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針灸資生經》~ 針灸資生經第三 (7)
針灸資生經第三 (7)
1. 飧泄
中髎、主腹脹飧泄。下廉、治小腹痛飧泄。次指間痛。唇乾。涎出不覺。不得汗出。毛髮焦、脫肉少氣。胃中熱。不嗜食。上廉、(見脅痛。)治飧泄。陰陵泉、主婦人飧泄。(見疝瘕。)
素問言春傷於風。夏必飧泄。苟知傷於風而得之。則藥自可治。雖不著艾。未為害也。
本事方云、飧泄者、食穀不化也。春時木旺。肝生風邪。淫於脾經。至夏引冷當風。故多飧泄。宜芎藭丸。芎藭神麯白朮附子等分。細末。糊丸梧子大。每服三五十丸。米飲下。治脾濕而泄者。萬無不中。其用芎除濕有理。故載於此。
白話文:
標題:[飯後立即腹瀉]
內容:[中髎穴和下廉穴主要用於治療腹部脹滿及飯後立即腹瀉。下廉穴還可用於治療小腹疼痛、手指間疼痛、嘴脣乾燥、無意識地流口水、無法出汗、頭髮乾枯、肌肉萎縮、呼吸短促、胃部發熱、食慾不振。上廉穴能治療脅痛以及飯後立即腹瀉。陰陵泉穴主要用於治療婦女的飯後立即腹瀉。
《黃帝內經》提到,如果春季受風邪侵襲,夏季就容易發生飯後立即腹瀉。只要明白是因為受風邪所導致的,那麼就可以用藥物來治療。即使不用艾灸,也並不會造成危害。
《本事方》指出,飯後立即腹瀉,就是食物無法消化。春季肝臟活動旺盛,易產生風邪,影響到脾臟的運作。到了夏季,如果再吹冷風,就容易引起飯後立即腹瀉。適合使用芎藭丸來治療,配方包括芎藭、神麴、白朮、附子等,各取等量磨成細粉,製成梧桐籽大小的丸狀。每次服用三五十粒,以米湯吞服,對於治療脾臟濕氣重引起的腹瀉,效果極佳。其中,使用芎藭去除濕氣的原理,因此在此記載。]
2. 溏泄
三陰交、治溏泄食不化。(銅見腹脹。)地機、(見水腫。)治溏泄。地機、主溏瘕腹痛藏痹。太衝等、主溏泄。(見痢。)
予嘗患痹疼。既愈而溏利者久之。因灸臍中。遂不登溷。連三日灸之。三夕不登溷。若灸溏泄。臍中第一。三陰交等穴。乃其次也。
本事方云、一親每五更初必溏痢一次者數月。有人云、此名腎泄。腎感陰氣而然。服五味子散愈。(五味子二兩。吳茱萸半兩。細粒綠色者。並炒香熟為末。每服二錢。陳米飲下。)其論溏利有理。故附載之。
予舊患溏利。每天曉必如廁。人教贖豆附丸服即愈。其方不可得也。它年再患此。只用姜煎附子加豆蔻服愈。
白話文:
[溏泄]
三陰交穴位可以治療溏泄和消化不良。(如果看到腹部脹大,也可以用這個穴位。) 地機穴位也能治療溏泄。(如果看到水腫,也可以用這個穴位。) 地機穴位主要用於治療腹瀉、腹痛以及內臟疾病。太衝等穴位,也可以用來治療溏泄。(如果看到痢疾,也可以用這個穴位。)
我曾經遭受疼痛的困擾。疼痛痊癒後,我長時間出現溏瀉的情況。後來我試著灸肚臍中間的位置,然後就不再去廁所了。連續三天做灸療,三天晚上都沒有去廁所。如果要灸療溏瀉,肚臍中間的位置是首選,其次是三陰交等穴位。
