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針灸資生經》~ 針灸資生經第二 (2)
針灸資生經第二 (2)
1. 定髮際
明堂上經云、如後髮際亦有項腳長者。其毛直至骨頭。亦有無項腳者。毛齊至天牖穴。即無毛根。如何取穴。答曰、其毛不可輒定。大約如此。若的的定中府正相當即是。側相去各二寸。
此為定穴。(下云。兩眉中直上三寸為髮際。後大椎直上三寸為髮際。)
白話文:
【確定髮際位置】
《明堂上經》中提到,如果從後腦勺的髮際線,有的人的頭髮甚至可以長到頸部,這些頭髮有些會長到接近骨頭的位置。當然,也有人沒有這樣的長髮,他們的頭髮只會長到接近天牖穴的位置,而這個位置通常是沒有頭髮的。那麼,在這種情況下,該如何確定穴位的位置呢?
回答是,不能單純依賴頭髮來確定穴位的位置。一般來說,如果找到的穴位位置剛好與中府穴相對應,且兩邊距離各為兩寸,那就可以確定這是正確的穴位位置了。
這就是確定穴位的方法。(進一步說明,兩眉中心點往上三寸的位置,以及大椎穴往上三寸的位置,都可以被認為是髮際線的位置。)
2. 論同身寸
下經曰、岐伯以八分為一寸。緣人有長短肥瘠不同。取穴不準。扁鵲以手中指第一節為一寸。緣人有身長手短。身短手長。取穴亦不準。孫真人取大拇指節橫紋為一寸。亦有差互。今取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二節內庭兩橫紋相去為一寸。(若屈指即旁取指。則中節上下兩文角陷相去遠近為一寸。
謂同身寸。)自依此寸法與人著灸療病多愈。今以為準。銅人亦曰、取中指內文為一寸。素問云、同身寸是也。又多用繩度量。繩多出縮不準。今以薄竹片點量分寸療病準的。亦有用蠟紙條量者。但薄篾易折。蠟紙亦黏手取。取稻稈心量卻易。為勝於用繩之信縮也。
白話文:
在經典中有提到,岐伯以八分作為一寸來取穴,但因為人的身材有高矮胖瘦的差異,這種方法未必能精確找到穴位。扁鵲則認為應以中指的第一節為一寸,然而,這仍無法解決有些人身體長而手指短,或身體短而手指長的問題,因此取穴還是可能有誤差。孫真人則試圖以大拇指關節的橫紋作為一寸,但這種方法同樣存在問題。
現在,我們改以男性左手,女性右手的中指第二節,從內側指甲根部到關節橫紋的距離作為一寸(當手指彎曲時,可直接測量中指第二節上下兩端的紋路間的距離)。這種被稱為"同身寸"的方法,據說在使用針灸治療疾病時,能更精確地找到穴位,因此被廣泛採納。這也和《黃帝內經》中的觀點一致,即"同身寸"就是根據自身身體比例來確定穴位位置。
過去,人們常用繩子來測量穴位,但繩子會因為拉伸和收縮而不穩定,影響測量結果。目前,我們更傾向於使用薄竹片來精確測量穴位的位置,這樣治療效果更佳。此外,也有使用蠟紙條來測量的,但蠟紙容易粘手,不如竹片方便。而使用稻草的中心部分來測量,既不會斷裂也不會粘手,比繩子更適合用來測量穴位,更為可靠。
3. 審方書
經云、爪甲與爪甲角。內間與外間。內側與外側。與夫陷中宛宛中。要精審。如某穴去某處幾寸。與其穴去處同者。自各有經絡。
灸膏肓云其間當有四肋三間。灸中間者。謂四肋必有三間。當中間灸。不灸邊兩間也。
千金曰、經云橫三間寸者。則是三灸兩間。一寸有三灸。灸有三分。三壯之處。即為一寸也。
又曰、凡量一夫之法。覆手並舒四指。對度四指上下節橫過為一夫。夫有兩種。有三指為一夫者。若灸腳弱。以四指為一夫也。(見腳氣。)
白話文:
【審方書】
經典上提到,對於指甲和指甲根部,內部空間和外部空間,以及內側和外側,還有凹陷中的細微部分,都必須精確地審視。比如某個穴位離某個部位有多遠,與該穴位相關的部位也是一樣,各自都有相應的經絡。
在灸療膏肓穴時,經典提到其間應有四根肋骨和三個間隙。在這中間施灸,指的是在四根肋骨之間必定有三個間隙,應該在中間的間隙施灸,而不是在邊緣的兩個間隙。
《千金方》中說,經典上提到的橫向三寸,實際上是指在三個間隙中灸三次,一寸之內可以灸三次。灸療的深度分為三份,每次灸療的深度就是其中的一份。
又說,一般量度人體的標準方法,是手掌覆蓋且四指伸直,以四指關節的寬度作為一個單位。這種單位有兩種,一種是以三指為一個單位,如果是在腳部進行灸療,則以四指為一個單位。(可參考腳氣病相關內容。)
4. 穴名同異
手有三里五里。足亦有三里五里。手有上廉下廉。足亦有上廉下廉。側頭部有竅陰。足少陽亦有竅陰。偃伏部有臨泣。足少陽亦有臨泣。既有五里矣。勞宮亦名五里。既有光明矣。攢竹亦名光明。肩有肩井。又有所謂中肩井。足有崑崙。又有所謂下崑崙。太淵太泉之名或殊。
天鼎天頂之字有異。丹田初非石門。和髎(明堂上經誤作和字。)亦非禾髎。陽蹺實為申脈。本非跗陽。陰蹺實為照海。本非交信。肩髃之名扁骨。見於外臺。懸鐘之名絕骨。童子髎之名前關。見於千金注。如此者眾。可不審處而針灸耶。苟不審處。則差之毫釐。有尋丈之謬矣。
於是舉其略以示世醫。俾之謹於求穴云。
白話文:
[穴位的同名異位]
手上有一個叫三里的穴道,腳上也有一個同樣名稱的穴道。同樣的,五里、上廉、下廉這些穴道,手和腳上都有。頭側有一個穴道叫做竅陰,足少陽經上也有同名的穴道。身體有一個部位叫偃伏部,那裡有一個穴道叫臨泣,足少陽經上也有同名的穴道。
已經有一個穴道叫五里了,但勞宮穴也叫做五里。已經有一個穴道叫光明瞭,但攢竹穴也叫做光明。肩膀上有一個穴道叫做肩井,另外還有一個叫做中肩井的穴道。腳上有崑崙穴,但也有一個叫做下崑崙的穴道。太淵和太泉這兩個穴道的名稱有時候會被混淆。
天鼎和天頂這兩個穴道的名稱有時也會被搞混。丹田並不是石門穴,和髎穴也不是禾髎穴。陽蹺實際上是申脈穴,而不是跗陽穴。陰蹺實際上是照海穴,而不是交信穴。肩髃穴在扁骨上,這個資訊可以在外臺祕要中找到。懸鐘穴也被稱為絕骨穴,童子髎穴也被稱為前關穴,這些資訊可以在千金方註解中找到。像這樣同名異位的情況很多,如果在針灸治療時不仔細辨認,可能會產生嚴重的誤差。
因此,我在此簡單地概述了一些情況,希望可以提醒醫者在尋找穴位時要更加小心謹慎。如果不小心,哪怕只有一點點的偏差,也可能會造成很大的錯誤。
以上就是我想對世間的醫者說的話,希望大家在針灸治療時,能夠謹慎地尋找正確的穴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