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執中

《針灸資生經》~ 針灸資生經第三 (6)

回本書目錄

針灸資生經第三 (6)

1. 治夢遺失精(白濁)

虛勞尿精。灸第七椎兩旁各三十壯。(千)或曲泉百壯。虛勞白濁。灸脾俞百壯。或三焦俞、腎俞、章門各百壯。夢失精。小便濁難。灸腎俞百壯。夢泄精。灸中封五十。男子夢與人交精泄。灸三陰交五十。失精陰縮。灸中封五十。陰痛溺血精出。灸列缺俞五十一。失精五臟虛竭。

灸曲骨端五十。失精陰縮莖痛。灸大赫三十。失精膝脛痛冷。灸曲泉百壯。腰脊冷疼溺濁。灸脾募百壯。(並千)白濁漏精。灸大椎骨尾龜骨並中間共三穴。以繩量大椎至尾龜骨折中取中間穴。(別附。)太衝、中封、地機、主精不足。(千)中極、蠡溝、漏谷、承扶、至陰、主小便不利。

失精。(明下同。)

志室治失精。小便淋瀝。然谷、主精溢。(大赫同。)䯒酸不能久立。足一寒一熱。行間、治溺難白濁。寒疝。小腹腫。腎俞、治溺血。便濁。出精。(銅見勞瘵。)膏肓俞、治夢失精。(見勞。)至陰、曲泉、(見風勞。)中極、(明下同。)治失精。(見淋。)志室、治下腫失精。

夢泄精。灸三陰交二七壯。夢斷神良。(千)虛勞尿精。陽陵泉或陰陵泉隨年壯。或十椎十九椎旁三十壯。耳聾腰痛失精。食少。膝以下清云云。當灸京門五十壯。十四椎百壯。

五臟論曰:心有三孔。藏精汁三合。(千同。)則人之遺漏。其因於心乎。心動則遺漏從之。欲免此患。要養其心。使不動可也。其次、則邪念或起。必早抑之。至遊居士云、不愁念起。只恐覺遲。是也。服藥針灸。斯為下矣。然猶愈於不為也。

白話文:

處理夢遺和精液流失(白濁)的問題:

如果你因為身體虛弱而尿中有精,可以在第七個脊椎兩側各灸三十次。(或者在曲泉穴灸一百次)。若因為身體虛弱導致白濁,可以灸脾俞穴一百次。或者在三焦俞、腎俞、章門穴各灸一百次。如果在睡夢中遺精,且小便混濁困難,可以在腎俞穴灸一百次。若在睡夢中泄精,可在中封穴灸五十次。男性如果在夢中與人交合後精液流失,可以在三陰交穴灸五十次。若精液流失且生殖器縮小,同樣在中封穴灸五十次。如果排尿時感到疼痛且有血精排出,應在列缺俞穴灸五十一回。如果精液流失且五臟虛弱,應在曲骨端穴灸五十次。如果精液流失且生殖器縮小、感到疼痛,應在大赫穴灸三十次。如果精液流失且膝蓋和小腿痛冷,應在曲泉穴灸一百次。如果腰部寒冷疼痛且排尿混濁,應在脾募穴灸一百次。

對於白濁漏精的情況,應在大椎骨尾部、龜骨及其中間共三個穴位進行灸療。用繩子測量大椎骨到尾骨的距離,找到中間的穴位。太衝、中封、地機穴對治療精液不足有效。中極、蠡溝、漏谷、承扶、至陰穴對治療排尿困難有效。

志室穴可用來治療精液流失和排尿困難。然谷穴能治療精液過多。如果感到腳酸無法長時間站立,或者一隻腳冷一隻腳熱,可以在行間穴進行灸療。這個穴位也能治療排尿困難和白濁,以及寒疝和小腹腫脹。腎俞穴可以治療血尿、排尿混濁和精液流失。膏肓俞穴可用來治療在夢中遺精。至陰和曲泉穴對於風濕和勞損有效。中極穴也可以用來治療精液流失。志室穴可用來治療下肢腫脹和精液流失。

如果在夢中泄精,可以在三陰交穴灸十四次,這有助於安神。如果因為身體虛弱導致尿中有精,可以在陽陵泉或陰陵泉穴按年齡灸療。或者在第十個和第十九個脊椎旁邊各灸三十次。如果出現耳鳴、腰痛、精液流失、食慾不佳,以及膝蓋以下部位清冷等症狀,應在京門穴灸五十次,在第十四個脊椎灸一百次。

根據五臟理論,心臟有三個孔,能儲存三合的精汁。因此,遺精可能和心臟有關。心臟活動過度會導致精液流失。避免這種情況的方法是保護心臟,讓它不要過度活動。其次,一旦出現邪念,必須立即抑制。正如至遊居士所說,不怕念頭出現,只怕發現得太遲。服用藥物或進行針灸,這是比較次一等的方法。然而,總比什麼都不做好。

