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針灸資生經》~ 針灸資生經第二 (3)
針灸資生經第二 (3)
1. 點穴
千金云:人有老少,體有長短,膚有肥瘦,皆須精思商量,准而折之。又以肌肉文理、節解、縫會、宛陷之中,及以手按之,病者快然。如此子細安詳用心者,乃能得之耳。許希亦云:或身短而手長,或手短而身長,或胸腹短,或胸腹長,或瘠或肥,又不可以一概論也。
千金云:凡點灸法,皆須平直四體,無使傾側。灸時恐穴不正,徒破好肉爾。(明堂云,須得身體平直,四肢無令拳縮,坐點無令俯仰,立點無令傾側。)若坐點則坐灸,臥點則臥灸,立點則立灸。反此則不得其穴。
千金云:凡灸當先陽後陰。言從頭向左而漸下,次後從頭向右而漸下。先上後下。
明堂下云:先灸於上,後灸於下。先灸於少,後灸於多。皆宜審之。
白話文:
【點穴】
《千金方》提及,人有年老與年輕之分,身形有高矮,皮膚有胖瘦,這些都需要我們精心思考和考量,準確地判斷和調整。此外,我們還需觀察肌肉紋理,關節間隙,以及凹陷部位,用手去感受,如果病人感覺舒適,那麼這樣仔細周到的操作,才能真正找到正確的穴位。許希也指出,有人身材矮小但手長,有人手短但身材高大,或者胸部腹部偏短,或者胸部腹部偏長,有人瘦弱有人肥胖,這都不能一概而論。
《千金方》還說,進行點灸療法時,必須讓四肢保持平直,不能傾斜,以防灸穴位置不準,徒然損傷正常肌膚。(《明堂》中提到,必須確保身體平直,四肢不能蜷縮,坐著點灸時不能前俯後仰,站立點灸時不能傾斜。)如果是在坐姿下定穴,就應在坐姿下灸;如果是在臥姿下定穴,就應在臥姿下灸;如果是在立姿下定穴,就應在立姿下灸,反之則可能找不到正確的穴位。
《千金方》進一步說明,點灸時應先灸陽面再灸陰面,也就是從頭部開始,向左逐漸往下灸,接著再從頭部開始,向右逐漸往下灸,先灸上方再灸下方。
《明堂》補充,應先在上方灸,後在下方灸,先灸少量的穴位,再灸大量的穴位,這些都應仔細考慮。
2. 論壯數多少
千金云:凡言壯數者,若丁壯病根深篤,可倍於方數;老少羸弱,可減半。
(又云:小兒七日以上,周年以還,不過七壯,炷如雀屎。)
扁鵲灸法,有至五百壯、千壯;曹氏灸法,有百壯、有五十壯;小品諸方亦然。惟明堂本經多雲針入六分,灸三壯,更無餘論,故後人不準,惟以病之輕重而增損之。
凡灸頭頂,止於七壯,積至七七壯止。(銅人)若治風,則灸上星、前頂、百會,皆至二百壯;腹背宜灸五百壯。若鳩尾、巨闕,亦不宜多;四肢但去風邪,不宜多灸,灸多則四肢細而無力。(明上)而千金於足三里穴,乃云多至三二百壯;心俞禁灸,若中風,則急灸至百壯,皆視其病之輕重而用之。
不可泥一說,而又不知其有一說也。下經只云若是禁穴,明堂亦許灸一壯至三壯,恐未盡也。
千金云:凡宦遊吳蜀,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,勿令瘡暫差,則瘴癘、溫瘧、毒氣不能著人,故吳蜀多行灸法。有阿是之法:言人有病,即令捏其上,若里當其處,不問孔穴即得,便快成痛處,即云阿是,灸刺皆驗,故曰阿是穴。
白話文:
【討論灸療次數的多寡】
《千金要方》提到,所謂的灸療次數,如果壯年患者的病情嚴重且根深蒂固,可以將治療次數加倍。對於老人、小孩或體弱者,則應減半。另外,對於一週歲以上的小孩,一年內的灸療次數不應超過七次,灸柱的大小應如雀屎般。
