有脾虛導致的腹瀉,醫生認為是積食,用寒涼藥物治療,結果反而造成大便失禁。後來服用鎮靈丹十多粒,半夜再服用幾粒,終於痊癒。現在的人服用這種藥三五粒沒有效果就不繼續服用,就像用一杯水去撲滅車上的烈火,這樣怎麼可能有效呢?」
3. 泄瀉(余見吐瀉)
曲泉,治泄利、四肢不舉。(銅見疝。)腹結,治腹寒泄利。(見臍痛。)神闕,治泄利不止,小兒奶利不絕,腹大,繞臍痛。氣穴,治婦人泄利不止。(見月事。)陽綱,治大便泄利。意舍,治大便滑泄。(並見腹脹。)梁門,治大腸滑泄,穀不化。(見積氣。)關門,治泄利不欲食。(見積氣。)
天樞,治泄利食不化。三焦俞,治水穀不化、欲泄注。(見腹脹。)懸樞,治水穀不化、下利。(見積聚。)脊中,治溫病積聚下利。中髎,治腹脹下利食泄。脾俞,治泄利。(見腹脹。)膀胱俞,治泄利腹痛。大腸俞、腎俞,治洞泄食不化。(見勞瘵。)會陽,治腹中冷氣,泄利不止。
京門,治小腹急腫、腸鳴洞泄、髎樞引痛。三間,治腹滿腸鳴洞泄。然谷,治兒洞泄。(見口噤。)關元,療腹泄不止。(明下見賁豚。)京門、然谷、陰陵泉,主洞泄不化。(千)腎俞、章門,主寒中洞泄不化。京門、崑崙,主洞泄體痛。長強,主頭重洞泄。明下云:洞泄不禁。
陰陵泉、隱白,主胸中熱、暴泄。大腸俞,主腸鳴腹䐜腫暴泄。三焦俞、小腸俞、下髎、意舍、章門,主腸鳴腹脹欲泄注。會陽,主腹中有寒泄注、腸澼便血。束骨,主腸澼泄。天樞,主冬月重感於寒則泄、當臍痛、腸胃間遊氣切痛。若心腹痛而後泄,此寒氣客於腸間云云。
灸關元百壯,服當歸縮砂湯。(指)泄瀉宜先灸臍中,次灸關元等穴。
白話文:
- 曲泉穴:可用於治療腹瀉,四肢無力。
- 腹結穴:可用於治療腹部寒冷導致的腹瀉。
- 神闕穴:可用於治療持續性腹瀉,特別是小兒乳糜瀉,腹部膨脹,肚臍周圍疼痛。
- 氣穴:可用於治療女性持續性腹瀉。
- 陽綱穴:可用於治療大便腹瀉。
- 意舍穴:可用於治療大便滑瀉,伴隨腹部脹滿。
- 梁門穴:可用於治療大腸滑瀉,食物消化不良。
- 關門穴:可用於治療腹瀉,食慾不振。
- 天樞穴:可用於治療食物消化不良的腹瀉。
- 三焦俞穴:可用於治療食物和水分消化不良,想要腹瀉。
- 懸樞穴:可用於治療食物和水分消化不良,下痢。
- 脊中穴:可用於治療溫病引起的積聚和下痢。
- 中髎穴:可用於治療腹部脹滿,下痢,食物消化不良。
- 脾俞穴:可用於治療腹瀉。
- 膀胱俞穴:可用於治療腹瀉和腹痛。
- 大腸俞穴,腎俞穴:可用於治療食物消化不良的腹瀉。
- 會陽穴:可用於治療腹部冷氣,持續性腹瀉。
- 京門穴:可用於治療小腹緊繃腫脹,腸鳴,腹瀉。
- 三間穴:可用於治療腹部飽脹,腸鳴,腹瀉。
- 關元穴:可用於治療腹部腹瀉不停。
- 陰陵泉穴,隱白穴:可用於治療胸中熱,突然腹瀉。
- 大腸俞穴:可用於治療腸鳴,腹部腫脹,突然腹瀉。
- 三焦俞穴,小腸俞穴,下髎穴,意舍穴,章門穴:可用於治療腸鳴,腹部脹滿,想要腹瀉。
- 會陽穴:可用於治療腹部有寒氣,腹瀉,腸炎出血。
- 束骨穴:可用於治療腸炎,腹瀉。
- 天樞穴:可用於治療冬季重感寒氣導致的腹瀉,肚臍疼痛,腸胃間遊氣切痛,如果心腹痛後再腹瀉,這是寒氣進入腸間。
- 推薦先灸肚臍中間,再灸關元等穴位,並服用當歸縮砂湯。
以上穴位和方法僅供參考,具體使用應在專業人士指導下進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