以上都是中醫古籍中的治療方法,但實際上仍需由專業醫師進行診斷和治療。

2. 大便不通

大鐘、中髎、石門、承山、太衝、中管、大溪、承筋、主大便難。(千)崑崙、主不得大便。肓俞、主大便乾。腹中切痛。石關、主大便閉。寒氣結。心堅滿。承山(見轉筋。)大溪、(見傷寒無汗。)治大便難。(銅)大鐘、(銅見淋。)石關、治大便秘澀。肓俞、治大便燥。

(見腰痛。)中注、治小腹有熱。大便堅燥不利。大白、治腰痛大便難。太衝、治足寒大便難。石關、膀胱俞、療腹痛大便難。(明下)大便難、灸七椎旁各一寸七壯。(千)又承筋三壯。大便不通。大敦四壯。大便閉塞。氣結。心堅滿。石門百壯。(余見千金。)腹中有積。

大便秘。巴豆肉為餅。置臍中。灸三壯。即通。神效。耆域蜜兌治大便秘。(詳見既效。)

白話文:

標題:[便祕問題]

內容:如果遇到大便不順暢的情況,可以嘗試按壓或鍼灸以下穴位:大鐘、中髎、石門、承山、太沖、中管、大溪、承筋,這些穴位對解決大便困難有幫助。另外,崑崙穴也能改善無法排便的問題;肓俞穴則能緩解大便乾硬和腹部劇烈疼痛;石關穴對治療大便閉塞和體內寒氣凝結有效;承山穴在肌肉抽筋時也有助益;大溪穴則適用於傷風感冒無汗和大便困難;大鐘穴對於尿頻尿急有療效;石關穴能治療大便乾燥且排泄困難;肓俞穴則能治療大便乾燥。

再者,中注穴可以緩解小腹發熱和大便硬結;大白穴可治療腰部疼痛和大便困難;太沖穴能改善腳冷和大便困難;石關穴和膀胱俞穴可以緩解腹部疼痛和大便困難。

對於頑固性便祕,可以考慮在第七椎骨旁各一寸處進行七次灸療,或者在承筋穴進行三次灸療,亦或在大敦穴進行四次灸療,這些方法都能緩解大便閉塞和體內氣滯的問題。而石門穴進行一百次灸療也對改善心區堅滿感有幫助。若腹部有積聚,也可採取這些方法。

此外,將巴豆肉製成餅狀,放置於肚臍上,並進行三次灸療,即可立即改善大便閉塞,效果神奇。另一種方法是使用耆域蜜兌來治療大便閉塞,具體用法請參考詳細說明。

3. 大小便不通

豐隆、主大小便澀難。(明同。)長強、(明下同。)小腸俞、主大小便難。淋癃。包肓、主癃閉下重。大小便難。

水道、主三焦約。大小便不通。(又云生婦人。)營沖四穴、主大小便不利。大溪、主大便難。尿黃。中注、浮郄、主小腹熱。大便堅。白環俞、(見腰脊。)扶承、(見痔。)大腸俞、治大小便不利。(銅見腹脹。)會陰、治不得大小便。(見陰痛。千同)。浮郄、治小腸熱。大腸結。(見筋急。)膀胱俞、療大小便難。尿赤。(明)交信、療大小便難。

一卒傷寒。大小便不通。予與五苓散而皆通。五苓固利小便矣。而大便亦通者。津液生故也。或小便通而大便尚不通。宜用蜜兌道之。(必用方。婦人老人大便秘。用麻子蘇子煮粥食。最佳。)

白話文:

[大小便不暢]

豐隆穴、主理大小便排泄困難。 長強穴、同樣主理此類問題。 小腸俞穴、專治大小便困難及頻尿。 包肓穴、專治小便困難及下腹部沉重感,以及大小便困難。

水道穴、主管三焦功能失調導致的大小便不暢。 營沖四穴、主理大小便不順。 大溪穴、主理大便困難和尿色偏黃。 中注穴和浮郄穴、主理小腹熱感及大便硬化。

白環俞穴、扶承穴、大腸俞穴、均能治療大小便不暢。(參照腰脊和痔瘡部分) 會陰穴、治療無法大小便。(參照陰部疼痛部分)

浮郄穴、能治療小腸熱及大腸結石。(參照筋肉緊繃部分) 膀胱俞穴、治療大小便困難及尿色偏紅。

交信穴、治療大小便困難。

突然感冒,大小便不暢,我使用了五苓散,結果大小便都恢復正常。五苓散本來主要利於小便,但也能改善大便,因為它能促進身體津液生成。若小便已暢,大便仍不順,可用蜂蜜幫助排便。(這是必須的配方。對於婦女、老年人的大便乾燥,可用麻子、蘇子煮粥食用,效果極佳。)