《本事方》提到,有一個親戚,每個月的五更初都會有一次溏瀉,持續了好幾個月。有人說,這叫做腎瀉,是由腎臟感受到寒氣導致的。服用五味子散可以痊癒。(五味子二兩,吳茱萸半兩,選擇細粒綠色的,一起炒香熟後磨成粉。每次服用二錢,用老米湯送服。) 這個對於溏瀉的論述很有道理,因此附上來。
我以前也有溏瀉的問題,每天天亮時必定要去廁所。有人告訴我,服用豆附丸可以痊癒,但那個藥方已經找不到了。幾年後再次遇到這個問題,我只是用了薑煮附子加上豆蔻服用就痊癒了。
3. 痢(余見瀉)
素問言泄痢有五種。一曰胃泄。飲食不化而色黃。胃與脾合故黃也。二曰脾泄。腹脹而注泄無休。又上逆嘔。此為寒熱之患也。三曰大腸泄。食畢腸鳴切痛。而痢白色。大腸與肺合故白也。四曰小腸泄。身瘦而便膿血。小腸與心合。心主血也。五曰大瘕泄。裡急後重。數至圊不能便。
莖中痛。此腎泄也。諸家方有二十餘種。此唯言五種。蓋舉其綱也。必用方亦有赤白疳蠱之別。其大概則臟腑寒也。廩丘公所謂諸下悉寒是也。數予治人痢。惟與以鎮靈丹。無有不效。或未效、更加丸數。則效矣。若蠱利、則用柏葉黃連煎服。(見既效。)諸痢惟耆域方用厚朴罌粟殼末最佳。
後人又加木香黃連陳皮等分。甘草拌之。黃谷葉數片、薑棗烏梅水煎。予嘗用之驗。故載於此。然痢本無惡證。而有患此而死者。或者世醫以痢為熱病。多服冷藥故也。若其急難。亦當灼艾。不可專用藥云。
復溜、主腸澼便膿血。泄痢後重。腹痛如痓狀。(千)交信、主泄痢赤白。(銅同。)漏血。大沖、曲泉、主溏泄痢注下血。小腸俞、主泄痢膿血五色。重下腫痛。丹田、主泄痢不禁。小腹絞痛。關元、大溪、主泄痢不止。脾俞、主泄痢不食。食不生肌。五樞、主婦人赤白。
裡急瘛瘲。曲泉、治泄水下利膿血。(銅見風勞。)中膂俞、治腸冷赤白痢。(明同。)膀胱俞、療泄痢腹痛。(明)脊俞、療溫病積聚下痢。(銅作下利。)關元、療泄痢。(見便不禁。)小兒痢下赤白。秋末脫肛。每廁、腹痛不可忍。灸十二椎下節間名接脊穴一壯。黃帝療小兒疳痢脫肛。
體瘦渴飲。形容瘦悴。諸藥不瘥。灸尾翠骨上三寸骨陷間三壯。岐伯云、三伏內用桃水浴孩子。午正時當日灸之。用青帛拭。似見疳蟲隨汗出。神效。小兒秋深冷痢不止。灸臍下二寸三寸間動脈中三壯。婦人水泄痢。灸氣海百壯。泄痢食不消。不作肌膚。灸脾俞隨年壯。(千)泄注五利便膿。
重下腹痛。灸小腸俞百壯。泄痢不禁。小腹絞痛。灸石門百壯。三報。久痢百治不瘥。灸足陽門下一寸高骨上陷中。去大指岐三寸。隨年。又臍中二三百壯。又關元三百。(十日灸。)赤白下、灸窮骨多為佳。四肢不舉。多汗洞痢。灸大橫隨年。(余見千金。)痢暴下如水云云。
氣海百壯。(指)
白話文:
內容翻譯如下:
