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針灸資生經》~ 針灸資生經第一 (22)
針灸資生經第一 (22)
1. 足陽明胃經左右三十穴
厲兌二穴,金也,在足大指次指端,去爪甲如韭葉。針一分,灸一壯。
內庭二穴,水也,在足大指次指外間陷中。灸三壯,針三分。
陷谷二穴,木也,在足大指次指外間本節後陷中,去內庭二寸。針三分,留七呼,灸三壯。
衝陽二穴,在足跗上,去陷谷三寸。針五分,灸三壯。素注:跗上五寸骨間動脈,刺三分。千云:跗上五寸骨間,去陷谷三寸。(一云二寸。)
解谿二穴,火也,在衝陽後寸半腕上陷中。(明下云:在系鞋處。)針五分,灸三壯。素注:在衝陽後二寸半。
新校正云:刺瘧注作三寸半。二注不同。當從甲乙經作寸半。
豐隆二穴,在外踝上八寸下廉胻外廉陷中。針三分,灸三壯。明下云:七壯。
下廉二穴,一名下巨虛,在上廉下三寸。當舉足取穴。針八分,灸三壯。明云:上廉下三寸,兩筋兩骨罅陷宛宛中。蹲地坐取之。針六分,得氣即瀉。甲乙云:針三分,灸三壯。主小腸氣不足,面無顏色,偏風熱風,冷痹不遂,風濕痹。灸亦良,日七七壯。素注:足陽明與小腸合,在上廉下三寸,針三分。
手陽明亦有下廉,此乃足下廉也。
條口二穴,在廉上一寸。舉足取之。針五分。明云:在上廉下一寸,針八分,灸三壯。
上廉二穴,一名上巨虛,在三里下三寸。當舉足取之。灸三壯,針三分。甄權云:治臟氣不足,偏風腰腿手足不仁。灸隨年為壯。明云:巨虛上廉在三里下三寸,兩筋兩骨罅陷宛宛中。針八分,得氣即瀉。灸大良,日七壯。下云:三壯。素注:在三里下三寸;又云:在膝犢鼻下䯒外廉六寸。
手陽明亦有上廉,此乃足上廉也。
三里二穴,土也,在膝下三寸䯒外廉兩筋間。(一云:䯒骨外大筋內。)當舉足取之。秦承祖云:諸病皆治,食氣、水氣、蠱毒、痃癖、四肢腫滿、膝䯒痠痛、目不明。華佗云:療五勞羸瘦、七傷虛乏、胸中瘀血、乳癰。外臺明堂云:人年三十以上,若不灸三里,令氣上衝目。所以三里下氣也。(明同。)灸三壯,針五分。明云:針腹背每須去三里穴;針八分,留十呼,瀉七吸;日灸七壯,止百壯。素注:刺一寸,在膝下三寸䯒骨外廉兩筋肉分間(指云:深則足跗陽脈不見;集云:按之太衝脈不動)。
手有三里,此亦曰三里,蓋足三里也。銅人云:在膝下三寸;明堂素問注皆同。人多不能求其穴。每以大拇指次指圈其膝蓋,以中指住處為穴,或以最小指住處為穴,皆不得真穴所在也。予按明堂有膝眼四穴,蓋在膝頭骨下兩旁陷中也;又按銅人等經有犢鼻穴,蓋在膝臏下骭俠罅大筋中也;又按銅人有膝關二穴,蓋在犢鼻下二寸陷中也。而新校正素問注巨虛下廉云:三里在犢鼻下三寸。則是犢鼻之下三寸,方是三里。不可便從膝頭下去三寸為三里穴也。若如今人之取穴,恐失之太高矣。(千云:灸至五百壯,少亦一二百壯。)
白話文:
足陽明胃經左右三十穴
厲兌穴位於足大拇指旁邊的指端,距指甲約韭菜葉寬度,針刺一寸,艾灸一壯。
內庭穴位於足大拇指旁邊指頭外側的凹陷處,針刺三分,艾灸三壯。
陷谷穴位於足大拇指旁邊指頭外側本節後方的凹陷處,距內庭穴二寸,針刺三分,留針七呼,艾灸三壯。
衝陽穴位於足背上,距陷谷穴三寸,針刺五分,艾灸三壯。(古籍記載位置略有出入)
解谿穴位於衝陽穴後方一寸半的腕上凹陷處(也有人說是繫鞋帶的地方),針刺五分,艾灸三壯。(古籍記載位置略有出入)
豐隆穴位於外踝骨上方八寸,腓骨外側凹陷處,針刺三分,艾灸三壯(或七壯)。
下廉穴(也稱下巨虛)位於上廉穴下方三寸,取穴時需抬高腳,針刺八分(或三分),艾灸三壯。主治小腸氣虛、面色蒼白、偏頭痛、肢體麻痺等症,艾灸效果佳。
條口穴位於下廉穴上方一寸,取穴時需抬高腳,針刺五分(或八分),艾灸三壯。
上廉穴(也稱上巨虛)位於三里穴下方三寸,取穴時需抬高腳,針刺三分,艾灸三壯。主治臟腑氣虛、偏頭痛、肢體麻木等症。
三里穴位於膝蓋骨下三寸,脛骨外側兩筋之間,取穴時需抬高腳,針刺五分(或八分),艾灸三壯(或更多)。主治各種疾病,如消化不良、水腫、中毒、腫瘤、肢體腫脹、膝蓋疼痛、視力模糊等。古籍記載針刺及艾灸方法略有出入,且強調取穴的準確性,並指出許多取穴方法的不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