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執中

《針灸資生經》~ 針灸資生經第三 (4)

回本書目錄

針灸資生經第三 (4)

1. 灸二十種骨蒸

崔知悌序云、骨蒸病者、亦名傳屍。亦謂殗殜。亦稱復連。亦曰無辜。丈夫以精氣為根。女人以血氣為本。無問老少。多染此疾。予嘗三十日灸活十三人。前後瘥者。數逾二百。非止單攻骨蒸。又別療氣療風。或瘴或勞。或邪或癖。病狀既廣。灸活者不可具錄。灸後宜服治勞地黃元良。

凡取四花穴。以稻稈心量口縫如何闊。斷其長多少。以如此長裁紙四方。當中剪小孔。別用長稻稈踏腳下。前取腳大指為止。後取腳曲踿橫紋中為止。斷了卻環在結喉下垂向背後。看稈止處。即以前小孔紙當中安分為四花。蓋灸紙四角也。又一醫傳一法。先橫量口吻取長短。

以所量草就背上三椎骨下直量至草盡處。兩頭用筆點了。再量中指長短為準。卻將量中指草橫直量兩頭。用筆圈四角。其圈者是穴。(不圈不是穴。)可灸七七壯止。

白話文:

【灸治二十種骨蒸病】

崔知悌在序中提到,所謂的骨蒸病,也被稱作傳屍病,有時也被叫做殗殜、復連或無辜病。對於男性而言,精氣是他們的根本;而女性,則以血氣為基礎。無論年齡大小,這種疾病都很常見。我曾經在一個月內,透過灸療成功治療了十三人。前後加起來,治癒的人數已經超過了二百。灸療不僅對骨蒸病有效,還能治療其他如氣虛、風濕、瘴病、勞損、邪氣、癖症等。因為病情種類繁多,無法一一記錄所有治癒的案例。在進行灸療後,建議服用治勞地黃元良來輔助康復。

灸療的過程中,首先需找到四花穴的位置。取一根稻稈,以其中心測量嘴巴的寬度,根據這個寬度來決定稻稈的長度,並以此長度裁出一張正方形的紙,在正中央剪出一個小孔。再取另一根較長的稻稈,從腳的大拇指位置開始,量到腳背橫紋的中間位置。將這根稻稈折斷,然後將其環繞在喉嚨下方,讓它自然垂向背部,看看稻稈的末端停在哪裡。將這個位置作為基準,將之前剪好小孔的紙放在這裡,以中心點為基準,將正方形的四個角分別定位,這就是四花穴的四個位置,也是灸療時放置灸紙的四個角落。另外,有一位醫生傳授了一種方法,他建議先橫向測量嘴的寬度,以此長度為基準。

接著,將這個長度的稻稈放在背部第三個椎骨下方,沿著脊椎直線方向量到稻稈的盡頭,用筆在兩端做記號。再測量中指的長度,並將這個長度的稻稈橫向放在先前做記號的兩點上,用筆圍出四個角,這四個角所在的位置就是穴位(如果沒有圍出四個角,那就不是穴位)。一般來說,每個穴位灸七七四十九次即可。

請注意,以上內容僅為翻譯,實際醫療行為應由專業醫生指導。

2. 勞瘵

(傳屍,骨蒸,羸瘦)

中髎、治丈夫五勞七傷六極。腰痛。大便難。小便淋瀝。腹脹下利食泄。(銅)三里、治五勞羸瘦。七傷虛乏。明下云、五勞虛乏。四肢羸瘦。肩井、治五勞七傷。大椎、治五勞七傷。溫瘧痎瘧。氣疰背膊急。頸項強。(明上下同。)風勞食氣。肺俞、治寒熱喘滿。虛煩口乾。

傳屍骨蒸勞。肺痿咳嗽。明云、療肉痛皮癢。傳屍骨蒸。肺嗽。魄戶、治虛勞肺痿。(明云勞損痿黃。)五屍走疰項強。明下云、療勞損虛乏。秦承祖云、支正、療五勞。四肢力弱虛乏等。(明下)議嘻、療勞損虛乏。不得睡。下焦俞、療背痛身熱。曲骨、但是虛乏冷極皆灸。

氣海、療冷病。面黑肌體羸瘦。四肢力弱。小腹氣積聚賁豚。腹弱脫陽欲死不知人。五臟氣逆上攻。膏肓俞、治羸瘦虛損。夢中失精。無所不療。(銅)腎俞、治虛勞羸瘦。耳聾。腎虛水臟久冷。(明有腰痛。)心腹膨脹。脅滿引小腹痛。目視䀮䀮。少氣溺血。小便濁、出精。

陰疼。五勞七傷虛憊。腳膝拘急。(明有好獨臥。)足寒如冰。頭重身熱振慄。腰中四肢淫濼。洞泄食不化。身腫如水。明下云、療身寒熱。食多身羸瘦。面黃黑目䀮䀮。女久積冷氣成勞。腦空、治勞疾羸瘦。體熱。頸項強。章門、治傷飽、身黃羸瘦。漏谷、治食不為肌膚。