《素問》中提及的瀉痢可分為五種類型。首先,胃瀉指的是食物無法消化,排泄物呈現黃色,這是因為胃與脾相聯,所以顏色為黃。其次,脾瀉特徵是腹部脹滿,持續性地排出稀便,同時伴有嘔吐,這是寒熱不調所導致的問題。再來,大腸瀉的特徵是在用餐後腸道會發出響聲並感到劇烈疼痛,排泄物呈白色,這是由於大腸與肺相聯,因此顏色為白。第四種是小腸瀉,身體瘦弱且排泄物帶有膿血,小腸與心相聯,心臟主管血液循環。最後一種是大瘕瀉,患者會感到急迫感和沉重感,頻繁地去廁所但卻排不出來,而且會感到尿道疼痛,這是腎瀉的表現。
各家的治療方式有二十多種,這裡只列出了五種,主要是提供一個基本框架。如果使用藥方,還需區分赤白疳蠱的不同。一般來說,這些瀉痢的原因是臟腑寒涼。廩丘公認為所有下痢都是由寒涼所致。我治療瀉痢時,通常使用鎮靈丹,效果非常好。如果效果不明顯,可以增加藥丸的用量,通常就能見效。如果是蠱利,可以使用柏葉黃連煎煮服用。各種瀉痢中,耆域方使用厚朴罌粟殼末的效果最好。
後人又加入木香、黃連、陳皮等量混合,再加入甘草拌勻,加上幾片黃谷葉,用薑、棗、烏梅水煎煮。我曾經試過這種方法,非常有效,所以在此記錄下來。然而瀉痢本身並不會造成嚴重後果,但有人因瀉痢而死亡。這可能是由於世上的醫生認為瀉痢是熱病,讓患者服用大量冷藥所致。在緊急情況下,也可以使用灼艾治療,不只是依賴藥物。
接著提到幾個穴位治療瀉痢的方法,例如復溜穴能治療腸澼和便血,以及瀉痢伴隨的後重感和腹部劇烈疼痛。交信穴對紅白瀉痢有療效。漏血、大沖、曲泉穴對溏瀉痢疾和下血有幫助。小腸俞穴對膿血五色的瀉痢和腫痛有療效。丹田穴能治療瀉痢不止和小腹絞痛。關元、大溪穴對瀉痢不止有療效。脾俞穴能治療瀉痢導致食慾不振和肌肉萎縮。五樞穴對婦女的紅白瀉痢有療效。曲泉穴能治療水瀉和膿血下痢。
對於小兒瀉痢,秋末脫肛,每次上廁所都腹部劇痛難忍,可以在第十二椎下節間,稱為接脊穴的位置,施灸一壯。黃帝治療小兒疳痢和脫肛,體型消瘦、口渴喝水,外表憔悴,各種藥物無效的情況,可在尾翠骨上方三寸骨陷間施灸三壯。岐伯說,在三伏天內,使用桃水沐浴小孩,在午正時刻進行灸療,用青帛擦拭,可以見到疳蟲隨著汗水排出,效果神奇。對於小兒秋深冷痢不止,可以在臍下二寸三寸間動脈中施灸三壯。婦女水瀉痢疾,可以在氣海穴施灸百壯。瀉痢導致食慾不振和肌肉萎縮,可以在脾俞穴施灸,灸壯數量與年齡相等。
對於瀉痢不止、腹部劇痛,可以在小腸俞穴施灸百壯。瀉痢不止、小腹絞痛,可以在石門穴施灸百壯,連續三次。對於長期瀉痢,經過各種治療都無效的情況,可以在足陽門下一寸高骨上陷中的位置,距離大拇指岐三寸的地方,根據年齡施灸,另外在臍中二三百壯,或在關元穴施灸三百壯。對於紅白瀉痢,可以在窮骨穴施灸,效果更佳。對於四肢無力、多汗和洞痢的情況,可以在大橫穴施灸,灸壯數量與年齡相等。對於突然出現的水瀉,可以在氣海穴施灸百壯。 以上內容為古代中醫學對瀉痢的分類和治療方法,包括使用藥方和針灸治療。需要注意的是,這些治療方法應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,以確保安全和有效性。
4. 便血
(余見痢,腸風)
