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針灸資生經》~ 針灸資生經第一 (17)
針灸資生經第一 (17)
1. 腹第四行左右十四穴
期門二穴。肝之募。在不容旁寸半。直兩乳第二肋端。針四分。灸五壯。(千。直兩乳下第二肋端旁寸半。又云乳直下寸半。)
日月二穴。膽之募。在期門下五分陷中。灸五壯。針五分。(千名神光。一名膽募。)
腹哀二穴。在日月下寸半。針三分。
大橫二穴。在腹哀下三寸半。直臍旁。灸三壯。針七分。
肓俞去臍旁當一寸半。天樞去臍當三寸。大橫去臍當四寸半。其去章門合為六寸。難經疏乃云、章門在臍上二寸兩旁九寸。為可疑焉耳。
腹結二穴。一名腸窟。在大橫下三分。針七分。灸五壯。
府舍二穴。在腹結下三寸。足太陰厥陰陰維之交會。此三脈上下三入腹。絡肝脾。結心肺。從脅上至肩。此太陰郄三陰陽明之別。針七分。灸五壯。
衝門二穴。一名慈宮。上去大橫五寸。府舍下橫骨兩端約中動脈。針七分。灸五壯。
以上十四穴。去腹中行各當為四寸半。
白話文:
[腹部第四行左右共十四個穴位]
期門兩個穴位,是肝臟的募穴,位於不容穴旁邊約1.5釐米,正對兩乳下的第二肋骨末端,針刺深度爲0.4釐米,艾灸五壯。(有文獻指出,位於兩乳下第二肋骨末端旁1.5釐米處,亦有說在乳頭直下1.5釐米)
日月兩個穴位,膽囊的募穴,位於期門穴下五分(約0.5釐米)的凹陷中,艾灸五壯,針刺深度爲0.5釐米。(在一些文獻中被稱爲神光穴,也稱爲膽募穴)
腹哀兩個穴位,在日月穴下方1.5釐米,針刺深度爲0.3釐米。
大橫兩個穴位,在腹哀穴下方3.5釐米,正好位於肚臍旁邊,艾灸三壯,針刺深度爲0.7釐米。
肓俞穴距離肚臍旁邊約1.5釐米,天樞穴距離肚臍約3釐米,大橫穴距離肚臍約4.5釐米。這些穴位與章門穴的距離加起來共6釐米。然而,難經疏記載章門穴位於肚臍上方2寸,兩側9寸,這說法有待考證。
腹結兩個穴位,又稱腸窟,位於大橫穴下方0.3釐米,針刺深度爲0.7釐米,艾灸五壯。
府舍兩個穴位,位於腹結穴下方3釐米,是足太陰、厥陰和陰維脈的交匯點。這三條經脈上下三次進入腹部,絡肝脾,結心肺,從脅部上行至肩部,這是太陰郄穴,也是三陰和陽明經的分支,針刺深度爲0.7釐米,艾灸五壯。
衝門兩個穴位,又稱慈宮,位於大橫穴上方5釐米,府舍穴下方,橫骨兩端大約中間動脈的位置,針刺深度爲0.7釐米,艾灸五壯。
以上提到的十四個穴位,均位於腹部中線兩側各4.5釐米處。
2. 側脅左右十二穴
章門二穴。一名長平。一名脅髎。脾之募。在大橫外直臍季肋端。側臥、屈上足伸下足。舉臂取之。
針六分,灸百壯。明云、日七壯。止五百。忌同。(難疏。藏會季脅。章門也。臟病治此。是脅骨下短脅在臍上二寸兩旁九寸。)
京門二穴。一名氣腧。一名氣府。腎之募。在監骨腰中季脅本俠脊。灸三壯。針三分。留七呼。
帶脈二穴。在季脅下寸八分陷中。針六分。灸五壯。明下云、七壯。(如帶繞身。管束諸經脈。千云。在季脅端。)
五樞二穴。在帶脈下三寸。一云、在水道旁寸半陷中。針一寸。灸五壯。明下云、三壯。
維道二穴。在章門下五寸三分。針八分。灸三壯。
居髎二穴。在章門下八寸三分。監骨上陷中。灸三壯。針八分。
脅堂二穴。在腋下二骨間陷中。舉腋取之。灸五壯。
明堂下經有脅堂穴。主胸脅氣滿。噫噦喘逆。目黃遠視䀮䀮。而銅人無之。故附入於此。
白話文:
【側脅左右十二穴】
- 章門穴有兩個,又稱爲長平、脅髎,是脾臟的募穴。位於大橫穴外側,與肚臍垂直對齊的季肋末端。採取側臥姿勢,將上方的腿彎曲,下方的腿伸直,並舉起手臂即可找到穴位。
針刺應深入六分,可灸一百壯。明確指出,每日可灸七壯,最多不超過五百壯。禁忌同其他穴位。(難經中提及,臟腑會合於季脅,即章門穴。臟腑疾病可以在此治療。在脅骨下短脅處,位於臍上兩寸,兩側各九寸。)
-
京門穴有兩個,又稱爲氣輸、氣府,是腎臟的募穴。位於髖骨腰部,季脅根部,緊挨着脊柱。灸療可灸三壯,針刺深入三分,停留七個呼吸的時間。
-
帶脈穴有兩個,位於季脅下一點八寸的凹陷處。針刺深入六分,灸療可灸五壯。明確指出,可以灸七壯。(如同帶子環繞身體,約束管理各種經脈。千金方中提及,在季脅末端。)
-
五樞穴有兩個,位於帶脈穴下三寸。另一種說法是在水道穴旁一點五寸的凹陷處。針刺深入一寸,灸療可灸五壯。明確指出,可以灸三壯。
-
維道穴有兩個,位於章門穴下五寸三分。針刺深入八分,灸療可灸三壯。
-
居髎穴有兩個,位於章門穴下八寸三分,髖骨上的凹陷處。灸療可灸三壯,針刺深入八分。
-
脅堂穴有兩個,位於腋下兩骨之間的凹陷處,舉起手臂即可找到穴位。灸療可灸五壯。
明堂下經中有脅堂穴,主治胸脅氣滿、噯氣、喘息逆氣、目黃遠視、視力模糊等症狀。但銅人沒有這個穴位,所以在此附錄。
以上內容爲古代中醫穴位療法的描述,僅供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