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針灸資生經》~ 針灸資生經第三 (5)

回本書目錄

針灸資生經第三 (5)

1. 腎虛

腎俞,治腎虛水臟久冷。(銅見勞,明同。) 中膂俞,治腎虛消渴。(見渴。) 陽蹺,療腎氣。(明) 下廉,療小腸氣不足,面無顏色。灸小腸氣痃癖氣,發時腹痛若刀刺不可忍者。並婦女本藏氣血癖,走疰刺痛,或坐臥不得,或大小便不通,可思飲食。於左右腳下下第二指第一節曲紋中心,各灸十壯。

每壯如赤豆大,甚驗。(集效。一云,治寒病肓腸氣發,牽連外腎大痛,腫硬如石。)

治小腸氣方甚多,未必皆效。耆域方、奪命散、良方、蒼猝散,皆已試之效者。有一兵患小腸氣,依此方灸足第二指下文五壯,略效而再發,恐壯數未多也。予以鎮靈丹十粒與之,令早晚服五粒而愈。灸固捷於藥。若灸不得穴,又不如藥相當者見效之速。且灸且藥,方為當爾。

近傳一立聖散,用全乾蠍七枚、縮砂仁三七枚、炒茴香一錢,為末。分三服,熱酒調下,和滓,空心服。此疾是小腸受熱,蘊積不散,久而成疾。服此立效。雖未試用,以其說有理,故附於此。有士人年少,覓灸夢遺,為點腎俞痠痛,其令灸而愈。則不拘老少,腎皆虛也。古人云:百病皆生於心。

又云:百病皆生於腎。心勞生百病,人皆知之。腎虛亦生百病,人未知也。蓋天一生水,地二生火,腎水不上升,則心火不下降。茲病所由生也。人不可不養心,不愛護腎乎?

白話文:

[腎虛]

治療腎虛導致的水臟久冷,可以針灸腎俞穴。對於因腎虛引發的口渴症狀,可針灸中膂俞穴。陽蹺穴可用來調理腎氣。下廉穴則能治療小腸氣不足,改善面色不佳的問題,並且可以用來灸治小腸氣和痃癖氣,特別是在發作時腹部劇烈疼痛像被刀割一樣難以忍受,以及婦女因本臟氣血引起的癥瘕和走疰刺痛,或影響坐臥,或造成大小便不通,但患者仍有飲食慾望的情況下,可在左右腳的第二趾第一節曲紋中心各灸十壯。

每壯灸至如紅豆般大小,效果顯著。另一種方法是治療盲腸氣發作,牽連外腎大痛,腫硬如石的病情。

治療小腸氣的方子很多,但不一定都有效。有些方子如耆域方奪命散、良方蒼猝散等已經經過實踐證明有效。有一名士兵患了小腸氣,按照這種方法在足第二趾下灸五壯,有些效果但後又復發,可能是灸壯次數不夠。後來給予他十粒鎮靈丹,讓他早晚各服用五粒,結果痊癒了。灸法確實比藥物療法治療更快,但如果灸的位置不準確,效果可能還不如適當的藥物快速。因此,邊灸邊藥,纔是最合理的做法。

最近流行一種立聖散,主要成分包括七個全乾蠍、三十七個縮砂仁、一錢炒茴香,磨成粉末,分成三次服用,用熱酒沖服,空腹時服用。這種疾病是由於小腸受熱,熱氣積聚不散,長時間形成病竈。服用此藥立刻見效,雖然尚未經過實驗驗證,但因為其理論有道理,所以在此附上。有位年輕學士尋求灸療治療夢遺,通過針灸腎俞穴後感到痠痛,結果得到治癒。這說明無論年齡大小,腎虛都有可能發生。古人說:「百病皆生於心」、「百病皆生於腎」。心勞會導致百病,人們都知道,但腎虛也會導致百病,卻鮮有人知。天地之間,天一生水,地二生火,如果腎水不能上升,心火就無法下降,這是疾病產生的原因。因此,我們不能忽視對心的養護和對腎的愛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