復留、太衝等、(並見痢。)會陽、(見瀉。)主便血。(千)下廉、幽門、(明同。)太白、(見吐瀉。)治泄利膿血。(銅)太白、治吐泄膿血。(見腹脹。)小腸俞、治大便膿血出。(明同。)下髎、治大便下血。腹哀、治大便膿血。(見腹痛。)千又云、寒中食不化腹痛。勞宮、(見傷寒。)治大小便血。
陸氏續集驗方、治下血不止。量臍心與脊骨平。於脊骨上灸七壯即止。如再發、即再灸七壯。永除根本。目睹數人有效。予嘗用此灸人腸風。皆除根本。神效無比。然亦須按其骨突處痠疼方灸之。不疼則不灸也。但便血本因於腸風。腸風即腸痔。不可分而為三。或分為三而治之。非也。
白話文:
【便血】
(我對於痢疾和腸風的見解已在其他地方討論過)
再次提到的是,留穴和太衝穴,這些同樣適用於痢疾的治療。會陽穴,通常用於處理腹瀉問題,是便血的主要治療穴位。(在千金要方中有相同的觀點) 下廉穴和幽門穴,這些觀點在其他文獻中有相同論述。太白穴,主要用於處理吐瀉問題,能治療帶有膿血的泄利。(此觀點在銅人針灸圖經中有提及) 太白穴也能治療吐瀉伴隨膿血的情況。(若腹部脹滿,可參考此穴) 小腸俞穴,用於治療大便中夾雜膿血的情況。(此觀點在明堂人形圖中也有提及) 下髎穴,能有效治療大便出血。腹哀穴,能治療大便夾雜膿血。(若腹部疼痛,可參考此穴) 另外,寒氣侵襲導致食物消化不良,以及腹部疼痛的問題,也可以參考此穴。勞宮穴,對於處理傷寒有獨到見解,能治療大小便出血。
根據陸氏續集驗方,對於下血不止的情況,可以在脊椎骨與肚臍水平的位置,進行七次的艾灸,就能立即止血。如果再次出血,再進行七次艾灸,可以根除病因,我親眼見證了數個有效的例子。我曾使用這個方法治療腸風病人的便血,效果神奇,無可比擬。然而,必須在骨頭突出的地方感到痠痛才能進行艾灸,否則就不應該進行。但是,便血的根源通常是腸風,而腸風即是腸痔,我們不能將這三個概念分割開來。若將其視為三個不同的疾病來分別治療,是錯誤的。
5. 痔
(瘻,漏,余見瘍瘻)
長強、治腸風下血。五種痔。疳蝕下部䘌。此痔根本是冷。謹冷食房勞。(銅與明同。)明下云、療久痔。會陰、治穀道瘙擾。久痔相通者死。(千云。主痔與陰相通者死。)會陽、治久痔。小腸俞、治五痔疼。(明同。)袟邊、治五痔發腫。復溜、治血痔泄後腫。飛揚、治野雞痔。
承山、治久痔。腫痛。扶承、治久痔尻脽腫。大便難。陰胞有寒。小便不利。千云、療五種痔。瀉鮮血。尻脽中腫。大便難。小便不利。氣海俞、療痔病瀉血。(明)飛揚、主痔篡傷痛。商丘、復溜、主痔血泄後重。勞宮、主熱痔。承筋、承扶、委中、陽谷、主痔痛掖下腫。
商丘、主痔骨蝕。(銅云。痔疾骨疽蝕。)支溝、章門、主馬刀腫瘻。絕骨、主瘻馬刀掖腫。俠谿、陽輔、(銅同。)太衝、主掖下腫。馬刀瘻。(銅云。太衝臨泣治馬刀瘍瘻。)天突、章門、天池、支溝、主漏。天突、天窗、主漏頸痛。長強、療下漏。(明見痔一千用葶藶子豉作餅灸漏。
