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針灸資生經》~ 針灸資生經第一 (20)
針灸資生經第一 (20)
1. 手少陽三焦經左右二十四穴
關衝二穴,金也。在手小指次指端,去爪甲角如韭葉,針一分,灸一壯。忌同。素注:三壯。(一云:握拳取之。)
液門二穴,水也。在手小指次指間陷中,針二分,灸三壯。(一云:握拳取之。)
中渚二穴,木也。在手小指次指本節後間陷中,針三分,灸三壯。明云:二壯。
陽池二穴,一名別陽。在手表腕上陷中,針二分,留三呼,不可灸。忌同。素注:灸三壯。
外關二穴,正少陽絡。在腕後二寸陷中,針三分,留七呼,灸二壯。明云:三壯。
支溝二穴,火也。在腕後三寸兩骨間陷中,針二分,灸二七壯。忌同。明云:五壯;素注:三壯。(千云:腕後臂外三寸。)
會宗二穴,在腕後三寸空中一寸,針三分,灸三壯。
三陽絡二穴,在臂上大交脈。(明云:肘前五寸外廉陷中。)支溝上一寸,禁針,灸七壯。明云:五壯。
四瀆二穴,在肘前五寸外廉陷中,灸三壯,針六分,留七呼。
天井二穴,土也。在肘外大骨後肘上(明堂作後。)一寸兩筋間陷中,屈肘得之。甄權云:曲肘後一寸,叉手按膝頭取之兩筋骨罅,針三分,灸三壯。忌同。明云:五壯;素注:刺一寸。(千:肘後兩筋間。)
清冷淵二穴,在肘上二寸,伸肘舉臂取,灸三壯,針三分。
消濼二穴,在肩下臂外腋斜肘分下行,針一分,灸二壯。明云:在肩下外關腋斜肘分下行,針六分,灸三壯。素注:肩下臂外關腋。
白話文:
[手少陽三焦經左右二十四穴]
關衝穴有兩個,屬金,位於手的小指旁邊的食指指尖,距離指甲邊緣如同韭葉寬的地方。針刺時深度爲一分,艾灸則一次一壯,禁忌相同。《素問》中記載爲三次。(另有一說,需握拳來確定位置)
液門穴有兩個,屬水,位於手的小指旁邊食指間的凹陷處。針刺深度爲二分,艾灸則三次。(另有一說,需握拳來確定位置)
中渚穴有兩個,屬木,位於手的小指旁食指根部關節後的凹陷處。針刺深度爲三分,艾灸則三次。《明堂》中記載爲兩次。
陽池穴有兩個,又名別陽,位於手腕上的凹陷處。針刺深度爲二分,並需停留三個呼吸的時間,不宜進行艾灸。禁忌相同。《素問》中記載艾灸爲三次。
外關穴有兩個,是正少陽的絡穴,位於手腕後兩寸的凹陷處。針刺深度爲三分,並需停留七個呼吸的時間,艾灸則兩次。《明堂》中記載爲三次。
支溝穴有兩個,屬火,位於手腕後三寸,兩骨頭間的凹陷處。針刺深度爲二分,艾灸則兩次七壯。禁忌相同。《明堂》中記載爲五次,《素問》中記載爲三次。(另有一說,位於手腕後手臂外側三寸處)
會宗穴有兩個,位於手腕後三寸,離空一寸的位置。針刺深度爲三分,艾灸則三次。
三陽絡穴有兩個,位於手臂上的大交脈。(《明堂》中記載,在肘前五寸,外側凹陷處)位於支溝穴上一寸,禁止針刺,艾灸則七次。《明堂》中記載爲五次。
四瀆穴有兩個,位於肘前五寸,外側凹陷處。艾灸則三次,針刺深度爲六分,並需停留七個呼吸的時間。
天井穴有兩個,屬土,位於肘外大骨後,肘上一寸,兩筋間的凹陷處。彎曲肘部可以找到。甄權說,彎曲肘部後一寸,雙手叉腰,膝蓋頂住,兩筋骨縫隙處。針刺深度爲三分,艾灸則三次。禁忌相同。《明堂》中記載爲五次,《素問》中記載針刺深度爲一寸。(另有一說,位於肘後兩筋間)
清冷淵穴有兩個,位於肘上二寸,伸直肘部舉起手臂可找到。艾灸則三次,針刺深度爲三分。
消濼穴有兩個,位於肩下,手臂外側,腋下斜向肘部分下行。針刺深度爲一分,艾灸則兩次。《明堂》中記載,位於肩下,外關腋下斜向肘部分下行。針刺深度爲六分,艾灸則三次。《素問》中記載,位於肩下,手臂外側,外關腋下。
2. 足厥陰肝經左右二十二穴
大敦二穴,木也,在足大指端,去爪甲如韭葉及三毛中,灸三壯,針三分,留六呼。千云:足大指聚毛中。
行間二穴,火也,在足大指間動脈應手陷中,灸三壯,針六分,留十呼。
