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針灸資生經》~ 針灸資生經第一 (21)
針灸資生經第一 (21)
1. 足少陽膽經左右二十八穴
竅陰二穴。金也。在足小指次指端,去爪甲如韭葉。灸三壯;針一分。
竅陰有二:其一在此,其一在側頭部。此當為足竅陰也。
俠谿二穴。水也。在足小指次指岐骨間本節前陷中。灸三壯;針三分。明云:臨泣去俠谿寸半。地五會二穴。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後陷中,去俠谿一寸。針一分。不可灸,灸使人羸瘦,不出三年卒。
臨泣二穴。木也。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後間陷中,去俠谿寸半。灸三壯;針二分。
偃伏第三行既有臨泣穴矣;此亦有臨泣穴。此當蓋足臨泣也。
丘墟二穴。在外踝下如前陷中,去臨泣三寸。灸三壯;針五分,留七呼。
懸鐘二穴。在足外踝上三寸動脈中。針六分,留七呼;灸五壯。千云:一名絕骨。(外踝上三寸,又云四寸。)
陽輔二穴。火也。在外踝上四寸,輔骨前絕骨端如前三分,去丘墟七寸。灸三壯;針五分,留七呼。千云:外踝上輔骨前。(余同。)
光明二穴。在外踝上五寸。針六分,留七呼;灸五壯。明下云:七壯。治䯒疼不能久立,與陽輔療病同。
外丘二穴。在外踝上七寸。針三分;灸三壯。
陽交二穴,一名別陽。在外踝上七寸,斜屬三陽分肉之間。灸三壯;針六分,留七呼。千云:一名足髎,在外踝上七寸。(一云三寸。)
陽陵泉二穴。土也。在膝下一寸外廉陷中。針六分,得氣即瀉,又宜久留針。灸七壯,至七七壯即止。明下云:一壯;素注:三壯。(千云:膝下外尖骨前,難疏,脛骨中微側少許,筋會陽陵泉;筋病治此。)
陽關二穴。在陽陵泉上二寸,犢鼻外陷中。針五分。不可灸。千云:關陽。(一云關陵。)
中瀆二穴。在髀骨外膝上五寸分肉間陷中。灸五壯;針五分,留七呼。
環跳二穴。在髀樞中;側臥伸下足,屈上足取之。灸五十壯;針一寸,留十呼。忌同。明下云:在硯子骨宛宛中;灸三壯。甲乙云:五壯。
風市二穴。在膝外兩筋間;立舒下兩手著腿,當中指頭陷中。療冷痹腳脛麻、腿膝痠痛、腰重起坐難。(明下)
予冬月當風市處多冷痹,急擦熱手溫之,略止。日或兩三痹。偶謬刺以溫針,遂愈。信乎能治冷痹也。(亦屢灸此)不特治冷痹,亦治風之要穴。(見明堂。)銅人乃不載,豈名或不同?將其本不全耶?
白話文:
[左右腳少陽膽經共二十八穴]
-
竅陰穴兩個。屬於金屬性。位於腳小趾旁的第二趾末端,距離趾甲邊緣約如韭葉寬。可灸三壯,針刺深度爲一分。
-
竅陰有兩個,一個在此處,另一個在側頭部,此處應爲足竅陰。
-
俠溪穴兩個。屬水性。位於腳小趾旁的第二趾骨間,第一節前的凹陷中。可灸三壯,針刺深度爲三分。
-
明確記載臨泣穴離俠溪穴寸半,地五會穴兩個,在腳小趾旁的第二趾骨後凹陷中,離俠溪穴一寸。針刺深度爲一分,不可灸,灸會使人體質消瘦,甚至三年內死亡。
-
臨泣穴兩個。屬木性。位於腳小趾旁的第二趾骨後的凹陷中,離俠溪穴寸半。可灸三壯,針刺深度爲二分。
-
偃伏第三行已有臨泣穴,此處也有臨泣穴,應是足臨泣穴。
-
丘墟穴兩個。位於外踝下方的凹陷中。離臨泣穴三寸。可灸三壯,針刺深度爲五分,留針七次呼吸的時間。
-
懸鐘穴兩個。位於外踝上方三寸動脈中。針刺深度爲六分,留針七次呼吸的時間,可灸五壯。另記載,又名絕骨。
-
陽輔穴兩個。屬火性。位於外踝上方四寸,輔骨前方絕骨端三分處。離丘墟穴七寸。可灸三壯,針刺深度爲五分,留針七次呼吸的時間。
-
光明穴兩個。位於外踝上方五寸。針刺深度爲六分,留針七次呼吸的時間,可灸五壯。另記載,針刺七壯,治療腿疼不能久立,與陽輔穴療效相同。
-
外丘穴兩個。位於外踝上方七寸。針刺深度爲三分,可灸三壯。
-
陽交穴兩個。別名別陽。位於外踝上方七寸,斜向三陽之間的肌肉之間。可灸三壯,針刺深度爲六分,留針七次呼吸的時間。另記載,別名足髎,位於外踝上方七寸。
-
陽陵泉穴兩個。屬土性。位於膝下一寸外側凹陷中。針刺深度爲六分,得氣即瀉,宜久留針。可灸七壯至四十九壯。另記載,灸一壯。素注,灸三壯。