外臺云:不可灸頭瘡。葶藶氣入腦殺人。)灸痔法。疾若未深。尾閭骨下近穀道灸一穴。便可除去。如傳信方先以經年槐枝煎湯洗。後灸其上七壯。大稱其驗。如本草只以馬藍菜根一握、水三碗、煎碗半。乘熱以小口瓦器中熏洗。令腫退。於元生鼠奶根上灸。(即不可灸尖頭。
恐效遲。)如患深、用湯洗未退。易湯洗令消。然後灸。覺火氣通至胸乃效。病雖深、至二十餘壯。永絕根本。以竹片護四邊肉。仍於天色寒涼時灸。忌毒物。(集效)
千金灸漏。更有數穴。
白話文:
[痔瘡]
長強穴,主治腸風下血與五種痔瘡,以及下部因蟲蝕造成的疾病。這類痔瘡的根本原因在於體寒,因此應避免寒涼食物及過度勞累。(銅與明同,此處可能指的是古籍中的記載方式或版本相同)
明下條目中提到,飛揚穴能治療長期的痔瘡。會陰穴,則主治肛門瘙癢與長期痔瘡,若痔瘡與生殖器官相通則預示病情危急。(千金方提及,當痔瘡與生殖器官相通時,患者可能會面臨生命危險)會陽穴主治長期痔瘡,小腸俞穴則用於緩解五種痔瘡帶來的疼痛。(明同,同樣指記載方式或版本相同)
袟邊穴用於治療五種痔瘡引起的腫脹,復溜穴則針對血痔與便後腫脹。飛揚穴主治野雞痔(一種特殊的痔瘡類型)
承山穴主治長期痔瘡,包括腫痛症狀。扶承穴則用於治療長期痔瘡導致的臀部腫脹,大便困難,小便不暢,以及陰部寒冷感。千金方提及,此穴能治療五種痔瘡,緩解鮮紅血便,減輕臀部腫脹,改善大便困難與小便不暢的症狀。氣海俞穴用於治療痔瘡出血。(明)
飛揚穴能緩解痔瘡引發的疼痛。商丘穴和復溜穴則用於治療痔瘡出血後的大便沉重感。勞宮穴主治熱性痔瘡。承筋穴、承扶穴、委中穴、陽谷穴均能緩解痔瘡疼痛與腋下腫脹。
商丘穴主治痔瘡骨蝕。(銅雲,痔疾骨疽蝕,描述了嚴重的痔瘡併發症)
支溝穴、章門穴主治馬刀腫瘍。絕骨穴主治腫瘍。俠溪穴、陽輔穴、太沖穴均能緩解腋下腫脹與馬刀腫瘍。(銅雲,太沖臨泣治馬刀瘍瘍,說明了穴位治療此類疾病的功效)
天突穴、章門穴、天池穴、支溝穴主治漏症。天突穴、天窗穴主治漏症與頸部疼痛。長強穴則能治療下部漏症。(明見痔一千用葶藶子豉作餅灸漏,說明了一種治療方法)
外臺祕要提到,不可在頭部瘡癤處進行灸療,因葶藶子氣味可能進入腦部導致危險。灸痔法中,如果疾病尚未深入,可在尾閭骨下靠近肛門處灸一穴,便能有效去除痔瘡。如傳信方中所記,可先用多年生長的槐樹枝煎湯洗患處,再於其上施灸七次,效果顯著。若採用馬藍菜根,取適量,用水三碗煎至一碗半,趁熱以小口徑的陶器盛裝,用於燻洗患處,使腫脹消退。於元生鼠奶根上灸,但切勿灸尖頭部位,以免療效緩慢。
若病情嚴重,使用湯劑清洗後腫脹仍未消退,應更換湯劑繼續清洗,直至症狀消減,然後進行灸療。當感覺火氣已通達胸部,即可確認治療效果。即使病情較深,持續施灸二十餘次,也能徹底根治。爲保護四周皮膚,可用竹片圍護,且最好在天氣寒冷時進行灸療,同時需忌食有毒物質。(集效)
千金方中還記載了其他多個穴位用於治療漏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