太衝二穴,土也,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或寸半陷中。今附:凡診太衝脈,可決男子病死生,針三分,留十呼,灸三壯。明云: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骨罅間陷中,灸五壯。素注:在足大指間本節後二寸動脈應手。刺腰痛注云:在大指本節後內間二寸。
中封二穴,金也,在足內踝前一寸,仰足取之陷中,伸足乃得之,針四分,留七呼,灸三壯。素注:內踝前寸半。甲乙云:一寸。(千與素同。又云內踝前一寸斜行小脈上,一名懸泉。)
蠡溝二穴,在足內踝上五寸,別走少陽,針二分,留三呼,灸三壯。明下云:七壯。(又云交儀在內踝上五寸,恐即蠡溝穴,但別出蠡溝,故不可曉。蠡溝二穴,亦名交儀。)
中都二穴,一名中郄,在內踝上七寸䯒骨中,與少陰相直,針三分,灸五壯。
膝關二穴,在犢鼻下二寸陷中,針四分,灸五壯。(犢鼻在足陽明。)
曲泉二穴,水也,在膝內輔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中,屈膝取之。又云:正膝屈內外兩筋間宛宛中。又在膝曲橫紋頭,針六分,灸三壯。
陰包(明堂作胞)二穴,在膝上四寸股內廉兩筋間,針六分,灸三壯。明云:七壯。
五里二穴,在氣衝下三寸陰股中動脈,灸五壯,針六分,治腸中滿熱閉不得溺。氣衝在腹部第三行。(陰廉穴氣衝同。)
五里有二,其一在手陽明肘上三寸,其一在此,當為足五里也。
陰廉二穴,在羊矢下,去氣衝二寸動脈中,灸三壯,即有子,針八分,留七呼。
白話文:
【足厥陰肝經左右二十二穴】
大敦兩穴:位於足大拇指末端,距離指甲邊緣如同韭菜葉寬及三根毛髮之中。適宜施灸三次,針刺深度爲三分,留針時間直到六次呼吸。有文獻指出,穴位位於足大拇指聚集毛髮處。
行間兩穴:位於足大拇指間的動脈處,於凹陷中可找到。施灸三次,針刺深度爲六分,留針時間直到十次呼吸。
太沖兩穴:位於足大拇指關節後方二寸或寸半的凹陷中。在診斷太沖脈時,可以判斷男性的生死病情。針刺深度爲三分,留針時間直到十次呼吸,施灸三次。另有文獻指出,穴位位於足大拇指關節後方二寸的骨頭縫隙之間,施灸五次。素註文獻指出,位於足大拇指間關節後方二寸的動脈處。治療腰痛時,穴位位於大拇指關節後方內側二寸。
中封兩穴:位於足內踝前方一寸,需仰起腳部纔可找到,伸直腳部才能觸及。針刺深度爲四分,留針時間直到七次呼吸,施灸三次。素註文獻指出,位於內踝前方寸半。甲乙文獻指出,位於內踝前方一寸。(千與素註文獻相同,另指出位於內踝前方一寸斜行小動脈上方,別名懸泉。)
蠡溝兩穴:位於足內踝上五寸。針刺深度爲兩分,留針時間直到三次呼吸,施灸三次。有文獻指出,施灸七次。(另指出交儀位於內踝上五寸,可能即爲蠡溝穴,但由於別出蠡溝,因此難以理解。蠡溝兩穴,別名交儀。)
中都兩穴,別名中郄,位於內踝上七寸的脛骨中,與少陰經相直。針刺深度爲三分,施灸五次。
膝關兩穴:位於犢鼻下方兩寸的凹陷中。針刺深度爲四分,施灸五次。(犢鼻位於足陽明經。)
曲泉兩穴:位於膝內側輔骨下方,大筋上小筋下的凹陷中,屈膝即可找到。另有文獻指出,位於膝關節彎曲處內外兩筋之間的凹陷中,或膝關節彎曲橫紋頭。針刺深度爲六分,施灸三次。
陰包兩穴:位於膝上四寸股內側兩筋之間。針刺深度爲六分,施灸三次。有文獻指出,施灸七次。
五里兩穴:位於氣衝下方三寸的陰股中動脈。施灸五次,針刺深度爲六分,治療腸道滿熱閉塞無法排尿。氣衝位於腹部第三行。(陰廉穴與氣衝穴位置相同。)
五里穴有兩個,其中一個位於手陽明經肘上方三寸,另一個則位於此處,應稱爲足五里。
陰廉兩穴:位於羊矢下方,距離氣衝兩寸的動脈中。施灸三次,有助於懷孕。針刺深度爲八分,留針時間直到七次呼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