4. 小便不禁(遺尿附)

承漿、主小便不禁。(見便黃。)關元、(又主婦人小便數泄不止。)湧泉、主小便數。少府、主陰暴痛遺尿。(千)關門、中府、(甲作委中。)神門、主遺尿。陰陵泉、陽陵泉、主失禁遺尿不自知。太衝、主女遺尿。(見疝。)關門、治遺溺善滿。(銅)箕門、(見淋。

)通里、(見傷寒。千同。)大敦、(見疝。)膀胱俞、(見便赤。)太衝、(見小便不利。)委中、(見腰脊。)神門、治遺溺。(見心煩。)陰包、治遺溺不禁。(見腰痛。)遺溺、灸陽陵泉或足陽明。各隨年。(千)遺溺失禁。出不自知。灸陰陵泉隨年。小便失禁。灸大敦。

或行間七壯。尿床。灸臍下橫文七壯。婦人遺尿。灸橫骨七壯。小兒遺尿。灸臍下寸半隨年。又灸大敦三壯。(余見千金。)曲泉、陰谷、陰陵泉、復溜。(此諸穴斷小便利大佳。不損陽氣。亦云止遺尿。)

白話文:

標題:[無法控制小便(包括遺尿症)]

內容翻譯如下:

承漿穴和關元穴主要用於治療無法控制小便的問題。關元穴也用於治療女性頻尿不止的情況。湧泉穴則針對頻繁小便。少府穴適用於陰部突然疼痛及遺尿。關門穴、中府穴(甲作委中穴)以及神門穴,均能治療遺尿。陰陵泉穴和陽陵泉穴對治療無意識遺尿有幫助。太沖穴則特別適合女性遺尿問題。關門穴對於遺尿及腹脹有治療效果。箕門穴對尿頻有療效。

通裏穴(見於傷寒症狀)、大敦穴(見於疝氣症狀)和膀胱俞穴(見於尿色偏紅症狀)也與小便控制相關。太沖穴(見於小便不暢症狀)、委中穴(見於腰背症狀)和神門穴(見於心煩症狀)均可治療遺尿。陰包穴則對無法控制的遺尿有治療作用。對於遺尿,可灸療陽陵泉穴或足陽明穴,灸療次數隨年齡而定。對於無意識的遺尿,可以灸療陰陵泉穴,次數同樣依據年齡。小便失禁者,可灸療大敦穴。

對於尿牀問題,可灸療臍下橫紋處七次。女性遺尿,可灸療橫骨穴七次。兒童遺尿,可灸療臍下一寸半,次數依據年齡。此外,也可灸療大敦穴三次。

曲泉穴、陰谷穴、陰陵泉穴和復溜穴這些穴位,對於改善小便控制有顯著效果,不會損傷陽氣,也有助於阻止遺尿發生。

以上所有治療方法,均參考自《千金方》。

5. 大便不禁(余見泄瀉)

大腸俞、次髎、主大小便利。陽綱、主大便不節。(明同。)腸鳴泄注。小便赤黃。承扶、主尻中腫。大便直出。陰胞有寒。小便不利。屈骨端、主大便泄數。小便不利。並灸天樞。丹田、主泄利不禁。小腹絞痛。關元、療泄痢虛脹。小便難。(明)魂門、治大便不節。(銅)老小大便失禁。

灸兩足大指去甲一寸三壯。又灸大指岐間各三壯。(千)三里、主霍亂遺失。

大便不禁。病亦惙矣。神闕、石門、丹田、屈骨端等。皆是穴處。宜速灸之。予頃患脾泄。醫謂有積。以冷藥利之。大便不禁。服鎮靈丹十餘丸。午夜各數丸而愈。今人服此丹三五丸不效。則不服。是以一勺水救輿薪火也。可乎哉。

白話文:

「大腸俞穴、次髎穴,能調理大小便。陽綱穴,用於治療大便失禁。(明朝時期的說法相同)。腸鳴、嚴重腹瀉、小便顏色偏紅黃,可以針灸承扶穴。此穴能治療臀部腫痛、大便直出、小便困難。屈骨端穴,對付頻繁腹瀉及小便困難有幫助。天樞穴和丹田穴,適用於大便失禁和小腹劇痛。關元穴,可用來治療腹瀉、下痢以及小便困難。魂門穴,能治療大便失禁。對於老年人和兒童的大便失禁,可以在雙腳大拇指離指甲約一寸的地方各灸三次。另外,在大拇指之間灸三次也有幫助。(出自《千金方》)足三里穴,主要治療霍亂和失禁。大便失禁,病情就變得更嚴重了。神闕穴、石門穴、丹田穴、屈骨端穴等,都是可以治療的穴位,應盡快進行灸療。我曾經患有脾虛導致的腹瀉,醫生認為是積食,用寒涼藥物治療,結果反而造成大便失禁。後來服用鎮靈丹十多粒,半夜再服用幾粒,終於痊癒。現在的人服用這種藥三五粒沒有效果就不繼續服用,就像用一杯水去撲滅車上的烈火,這樣怎麼可能有效呢?」

