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針灸資生經》~ 針灸資生經第一 (25)
針灸資生經第一 (25)
1. 足太陽膀胱經左右三十六穴
銅人、千金皆云禁針,明堂乃云針三分,亦可疑矣。不針可也。
合陽二穴,在膝約中央下二寸(千作三寸),針六分,灸五壯。
委中二穴,土也,在膕中央約文中動脈。今附。委中者,血郄也。熱病汗不出,足熱厥逆滿,膝不得屈伸,取其經血,立愈。明云、甄權云:「在曲踿內兩筋兩骨中宛宛是,令人面挺腹地而取之。」針八分,留三呼,瀉五吸。甲乙云:「針五分,留七呼,灸三壯。」素注:「在足膝後屈處,膕中央約文中。」又骨空論云:「在膝解後曲腳中,背面取之。」
委陽二穴,三焦下輔腧也,在足太陽後,出於膕中外廉兩筋間,屈伸取之。扶承下六寸,灸三壯,針七分。素注:「在足膕中外廉兩筋間。」千云:「足太陽前少陽後。」
浮郄二穴,在委陽上一寸,展膝得之,灸三壯,針五分。
殷門二穴,在肉郄下六寸,針七分。
扶承二穴,一名肉郄,一名陰關,一名皮部,在尻臀下股陰衝上文中,針七分。明下云:「灸三壯。」千云:「在尻臀下股陰下文中(一云尻臀下橫文中)。」
以上諸穴,皆依銅人經次第而編。明堂上下經有穴而銅人不載,亦或附入。惟有其穴而無其名者,無慮數十穴不編,當各依本經所說而針灸之,不可泥此經之無穴名而不針灸也。扁鵲灸鬼邪凡十三穴,與銅人、明堂同,而其名卻異,故不編入。許希針經之穴,既與諸經不同,其名又異,如興龍穴之類是已,亦不附入者,不欲以一人之私名,亂諸經之舊穴,以滋後學者惑也。
白話文:
足太陽膀胱經左右三十六穴
銅人圖和千金方都記載這些穴位禁針,而《明堂經》卻說可以針三分,這也值得懷疑,不針也罷。
合陽穴位於膝蓋中央下二寸(千金方作三寸),針刺深度六分,灸五壯。
委中穴位於膕窩(膝蓋後方凹陷處)中央,動脈附近。委中穴是血郄穴,治療熱病汗不出、足部厥逆、膝關節屈伸不利等症,取其經血,就能立即痊癒。《明堂經》和甄權的著作記載,委中穴位於曲膕內側兩筋兩骨之間,取穴時需讓病人仰臥,面朝上,腹部貼地。針刺深度八分,留針三呼(三次呼吸),瀉法五吸(五次呼吸)。《甲乙經》記載針刺深度五分,留針七呼,灸三壯。《素問》記載,委中穴位於足部膝蓋後方屈曲處,膕窩中央。另有《骨空論》記載,委中穴位於膝蓋後方屈曲的腳窩處,從背面取穴。
委陽穴位於足太陽膀胱經線上,膕窩外側兩筋之間,屈伸腿部即可找到,在委中穴下方六寸,灸三壯,針刺深度七分。《素問》記載,委陽穴位於足部膕窩外側兩筋之間。《千金方》記載,委陽穴位於足太陽膀胱經前少陽經後。
浮郄穴位於委陽穴上方一寸,伸直膝蓋即可找到,灸三壯,針刺深度五分。
殷門穴位於肉郄穴(扶承穴)下方六寸,針刺深度七分。
扶承穴,又名肉郄、陰關、皮部,位於臀部下緣,股溝(大腿根部)上方的中間,針刺深度七分。《明堂經》記載灸三壯。《千金方》記載,扶承穴位於臀部下緣,股溝下方中間(或臀部下緣橫紋中間)。
以上穴位皆根據銅人經的順序編排。《明堂經》上下篇記載了一些銅人圖上沒有的穴位,這裡也一併列出。此外,還有許多穴位僅有穴位位置而沒有名稱,數量不下數十個,本篇未編入,應根據各自經書的記載進行針灸,不可因為本經未記載穴位名稱而忽略不針灸。扁鵲治療鬼邪的十三個穴位,與《銅人經》和《明堂經》相同,但名稱不同,所以未編入。許希的針灸經書中記載的穴位,與其他經書不同,名稱也各異,例如興龍穴等等,所以也未編入,這是為了避免以個人的私名混淆各經書的傳統穴位,以免誤導後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