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執中

《針灸資生經》~ 針灸資生經第四 (12)

回本書目錄

針灸資生經第四 (12)

1. 積聚

衝門、主腹中積聚疼痛。(千)鬲俞、陰谷、(見腹痛。)主積聚。上管、主心下堅。積聚冷脹。懸樞、主腹中積上下行。高曲、主腹中積聚。太陰郄、主腹滿積聚。膀胱俞,主堅結積聚。積聚堅滿。灸脾募百壯。穴在章門季肋端。心下堅。積聚冷脹。灸上管百壯。三報之。

積聚堅大如盤。冷脹。灸胃管二百壯。三報之。衝門、(見腹滿。)府舍、(見痹疼。)治腹滿積聚。(銅)鬲俞、陰谷、(見腹痛。)主積聚。(千)懸樞、治積聚上下行。水穀不化。下利。腹中留積。(銅)明下云、積氣上下行。(解谿同。)腹中盡痛。脾俞、治積聚。

(見痃癖。)商曲、治腹中積聚。(千同。)腸中切痛。不嗜食。四滿、治臍下積聚。疝瘕。腸澼切痛。振寒大腹有水。通谷、治結積留飲。(見痰。)章門、療積聚氣。(明)中極、療冷氣積聚。時上衝心。飢不能食。(下)脾俞、治積聚。(銅見腹脹。)中管、主積聚。

(千見腹脹。)積聚灸肺俞。或三焦俞。(見腹脹。)脾俞、療黃疸積聚。(見黃疸)臟腑積聚。灸三焦俞。心腹積聚。灸肝俞。(並見腹脹。)期門、主喘逆。臥不安席。咳。脅下積聚。(千)

白話文:

[積聚]

衝門穴和膈俞穴、陰谷穴主要用於治療腹部內的積塊及疼痛。上管穴則用於心下部位堅硬的情況,以及因寒冷導致的腹部脹滿。懸樞穴用於腹部積塊上下的移動。高曲穴適用於腹部積塊的問題。太陰郄穴適用於腹部飽滿及積塊的情況。膀胱俞穴主要用於堅硬結塊的積聚情況。對於堅硬且充滿的積聚問題,可以在脾募穴進行百次的艾灸,該穴位位於章門和季肋端。對於心下部位堅硬,由寒冷引起的腹部脹滿,可在上管穴進行百次的艾灸。

如果積聚堅大如盤,由寒冷引起的腹部脹滿,可以在胃管穴進行兩百次的艾灸。衝門穴可用於腹部飽滿的問題,而府舍穴可用於治療痺疼。這些穴位都適用於腹部飽滿及積塊的問題。

膈俞穴和陰谷穴主要用於積聚的問題。懸樞穴可用於積聚物在上下移動,食物無法消化,下痢,以及腹部留有積塊的問題。根據明文記載,積氣會在上下移動。當腹部劇烈疼痛時,脾俞穴可治療積聚。

商曲穴可用於腹部積塊及積聚的問題。腸中劇烈疼痛,食慾不佳。四滿穴可用於治療肚臍下方的積塊,疝瘕,腸澼劇烈疼痛,寒顫,大腹有水。通谷穴可用於治療結塊和停滯的飲食。章門穴可用於治療積聚的氣。中極穴可用於治療冰冷的氣及積聚,時常向上沖擊心臟,即使飢餓也無法進食。

脾俞穴可用於治療積聚。中管穴主導積聚的問題。在治療腹部脹滿時,可以艾灸肺俞穴或三焦俞穴。脾俞穴可用於治療黃疸及積聚。對於臟腑積聚的問題,可以艾灸三焦俞穴。心腹積聚,可以艾灸肝俞穴。

