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針灸資生經》~ 針灸資生經第一 (16)

回本書目錄

針灸資生經第一 (16)

1. 腹第二行左右二十二穴

幽門二穴,俠巨闕兩旁各五分,灸五壯,針五分。明云:「在巨闕旁各寸半陷中。」千腎藏云:「夾巨闕各一寸。」

銅人云:「幽門夾巨闕,肓俞夾臍旁各五分(相去一寸)。」明堂乃云:「幽門在巨闕旁寸半,通天夾上管旁相去三寸。」按千金四滿(第二行穴)在丹田(今石門)兩邊各寸半,與明堂合,始知銅人誤云。

通谷二穴,在幽門下一寸,針五分,灸五壯。明云:「夾上管兩旁相去三寸。」下云:「灸三壯。」

陰都二穴,一名食宮,在通谷下一寸,灸三壯,針三分。

石關二穴,在陰都下一寸,灸三壯,針一寸。

商曲二穴,在石關下一寸,灸五壯,針一寸。

肓俞二穴,在商曲下一寸,臍旁各五分,灸五壯,針一寸。

中注二穴,在肓腧下一寸,灸五壯,針一寸。

四滿二穴,一名髓府,在中注下一寸,針三分,灸三壯。(千:丹田旁各寸半,即心下八寸,臍下橫文是。今校勘四滿二穴,千金云:「在丹田旁各寸半,即心下八寸臍下橫文是。」尤證得丹田在二寸。)

氣穴二穴,一名胞門,一名子戶,在四滿下一寸,灸五壯,針三分。

大赫二穴,一名陰維,一名陰關,在氣穴下一寸,灸五壯,針三分。

橫骨二穴,在大赫下一寸,灸三壯。(千云:「名屈骨端,在陰上橫骨中宛曲如卻月中央是。」)

以上二十二穴,去腹中行,皆當為寸半,說見幽門。

白話文:

[腹部第二列左右二十二穴位]

幽門穴有兩個,位於巨闕穴兩側各五分處。可用艾灸法,每穴灸五壯;或用針刺法,深度爲五分。有文獻指出,幽門穴在巨闕穴兩側各寸半的凹陷中。也有記載說,幽門穴在巨闕穴兩側各一寸處。

銅人經文指出,幽門穴位於巨闕穴和肓俞穴之間,以及臍旁各五分處,這些穴位之間的距離爲一寸。然而,有文獻卻說幽門穴在巨闕穴旁寸半,通天穴在上管旁三寸處。參照千金方中的四滿穴(即第二行穴位),在丹田(現今稱爲石門)兩側各寸半,這與前述的描述相符,因此可以判斷銅人的描述有所誤記。

接下來的穴位包括:

  • 通谷穴兩個,位於幽門穴下一寸,針刺深度五分,每穴灸五壯。
  • 陰都穴兩個,又名食宮穴,在通谷穴下一寸,每穴灸三壯,針刺深度三分。
  • 石關穴兩個,在陰都穴下一寸,每穴灸三壯,針刺深度一寸。
  • 商曲穴兩個,在石關穴下一寸,每穴灸五壯,針刺深度一寸。
  • 肓俞穴兩個,在商曲穴下一寸,位於臍旁各五分,每穴灸五壯,針刺深度一寸。
  • 中注穴兩個,在肓俞穴下一寸,每穴灸五壯,針刺深度一寸。
  • 四滿穴兩個,又名髓府穴,在中注穴下一寸,針刺深度三分,每穴灸三壯。千金方指出,此穴位於丹田兩側各寸半,即心下八寸,臍下的橫紋處。
  • 氣穴兩個,又名胞門穴和子戶穴,在四滿穴下一寸,每穴灸五壯,針刺深度三分。
  • 大赫穴兩個,又名陰維穴和陰關穴,在氣穴下一寸,每穴灸五壯,針刺深度三分。
  • 橫骨穴兩個,在大赫穴下一寸,每穴灸三壯。千金方稱其名爲屈骨端穴,位於陰部上方的橫骨中,形似彎月的中心位置。

以上二十二穴位,都位於腹部中線的旁邊,距離中線大約爲寸半。對於這一點,可參照幽門穴的描述。

2. 腹第三行左右二十四穴

不容二穴,在幽門兩旁各寸半,灸五壯,針五分。明云:在上管兩旁各一寸,灸三壯。(素注:在第四肋端。)《素問》云:夾鳩尾外當乳下三寸,夾胃管各五。不容至太一也。夾臍廣三寸各三:滑肉門、天樞、外陵也。下臍二寸,夾之各三:大巨、水道、歸來也。皆腹第三行穴也。新校正云:《甲乙經》天樞在臍旁各二寸,與諸書同,特此經為異。信若是,則其穴不當乳下可也;必當乳下,則廣三寸之說為當。

