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針灸資生經》~ 針灸資生經第三 (3)

回本書目錄

針灸資生經第三 (3)

1. 虛損

必欲無此患,平居當養其心,使之和平;憂愁思慮,不使傷其神,乃策之上。必不免此,亦當服鎮心丹等藥補助,乃其次也。

腎俞,治虛勞羸瘦;腎虛水藏久冷;小便濁、出精;陰中疼;五勞七傷虛憊;足寒如冰;身腫如水。(銅)

難經疏云:「夾脊骨有二腎,在左為腎,在右為命門。言命門者,性命之根本也。其穴與臍平。凡灸腎俞者,在平處立,以杖子約量至臍;又以此杖子當背脊骨上量之,知是與臍平處也。然後相去各寸半取其穴,則是腎俞穴也。更以手按其陷中,而後灸之,則不失穴所在矣。凡灸,以隨年為壯。」

灸固有功,亦在人滋養之如何爾。人當愛護丹田。吾既於既效方論之詳矣,而妻妾之戕害,蓋未之及也。君子偕老之序曰:「夫人淫亂,失事君子之道。故陳人君之德,服飾之盛,宜與君子偕老也。宜偕老而不至偕老,夫人之罪多矣。故詩人以是刺之,意可見也。」至於士夫志得意滿,不期驕而驕至;侍妾數十人,少亦三五輩;淫言褻語,不絕於耳;不能自克,而淫縱其欲者多矣。為內子者,恬不之怪。人有問之者,則曰:「自母言之,則為賢母;自我言之,未免為妒婦人也。」人或以此多之,其夫亦以為賢而不妒。孰知其不妒乃所以為禍之歟?雖然,二南之化,至於無妒忌而止。今而言此,豈求異於詩人耶?是不然。古人十日一御。荀子曰:「彼其不妒者,蓋使媵妾得備十日一御之數爾。」不妒則同,所以不妒則異。吾故表而出之,以為夫婦之戒,固非求異於詩人也。

曲骨,主失精;五臟虛竭,灸五十壯。(千)明下云:「但是虛乏冷極,皆宜灸。」

骨髓冷疼,灸上廉七十壯。(千)

難經疏八會曰:「腑會中管,治腑之病;臟會章門,臟病治此;筋會陽陵泉,筋病治此;髓會絕骨,髓病治此;血會鬲俞,血病治此;骨會大杼(禁灸),骨病治此;脈會太淵,脈病治此;氣會膻中,氣病治此。」然則,骨髓有病,當先大杼、絕骨,而後上廉可也。

膀胱三焦津液少;大小腸寒熱(見腰痛);或三焦寒熱,灸小腸俞五十壯;三焦膀胱腎中熱氣,灸水道隨年。(千)

膏肓俞,主無所不療:羸瘦虛損;夢中失精;上氣咳逆;發狂健忘等疾。

膏肓俞無所不療,而古人不能求其穴。是以晉景公有疾,秦醫緩者視之,曰:「在肓之上,膏之下,攻之不可,達之不及,藥不至焉,不可為也。」晉侯以為良醫。而孫真人乃笑其拙,為不能尋其穴而灸之也。若季子豫之赤龍丹,又能治其膏肓上五音下之鬼,無待於灸也。是緩非特拙於不能灸,亦無殺鬼藥矣,其亦技止於此哉?

白話文:

虛損

想要避免這種疾病,平時就要保養身心,保持心境平和,避免憂愁思慮,以免傷損心神。這是上策,若無法做到,就必須服用鎮心丹等藥物輔助治療,這是其次。

腎俞穴可以治療虛勞羸瘦、腎虛導致的水液代謝失常(小便混濁、遺精)、陰部疼痛、勞損、手腳冰冷、身體浮腫等症狀。難經疏文中提到,夾脊骨處有左右兩腎,左腎為腎,右腎為命門,命門是人體生命力的根本。該穴位與肚臍平齊。灸治腎俞穴時,應先在平地上站直,用一根棍子測量從肚臍到背脊骨的距離,找到與肚臍平齊的位置,然後左右各偏離一寸半,即為腎俞穴。再用手按壓穴位凹陷處,然後施灸,這樣就不會灸錯穴位了。灸治的壯數應根據年齡而定。

雖然灸法有效,但也要注重自身的調養。人應當愛惜保養丹田,這點我在《既效方》中已詳細論述。然而,夫妻之間的傷害卻未曾提及。君子偕老的道理是,妻子若行為不端,違背了君子的之道,因此君子的品德、服飾等都應當配得上妻子,這樣才能偕老。然而,即使條件允許,卻不能偕老,那是妻子的過錯太多。詩經中也以此來諷刺,其意可見。至於士大夫得意忘形,不自覺地驕傲起來,納妾數十人,少也有三五個,淫言穢語不斷,不能自制,沉溺於淫欲之中的人很多。做妻子的卻不以為怪,有人問起,她就說是母親教的,這樣就成了賢母,如果自己說,就免不了被稱為妒婦。有人因此誇讚她,她的丈夫也認為她賢惠而不妒忌,卻不知道她不妒忌正是禍患的根源。雖然《詩經·二南》提倡不妒忌,但現在說這些,豈不是要與詩經唱反調?不是的。古人十天行房一次,荀子說那些不妒忌的女子,是讓侍妾輪流滿足丈夫十天行房一次的需求而已。不妒忌表面上看來一樣,實際上卻不一樣。我特地強調這一點,作為夫妻的警示,並不是要和詩經唱反調。

曲骨穴主治遺精、五臟虛弱等症狀,灸五十壯。書中說,凡是虛弱、寒冷的症狀,都適用灸法治療。

骨髓寒冷疼痛,灸上廉穴七十壯。

難經疏中提到八個會穴:腑會中脘穴,治療腑臟疾病;臟會章門穴,治療臟腑疾病;筋會陽陵泉穴,治療筋病;髓會絕骨穴,治療髓病;血會膈俞穴,治療血病;骨會大杼穴(禁灸),治療骨病;脈會太淵穴,治療脈病;氣會膻中穴,治療氣病。所以,如果骨髓有病,應該先灸大杼穴和絕骨穴,然後再灸上廉穴。

膀胱三焦津液不足,大小腸寒熱(腰痛),或三焦寒熱,灸小腸俞穴五十壯;三焦、膀胱、腎臟有熱氣,灸水道穴,壯數依年齡而定。

膏肓俞穴,主治各種疾病,例如羸瘦虛損、夢遺、上氣咳嗽、神志不清、健忘等。

膏肓俞穴雖然可以治療各種疾病,但古人卻找不到穴位。因此晉景公生病時,秦國醫生說:「在肓之上,膏之下,針刺不到,藥物也達不到,治不了。」晉侯認為他是良醫,而孫真人卻笑他愚笨,是因為他找不到穴位而灸治。像季子豫的赤龍丹,也能治療膏肓之疾,不必施灸。所以,這位秦國醫生不僅愚笨在不會灸法,也沒有殺鬼的藥物,他的醫術也就僅此而已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