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針灸資生經》~ 針灸資生經第一 (23)
針灸資生經第一 (23)
1. 足陽明胃經左右三十穴
犢鼻二穴,在膝臏下骭俠解(《明堂》作罅)大筋中。治膝中痛不仁,難跪起。膝臏腫潰者,不可治;不潰者,可療。若犢鼻堅硬,勿便攻,先以洗熨,即微刺之愈。《明》云:針三分,灸三壯。
按《素問》刺禁云:刺膝臏出液為跛。犢鼻在膝臏下骭,用針者不可輕也。
梁丘二穴,在膝上二寸(《明》云三寸),兩筋間。灸三壯,針二分。《明》云:五分。
《明堂》作三寸;《銅人》、《千金》皆作二寸。《千金》注謂或云三寸,姑兩存之。
陰市二穴,一名陰鼎,在膝上三寸伏兔下陷中,拜而取之。針三分,不可灸。《明》下云:灸三壯。《千》注二十卷云:在膝上當伏兔下行二寸,臨膝取之。(又云:膝內輔骨後大筋下小筋上,屈膝得之。)
《銅人》云:不可灸。《明堂》乃云灸三壯,豈以禁穴許灸一壯至三壯耶?
伏兔二穴,在膝上六寸起肉,正跪坐取之。一云:膝蓋上七寸。針五分,不可灸。《明》云:婦人八部諸病,通針三分。
髀關二穴,在膝上伏兔後交分中。針六分。《明》云:灸三壯。
膝眼四穴,在膝頭骨下兩旁陷中。主膝冷疼不已。針五分,留三呼,瀉五吸。禁灸。(有人膝腫甚,人為灸此穴,遂致不救,蓋犯其所禁也。)
《銅人》無此四穴;《明堂》有之,故附入於此。
白話文:
足陽明胃經左右各有三十個穴位:
犢鼻穴位於膝蓋骨下方的脛骨外側,在大筋中間(有些說法略有不同)。主治膝蓋疼痛、麻木,以及難以跪起等症狀。但若膝蓋腫脹且潰爛,則不可針灸治療;若未潰爛,則可以治療。如果犢鼻穴處組織堅硬,不要馬上針灸,應先熱敷,然後輕輕地針刺,即可痊癒。古籍記載,針刺深度為三分,灸三壯。 需要注意的是,刺傷膝蓋骨而流出液體會導致跛腳。因此,針灸犢鼻穴時必須謹慎。
梁丘穴位於膝蓋骨上方二寸(有些說法為三寸)處,兩筋之間。灸三壯,針刺深度為二分(有些說法為五分)。關於穴位位置,不同古籍記載略有出入。
陰市穴,又名陰鼎,位於膝蓋骨上方三寸,伏兔穴下方凹陷處,需彎膝跪下才能找到穴位。針刺深度為三分,不可灸(有些說法可以灸三壯,古籍記載亦有出入)。關於穴位位置,不同古籍記載亦有出入。
伏兔穴位於膝蓋骨上方六寸(有些說法為七寸)處肌肉隆起之處,需正坐跪下才能找到穴位。針刺深度為五分,不可灸(有些說法婦科疾病可針刺三分)。
髀關穴位於膝蓋骨上方,伏兔穴後方交界處。針刺深度為六分(有些說法可以灸三壯)。
膝眼穴位於膝蓋骨下方兩側凹陷處,主治膝蓋冰冷疼痛。針刺深度為五分,留針時間為三呼(呼氣三次),瀉法為五吸(吸氣五次),禁灸。 古籍記載,曾有人因膝蓋腫脹而灸此穴,結果導致病情加重無法挽回,這是因為違反了禁忌。 此穴在某些古籍中並未記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