下管、治日漸羸瘦。(見痃癖。)下管、(見腹脹。)胃俞、(見虛損。)脾俞、下廉、(見飧泄。)治羸瘦。小兒羸瘦。食飲少、不生肌膚。灸胃俞一壯。(明下)灸勞法。其狀手足心熱。多盜汗、精神困頓。骨節疼寒。初發咳嗽。漸吐膿血。肌瘦面黃。減食少力。令身正直。

用草子、男左女右、自腳中指尖量過腳心下。向上至曲秋大紋處截斷。卻將此草自鼻尖量。從頭正中(須分開頭心發貼肉量。)至脊。以草盡處用墨點記。別用草一條。令病人自然合口量闊狹截斷。卻將此草於墨點上平折兩頭盡處量穴。灸時隨年多灸一壯。(如年三十。灸三十一。

)累效。(集效)

羸瘦固瘵疾。自有寒熱等證。宜隨證醫治。若素來清癯者。非有疾也。惟病後瘦甚。久不復常。謂之形脫。與夫平昔充肥。忽爾羸瘦。飲食減少者。或有他疾乘之。則難救療。須辨之於早。而著艾可也。然仲景論六極。必曰、精極令人氣少無力。漸漸內虛。身無潤澤。翕翕羸瘦。

眼無精光。且云八味腎氣差六極。而差五勞則是八味丸所當服。(仲景常服或常服去附子加五味子。)而腎俞等穴。尤所當灸也。

脾俞、大腸俞、主腹中氣脹。引脊痛。食多身羸瘦。名曰食晦。先取脾俞。後取季肋。五臟六腑心腹滿。腰背痛。飲食吐逆。寒熱往來。小便不利。羸瘦少氣。灸三焦俞隨年。(千)

白話文:

標題:[癆病]

內容: (傳屍,骨蒸,消瘦) 中髎穴:治療男性五勞七傷六極,腰痛,大便困難,小便淋漓,腹脹腹瀉。 銅三里穴:治療五勞消瘦,七傷虛弱。文獻記載,五勞虛弱,四肢消瘦。 肩井穴:治療五勞七傷。 大椎穴:治療五勞七傷,溫瘧瘧疾,氣住背急,頸項強。 風勞食氣:治療肺部疾病,寒熱喘滿,虛煩口乾。

傳屍骨蒸癆病,肺痿咳嗽。文獻記載,治療肉痛皮癢,傳屍骨蒸,肺咳。 魄戶穴:治療虛勞肺痿。文獻記載,勞損萎黃。 五屍走疰項強:治療勞損虛弱。 秦承祖說,支正穴:治療五勞,四肢無力虛弱等。 議嘻穴:治療勞損虛弱,無法入睡。 下焦俞穴:治療背痛身熱。 曲骨穴:凡虛乏冷極皆可艾灸。

氣海穴:治療冷病,面色黑肌肉消瘦,四肢無力,小腹氣積聚賁豚,腹弱脫陽欲死不知人,五臟氣逆上攻。 膏肓俞穴:治療消瘦虛弱,夢中遺精,無所不療。 銅腎俞穴:治療虛勞消瘦,耳聾,腎虛水髒久冷,心腹膨脹,脅滿引小腹痛,目視昏花,少氣尿血,小便濁,精液流出。 陰疼:五勞七傷虛弱疲憊,腳膝拘急,足寒如冰,頭重身熱顫抖,腰中四肢淫溼,洞泄食物不消化,身體腫脹如水。 文獻記載,治療身寒熱,食多身消瘦,面色黃黑目視昏花,女性長期積冷氣成勞。

腦空穴:治療勞疾消瘦,體熱,頸項強。 章門穴:治療飽食過度,身黃消瘦。 漏谷穴:治療飲食不長肌肉。 下管穴:治療日漸消瘦。 胃俞穴:治療虛損。 脾俞穴,下廉穴:治療消瘦,小兒消瘦,飲食少,不長肌肉。 灸胃俞穴一壯。 灸勞法:症狀爲手足心熱,多盜汗,精神困頓,骨節疼寒,初發咳嗽,漸吐膿血,肌肉消瘦,面色黃,減食少力,讓身體正直。

使用草籽,男左女右,從腳中指尖量過腳心下,向上至曲秋大紋處截斷。再將此草自鼻尖量,從頭頂正中(需分開頭髮貼肉量),至脊柱,以草盡處用墨點記。另用一條草,讓病人自然合口量寬窄截斷,再將此草於墨點上平折兩頭盡處量穴位。灸時隨年多灸一壯。例如,年齡三十歲,就灸三十一壯。多次有效。

消瘦固癆病,自有寒熱等症狀,應隨症醫治。若本來就很瘦削的人,並無疾病。只有在病後極度消瘦,長時間未恢復正常,稱爲形脫。或者平時身體豐滿,忽然消瘦,飲食減少,可能是有其他疾病伴隨,難以救治。必須早期辨別,然後進行艾灸。

然而,張仲景論六極,必定說,精極讓人氣少無力,漸漸內虛,身體無潤澤,消瘦。並且說八味腎氣差六極,而差五勞則是八味丸應當服用。腎俞等穴位,尤其應當灸。

脾俞,大腸俞:主腹中氣脹,引脊痛,食多身消瘦,名爲食晦。先取脾俞,後取季肋。五臟六腑心腹滿,腰背痛,飲食吐逆,寒熱往來,小便不利,消瘦少氣。灸三焦俞隨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