期門穴主要用於喘息,睡不安穩,咳嗽,以及脅下積聚的問題。

2. 積氣

梁門、治脅下積氣。(期門同見吐瀉。)食飲不思。大腸滑泄。穀不化。(銅)解谿、(見咳嗽。)懸樞、治積氣上下行。(見積聚。)關門、治積氣。腸鳴卒痛。泄利。不欲食。腹中氣遊走。夾臍急。氣海、治氣結成塊。狀如覆杯。(見臍痛。)陰交、療氣痛如刀攪。作塊如覆杯。

(明見便赤)章門、療積聚氣。(見積聚。)膻中、岐伯云療積氣成噎。(下)三里、(見腹堅)不容、療積氣。(見腹痛。)章門、療積氣如石。(見鼓脹。)梁門、主胸下積氣。

白話文:

[積氣]

梁門穴可治療肋骨下方的氣滯問題。(期門穴同樣可處理嘔吐與腹瀉。)對於飲食無胃口、大腸滑瀉、食物無法消化等症狀有幫助。

解谿穴可用於咳嗽的情況。(銅)而懸樞穴則能調理上下的氣滯問題。(用於處理氣滯或氣聚。)關門穴用於治療氣滯,腸鳴突發疼痛、腹瀉、食慾不振以及腹部氣流遊走、肚臍周圍緊繃等症狀。

氣海穴可用於治療氣結成塊,形狀猶如倒扣的杯子。(可用於處理肚臍疼痛。)陰交穴能治療劇烈如刀割般的氣痛,且形成如倒扣杯子般的硬塊。

(明確看出尿色赤紅)章門穴用於治療氣滯或氣聚。(處理氣滯或氣聚。)膻中穴,根據岐伯所說,可治療因氣滯而形成的噎塞感。(位於下部)三里穴,(處理腹部堅硬)不容穴,可治療氣滯。(處理腹痛。)章門穴,可治療如石頭般堅硬的氣滯。(處理腹部膨脹。)梁門穴,主要用於胸下氣滯的問題。

3. 腹痛(余見心痛)

氣海、主小腹疝氣。遊行五臟。腹中切痛。(千)鬲俞、陰谷、主腹脹。胃管暴痛。及腹積聚。肌肉痛。高曲、(一名商曲。)主腹中積聚。時切痛。衝門、主寒氣滿。腹中積痛。癃淫濼。四滿、主腹僻切痛。天樞、外陵、主腹中盡疼。崑崙、主腹痛。喘暴滿。復留、主腹厥痛。

巨闕、上管、石門、陰蹺、主腹中滿。暴痛汗出。大溪、主腹中相引痛。豐隆、主胸痛如刺。腹若刀切痛。(銅同。明見厥逆。)鳩尾、主腹皮痛瘙癢。肓俞、主腹切痛。氣衝、主身熱腹痛。中極、主腹中熱痛。行間、主腹痛而熱。上柱心。心下滿。分水、療腹腫不能食。腸堅腹痛。

胃脹不調。堅硬。(明)大杼、療腹痛。腎俞、療寒熱腹痛雷鳴。氣逆心痛。不容、療腹弦急。不得食。腹痛如刀刺。(內)脅積氣膨膨。(下)上管、療腹㽲刺痛。(見吐。)太白、(見霍亂。)溫溜、三里、(見胃。)陷谷、(見水腫。)治腹痛。腹哀、治大便膿血。寒中食不化。

腹中痛。(銅)魚際、治腹痛不下食。肓俞、治大腹寒疝。大便燥。腹切痛。地機、(見水腫。)治腹脅氣脹。外陵、治腹痛心如懸。下引臍腹痛。下脘、治腹痛。六腑之氣寒。谷不轉。不嗜食。小便赤。腹堅硬。癖塊。臍上厥氣動。日漸瘦。(銅)脾俞、治腹痛不嗜食。(見痃癖。

)三焦俞、治腹痛欲泄。(見腹脹。)膀胱俞、治腹痛。(明下同。)天樞、治女人腹痛。(見月事。)石關、治婦人惡血上衝。腹痛不可忍。(見無子。)胃俞、治腹痛。(見腹脹。)中管、主腹中甚痛。作膿。(千見腹脹。)小兒卒患肚皮青黑。不急治。須臾即死。酒和胡粉塗。