-
陽關穴兩個。位於陽陵泉穴上方兩寸,犢鼻外凹陷中。針刺深度爲五分,不可灸。
-
中瀆穴兩個。位於大腿骨外側,膝蓋上方五寸肌肉間的凹陷中。可灸五壯,針刺深度爲五分,留針七次呼吸的時間。
-
環跳穴兩個。位於大腿關節中,側臥,伸直下肢,彎曲上肢即可找到。可灸五十壯,針刺深度爲一寸,留針十次呼吸的時間。禁忌同上。
-
風市穴兩個。位於膝外兩筋間,站立並放鬆,雙手放在腿上,當中指頭所指的凹陷中。治療冷痹、腳脛麻木、腿膝痠痛、腰重起身困難。
-
在風市穴處,冬季常感冷痹,快速用手擦熱並溫暖此處,疼痛可暫時緩解,每日可能發作兩三次。偶然用溫針誤刺,症狀得以治癒。確實能治療冷痹。不僅治療冷痹,也是治療風邪的重要穴位。銅人圖未載入,可能是名稱不同,或是原本就不完整。 以上信息僅供參考,並非醫療建議,請在專業醫生指導下進行相關治療。
2. 足太陰脾經左右二十二穴
隱白二穴,木也,在足大指端內側,去爪甲角如韭葉宛宛中,針三分,今附。婦人月事過時不止,刺立愈。明云:針一分,留三呼,灸三壯。
大都二穴,火也,在足大指本節後陷中,灸三壯,針三分。千注:本節內側白肉際。
太白二穴,土也,在足內側核骨下陷中,灸三壯,針三分。千云:足大指內側。
公孫二穴,在足大指本節後一寸,灸三壯,針四分。
商丘二穴,金也,在內踝下微前陷中,灸三壯,針三分。
三陰交二穴,在內踝上三寸骨下陷中。(明云:內踝上八寸陷中。)灸三壯,針三分。昔宋太子善醫術,出苑,逢一妊婦,太子診曰:「女。」令徐文伯診,曰:「一男一女。」針之,瀉三陰交,補合谷,應針而落,果如文伯言。故妊娠不可刺。千云:內踝上八寸骨下。(又云:內踝上三寸。)
漏谷二穴,亦名太陰絡,在內踝上六寸骨下陷中,針三分。明下云:灸三壯。
地機二穴,亦名脾舍,足太陰郄,別走上一寸空,在膝下五寸,灸三壯,針三分。明云:膝內側轉骨下陷中,伸足取之。
陰陵泉二穴,水也,在膝下內側輔骨下陷中,伸足取之,針五分,當曲膝取之。
血海二穴,在膝臏上內廉白肉際二寸中,灸三壯,針五分。千云:白肉際二寸半。注云:一作三寸。
箕門二穴,在魚腹上越筋間動脈應手,在陰股內,一云:上起筋間,灸三壯。
白話文:
[足太陰脾經左右二十二穴]
隱白穴,有兩處,屬木性,位於腳大拇指內側末端,距離指甲邊緣如韭菜葉寬度的地方,針刺深度為三分。據說,如果婦女月經不止,針刺此穴即刻見效。另有記載,針刺一分深度,保持三呼吸的時間,再施灸三次。
大都穴,有兩處,屬火性,位於腳大拇指根部後方凹陷中,施灸三次,針刺深度為三分。另記載,此穴位於腳大拇指根部內側,靠近皮膚的白色部位。
太白穴,有兩處,屬土性,位於腳內側,腳骨下方的凹陷中,施灸三次,針刺深度為三分。另有記載,此穴位於腳大拇指內側。
公孫穴,有兩處,位於腳大拇指根部後方一寸處,施灸三次,針刺深度為四分。
商丘穴,有兩處,屬金性,位於腳內踝下方稍微前方的凹陷中,施灸三次,針刺深度為三分。
三陰交穴,有兩處,位於腳內踝上方三寸,骨下方的凹陷中。據記載,此穴亦可能位於腳內踝上方八寸,骨下方的凹陷中。施灸三次,針刺深度為三分。過去,宋太子精通醫術,出遊時遇一孕婦,他診斷孕婦懷的是女兒,而徐文伯診斷為一男一女,於是針刺三陰交穴,補合谷穴,立刻產下胎兒,結果證明徐文伯的診斷是正確的,因此,懷孕期間不宜針刺此穴。
漏谷穴,有兩處,又稱太陰絡,位於腳內踝上方六寸,骨下方的凹陷中,針刺深度為三分,據記載,可施灸三次。
地機穴,有兩處,又稱脾舍,足太陰郄穴,位於膝蓋下五寸,伸直腳可以找到此穴,施灸三次,針刺深度為三分。據記載,此穴位於膝蓋內側,轉骨下方的凹陷中。
陰陵泉穴,有兩處,屬水性,位於膝蓋下內側,輔骨下方的凹陷中,針刺深度為五分,需彎曲膝蓋才能找到此穴。
血海穴,有兩處,位於膝蓋上內側,白色皮膚和紅色肌肉交界處的二寸中,施灸三次,針刺深度為五分。據記載,此穴位於白色皮膚和紅色肌肉交界處的二寸半,或三寸。
箕門穴,有兩處,位於大腿內側,魚腹上方,筋膜間的動脈處,施灸三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