6. 泄瀉(余見吐瀉)

曲泉、治泄利。四肢不舉。(銅見疝。)腹結、治腹寒泄利。(見臍痛。)神闕、治泄利不止。小兒奶利不絕。腹大。繞臍痛。氣穴、治婦人泄利不止。(見月事。)陽綱、治大便泄利。意舍、治大便滑泄。(並見腹脹。)梁門、治大腸滑泄。穀不化。(見積氣。)關門、治泄利不欲食。

(見積氣。)天樞、治泄利食不化。三焦俞、治水穀不化。欲泄注。(見腹脹。)懸樞、治水穀不化。下利。(見積聚。)脊中、治溫病積聚下利。中髎、治腹脹下利食泄。脾俞、治泄利。(見腹脹。)膀胱俞、治泄利腹痛。大腸俞、腎俞、治洞泄食不化。(見勞瘵。)會陽、治腹中冷氣。

泄利不止。京門、治小腹急腫。腸鳴洞泄。髎樞引痛。三間、治腹滿腸鳴洞泄。然谷、治兒洞泄。(見口噤。)關元、療腹泄不止。(明下見賁豚。)京門、然谷、陰陵泉、主洞泄不化。(千)腎俞、章門、主寒中洞泄不化。京門、崑崙、主洞泄體痛。長強、主頭重洞泄。明下云、洞泄不禁。

陰陵泉、隱白、主胸中熱。暴泄。大腸俞、主腸鳴腹䐜腫暴泄。三焦俞、小腸俞、下髎、意舍、章門、主腸鳴腹脹欲泄注。會陽、主腹中有寒泄注。腸澼便血。束骨、主腸澼泄。天樞、主冬月重感於寒則泄。當臍痛。腸胃間遊氣切痛。若心腹痛而後泄。此寒氣客於腸間云云。

灸關元百壯。服當歸縮砂湯。(指)泄瀉宜先灸臍中。次灸關元等穴。

白話文:

  1. 曲泉穴:可用於治療腹瀉,四肢無力。
  2. 腹結穴:可用於治療腹部寒冷導致的腹瀉。
  3. 神闕穴:可用於治療持續性腹瀉,特別是小兒乳糜瀉,腹部膨脹,肚臍周圍疼痛。
  4. 氣穴:可用於治療女性持續性腹瀉。
  5. 陽綱穴:可用於治療大便腹瀉。
  6. 意舍穴:可用於治療大便滑瀉,伴隨腹部脹滿。
  7. 梁門穴:可用於治療大腸滑瀉,食物消化不良。
  8. 關門穴:可用於治療腹瀉,食慾不振。
  9. 天樞穴:可用於治療食物消化不良的腹瀉。
  10. 三焦俞穴:可用於治療食物和水分消化不良,想要腹瀉。
  11. 懸樞穴:可用於治療食物和水分消化不良,下痢。
  12. 脊中穴:可用於治療溫病引起的積聚和下痢。
  13. 中髎穴:可用於治療腹部脹滿,下痢,食物消化不良。
  14. 脾俞穴:可用於治療腹瀉。
  15. 膀胱俞穴:可用於治療腹瀉和腹痛。
  16. 大腸俞穴,腎俞穴:可用於治療食物消化不良的腹瀉。
  17. 會陽穴:可用於治療腹部冷氣,持續性腹瀉。
  18. 京門穴:可用於治療小腹緊繃腫脹,腸鳴,腹瀉。
  19. 三間穴:可用於治療腹部飽脹,腸鳴,腹瀉。
  20. 關元穴:可用於治療腹部腹瀉不停。
  21. 陰陵泉穴,隱白穴:可用於治療胸中熱,突然腹瀉。
  22. 大腸俞穴:可用於治療腸鳴,腹部腫脹,突然腹瀉。
  23. 三焦俞穴,小腸俞穴,下髎穴,意舍穴,章門穴:可用於治療腸鳴,腹部脹滿,想要腹瀉。
  24. 會陽穴:可用於治療腹部有寒氣,腹瀉,腸炎出血。
  25. 束骨穴:可用於治療腸炎,腹瀉。
  26. 天樞穴:可用於治療冬季重感寒氣導致的腹瀉,肚臍疼痛,腸胃間遊氣切痛,如果心腹痛後再腹瀉,這是寒氣進入腸間。
  27. 推薦先灸肚臍中間,再灸關元等穴位,並服用當歸縮砂湯。

以上穴位和方法僅供參考,具體使用應在專業人士指導下進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