干則再塗之。又灸臍四邊各半寸。並鳩尾骨下一寸。各三壯。(集效)

白話文:

這些內容主要描述了中醫針灸治療各種腹痛症狀的穴位及其功效,現簡述如下:

  1. 氣海穴:主要用於治療小腹疝氣,並能幫助調理五臟,緩解腹部劇烈疼痛。
  2. 隔俞、陰谷穴:適用於腹脹、胃部突然劇痛以及腹部積聚、肌肉疼痛。
  3. 商曲穴(高曲的另一名稱):適用於腹部積聚,偶發劇烈疼痛。
  4. 衝門穴:用於寒氣過盛導致的腹部滿悶及積痛,以及尿瀦留。
  5. 四滿穴:適用於腹部偏側劇烈疼痛。
  6. 天樞、外陵穴:適用於整個腹部疼痛。
  7. 崑崙穴:適用於腹痛伴隨呼吸困難及腹部脹滿。
  8. 復留穴:適用於腹部厥逆性疼痛。

接下來的部分描述了其他穴位對應的腹部不同症狀,例如:

  1. 巨闕、上脘、石門、陰蹻穴:適用於腹部飽脹及突然劇痛,可能伴有出汗。
  2. 大溪穴:適用於腹部相互牽扯的疼痛。
  3. 豐隆穴:適用於胸痛如針刺,以及腹部像被刀割般的疼痛。
  4. 鳩尾穴:適用於腹部皮膚疼痛瘙癢。
  5. 肓俞穴:適用於腹部劇烈疼痛。
  6. 氣沖穴:適用於身體發熱伴隨腹痛。
  7. 中極穴:適用於腹部熱痛。
  8. 行間穴:適用於腹痛伴隨熱感,向上延伸至心口,且心口有飽脹感。
  9. 分水穴:適用於腹部腫脹無法進食,腸道堅硬,腹部疼痛。

後面還提到了多個穴位,包括大杼、腎俞、不容、上脘、太白、溫溜、三里、陷谷等,分別適用於不同的腹部疾病,如腹脹、寒熱交錯的腹痛、心痛、腹肌緊繃無法進食、腹痛如刀割、腹脹氣脹、腹痛心懸、下引臍周疼痛、腹痛六腑氣寒、消化不良、食慾不振、小便色赤、腹部堅硬、腹部有硬塊、腹部氣逆等。

對於兒童突然腹部皮膚青黑,需要立即治療,否則會迅速危及生命。可使用酒和胡粉混合塗抹,乾後再次塗抹,同時在肚臍四周各半寸處及鳩尾骨下1寸處進行灸療,每處灸三次。

以上信息是根據古代中醫理論整理的,涉及的穴位及療法應由專業中醫師指導應用。

4. 腹滿(心滿脹)

凡腹滿痛不得息。正仰臥。屈一膝申一腳。並氣衝針入三寸。氣至瀉之。(千)大鐘、主腹滿便難。陷谷、(見噫。)懸鐘、主腹滿。(千云小兒腹滿不食。)陰市、主腹中滿。痿厥少氣。太陰郄、主腹滿積聚。衝門、主寒氣腹滿。腹中積聚痛。隱白、主腹滿喜嘔。三里、行間、曲泉、主腹䐜滿。

商丘、主腹中滿。向向然不便。心下有寒痛。漏谷、主腸鳴。強欠。心悲。氣逆。腹䐜滿急。巨闕、上管、石門、陰蹺、主腹中滿。暴痛汗出。期門、主傷食腹滿。(見產。)通谷、主結積留飲癖。(見腸澼。)石關、主心堅滿。(見大便不通。)陰都、主心滿氣逆腸鳴。聽宮、(明同。