承滿二穴,在不容下一寸,針三分,灸五壯。明云:三壯。(千:夾巨闕兩旁各一寸半。)

梁門二穴,在承滿下一寸,灸五壯,針三分。

關門二穴,在梁門下一寸,針八分,灸五壯。

太一二穴,在關門下一寸,灸五壯,針八分。

滑肉門二穴,在太一下一寸,灸五壯,針八分(下一寸至天樞)。

天樞二穴,一名長溪,一名谷門,大腸之募,去肓俞寸半,夾臍旁各二寸陷中,灸五壯,針五分,留十呼。(千:魂魄之舍,不可針,合齊相去可三寸。)

外陵二穴,在天樞下一寸,灸五壯,針三分。

大巨二穴,在長溪下二寸,灸五壯,針五分。(長溪,天樞也。千:在臍下一寸,兩旁各二寸。)

水道二穴,在大巨下三寸,灸五壯,針三寸半。

歸來二穴,在水道下二寸,灸五壯,針八分。(外臺:水道下三寸。今校勘歸來二穴在水道下二寸為是。)

氣衝二穴,一名氣街,在歸來下,鼠鼷上一寸,動脈應手宛宛中,禁針,灸七壯立愈,炷如大麥。明下云:五壯。素注云:在腹臍下橫骨兩端鼠鼷上,針三分。千云:歸來下一寸。

以上二十六穴,去腹中行當各三寸。

白話文:

[腹部第三列共二十四個穴位]

不容穴有兩處,位於幽門兩側各1.5寸的地方。可以灸療五壯,針刺則爲五分深。另有記載說,它在上管兩側各一寸的位置,灸療爲三壯。(根據《素問》的註解,在第四肋骨的末端。)《素問》又提到,它位於鳩尾外側,乳線下三寸,胃管兩側各五寸的位置,從不容到太一這一段。在臍旁寬三寸的地方各有三個穴位,即滑肉門、天樞和外陵。再往下二寸則是大巨、水道和歸來,這些都是腹部第三列的穴位。新校正的版本指出,《甲乙經》中的天樞穴位於臍旁各二寸,和其他文獻的描述一致,唯獨這本經書有所不同。如果真是如此,那麼這個穴位不應該在乳線之下也是合理的。但如果一定要在乳線之下,則寬三寸的說法應該是正確的。

承滿穴也有兩個位置,就在不容穴下方一寸,針刺深度爲三分,灸療爲五壯。(另有一說法是在巨闕兩側各1.5寸的位置。)

梁門穴同樣有兩個位置,位於承滿穴下方一寸,灸療爲五壯,針刺深度爲三分。

關門穴也有兩個位置,位於梁門穴下方一寸,針刺深度爲八分,灸療爲五壯。

太一穴有兩處,位於關門穴下方一寸,灸療爲五壯,針刺深度爲八分。

滑肉門穴有兩個位置,位於太一穴下方一寸,灸療爲五壯,針刺深度爲八分。(再往下的一寸就是天樞穴了。)

天樞穴有兩個位置,又名長溪、谷門,是大腸的募穴。距離盲俞穴1.5寸,位於臍旁各二寸的凹陷中,灸療爲五壯,針刺深度爲五分,停留十次呼吸的時間。(另一說法認爲這是魂魄的居所,不能針刺,兩個穴位間的距離約爲三寸。)

外陵穴有兩個位置,位於天樞穴下方一寸,灸療爲五壯,針刺深度爲三分。

大巨穴有兩處,位於長溪穴下方二寸,灸療爲五壯,針刺深度爲五分。(長溪即是天樞穴。另一說法認爲它位於臍下寸,兩側各二寸的位置。)

水道穴有兩處,位於大巨穴下方三寸,灸療爲五壯,針刺深度爲三寸半。

歸來穴有兩個位置,位於水道穴下方二寸,灸療爲五壯,針刺深度爲八分。(根據《外臺祕要》,水道穴下方三寸的位置應爲歸來穴,現經校對確認歸來穴確實在水道穴下方二寸。)

氣衝穴有兩個位置,又名氣街,位於歸來穴下方,鼠蹊上方一寸,動脈明顯處。禁止針刺,灸療七壯即可立即見效,艾炷大小如大麥粒。

另有一說法認爲,灸療爲五壯。《素問》的註解說,它位於臍下橫骨兩端的鼠蹊上方,針刺深度爲三分。還有一種說法認爲它位於歸來穴下方一寸。

上述的二十六個穴位,都位於腹部中線兩側各三寸的位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