扁鵲的灸療法,有的甚至達到五百次或一千次。曹氏灸療法,有的是一百次,有的是五十次。其他各種療法也是類似的情況。只有《明堂本經》多數記載針刺深度為六分,灸療次數為三次,沒有其他的說明。因此,後世的人無法確定灸療的標準,只能根據病情的輕重來調整。
一般來說,灸療頭頂部的次數不應超過七次,累計不應超過四十九次。如果是治療風病,則灸療上星、前頂、百會等穴位,每次可達兩百次。腹部和背部適合灸療五百次。但是,鳩尾、巨闕等穴位不宜灸療過多。四肢部位主要是去除風邪,也不宜灸療過多,否則可能會導致四肢纖細無力。
然而,《千金要方》對於足三里的穴位,卻提到灸療次數可以高達三百次。心俞穴禁止灸療,但如果患者中風,則需緊急灸療一百次。總之,灸療次數應視病情的輕重而定。
不能死守一種說法,也不能不知道其他說法的存在。《下經》只提到這是禁灸的穴位,但《明堂本經》則允許灸療一次到三次。恐怕這樣的說法還不夠全面。
《千金要方》提到,如果在吳蜀地區生活,身體上應該經常進行兩到三個部位的灸療,不要讓創口癒合,這樣就能防止瘴癘、溫熱、瘧疾等病毒侵害身體。因此,在吳蜀地區,灸療法很流行。還有一種「阿是」的方法,就是讓人捏住患病部位,如果按到正確的位置,即使不是穴位也能得到效果。如果感到疼痛的地方,就稱為「阿是」,灸療和針刺都能獲得效果,因此被稱為「阿是穴」。
3. 艾炷大小
千金云、黃帝曰:灸不三分,是謂徒冤。炷務大也。小弱乃小作之。(又云:小兒七日以上,周年以還,不過七壯,炷如雀糞。)明堂下經云:凡灸欲艾炷根下廣三分。若不三分,即火氣不能遠達,病未能愈。則是艾炷欲其大,惟頭與四肢欲小爾。至明堂上經乃云:艾炷依小竹箸頭作。
其病脈粗細狀如細線。但令當脈灸之,雀糞大炷,亦能愈疾。又有一途。如腹內疝瘕痃癖塊伏梁氣等,惟須大艾炷。故小品曰:腹背爛燒,四肢則但去風邪而已。如巨闕、鳩尾,雖是胸腹穴,灸之不過四七炷,只依竹箸頭大,但令正當脈灸之。艾炷若大,復灸多,其人永無心力。
如頭上灸多,令人失精神。臂腳灸多,令人血脈枯渴,四肢細而無力。既失精神,又加於細,即令人短壽。(見承漿穴。)此論甚當。故備著之。
白話文:
【艾炷大小】
《千金方》提及,黃帝曾說過,如果施灸時艾炷的長度不到三分,這樣的療法效果有限,可說是枉費功夫。因此,艾炷應盡量做得大一些,除非對象是小孩。對於七天以上,一歲以下的小孩,施灸次數不超過七次,且艾炷的大小應如同麻雀的糞便般。
《明堂下經》提到,通常在進行艾灸時,艾炷底部的寬度應達到三分,如果不到三分,那麼火氣就無法深入到更遠的地方,疾病也就難以痊癒。這說明艾炷應做得大一些,但對於頭部和四肢的部分,則希望做得小一些。然而,《明堂上經》卻指出,艾炷應做成小竹筷子頭的大小。
對於病脈粗細如細線的情況,只要對準脈絡進行艾灸,即使使用像麻雀糞便般大的艾炷,也能治療疾病。特別是對於腹部內的疝瘕、痃癖、塊伏梁氣等病症,更需要使用大的艾炷。所以《小品》說,對於腹部和背部的疾病,可以大量地進行艾灸,而四肢的部分,只需去除風邪即可。如巨闕鳩尾等胸腹穴位,施灸次數不超過二十八次,艾炷大小僅需如竹筷子頭,只要對準脈絡進行艾灸即可。若艾炷太大,且施灸次數過多,會讓人永遠缺乏心力。
若在頭部進行大量艾灸,會使人失去精神。而在手臂和腳部大量艾灸,會使人體的血液乾涸,四肢變得纖細而無力。一旦失去精神,再加上身體變瘦弱,就會縮短壽命。這個理論非常恰當,所以詳細記錄下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