)治心腹滿。(銅)衝門、治腹寒氣滿。(見積聚。)大都、治熱病汗不出。手足逆冷。腹滿善嘔。煩熱悶亂。吐逆目眩。厲兌、(見屍厥。)漏谷、(見痃癖。)治心腹脹滿。腹滿。灸絕骨。(千見上氣。)巨闕等、主腹滿。崑崙、主腹暴滿。(並見腹痛。)太白等、主腹大滿。

(見腹脹。)譩譆、(在鼻衄門。)三里、療腹滿。(明見腹大。)中管、治心下脹滿。傷飽。食不化。霍亂。出泄不自知。心痛。(銅)心腹諸病心痛。灸太倉。(千)心腹痁痛。灸肝俞。膽俞、療心脹滿。(明見上氣。)府舍、治腹滿。(銅)四滿、治大腹有水。(見水腫。

)神堂、治胸腹滿。(見肩痛。)魚際(銅同。)等、治腹滿。(見傷寒。)石門、主腹滿疝積。(千見無子。)分水、療腹腫不能食。(見腹痛。)意舍、治腹滿虛脹。(見腹脹。)

人有心腹滿脹者。予只多以厚朴與之。令每服細銼七八錢重。(幼小量減。)用生薑七片水小碗煎至七分服。滓再煎服。不過五六服。脹滿脫去。針灸之效。未必如此速也。因識於此。

腹痛、按之痛。重按卻不痛。此是氣痛。重按愈痛而堅。有積也。氣痛不可下。下之愈痛。虛寒證也。小建中湯治腹痛如神(良方)

白話文:

[腹部脹滿(心臟下方的脹感)]

凡是遇到腹部脹痛到無法呼吸的情況,應該平躺,彎曲一條腿伸直另一條腿,集中精神後,像針刺般深入三寸,等到感覺到氣到了,就放鬆(此為古針灸方法)。大鐘穴可以治療腹部脹滿和排便困難。陷谷穴可用來治療打嗝。懸鐘穴可緩解腹部脹滿(特別是小兒不願進食且腹部脹滿的情況)。陰市穴對腹部中間脹滿、萎靡不振、缺乏元氣有效。太陰郄穴能治療腹部脹滿和腫塊。衝門穴適用於寒冷導致的腹部脹滿以及腹部腫塊疼痛。隱白穴對腹部脹滿和易嘔吐有幫助。三里穴、行間穴、曲泉穴都能緩解腹部脹滿。

商丘穴適用於腹部中間脹滿和排便困難。漏谷穴能治療腸胃咕嚕聲、打哈欠、心情低落、氣逆、腹部脹滿緊繃。巨闕穴、上管穴、石門穴、陰蹻穴都能緩解腹部中間脹滿和突然劇烈疼痛伴隨出汗。期門穴可治療因過度飲食導致的腹部脹滿。通谷穴能處理飲食積滯。石關穴能解決心臟堅硬脹滿。陰都穴適用於心臟脹滿、氣逆和腸鳴。聽宮穴也有同樣功效。

衝門穴可治療腹部寒冷脹滿。大都穴能治療熱病時不出汗、手腳冰冷、腹部脹滿、易嘔吐、煩躁、噁心、頭暈。厲兌穴和漏谷穴也能治療心腹脹滿。腹脹滿時,可以灸燒絕骨穴。巨闕穴等穴位能治療腹部脹滿。崑崙穴適用於腹部突然脹滿。太白穴等穴位能治療腹部嚴重脹滿。

對於心腹脹滿的患者,我通常會大量使用厚朴,每次服用約七到八錢(幼兒酌量減少),用七片生薑和一碗水煎煮至剩七分,喝完藥渣再煎一次服用。通常五到六次後,脹滿就會消失,針灸的效果可能不如這種方式快速。因此,我在此記錄下來。

腹部疼痛,輕壓時痛,重壓反而不痛,這是氣痛;重壓越痛且堅實,表示有積塊。氣痛不可用瀉下法,否則會更痛,這屬於虛寒症狀。小建中湯對於治療腹部疼痛非常有效(優秀處方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