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針灸資生經》~ 針灸資生經第一 (15)
針灸資生經第一 (15)
1. 腹部中行十五穴
氣海一名脖胦。一名下肓。在臍下寸半宛宛中。針八分。得氣即瀉。瀉後宜補之。灸百壯。今附。氣海者。是男子生氣之海也。治臟氣虛憊。真氣不足。一切氣疾久不瘥。皆灸之。忌同。明下云、灸七壯。
此經以氣海為生氣之海。難經疏以為元氣之海。則氣海者、蓋人之元氣所生也。故柳公度曰、吾養生無它術。但不使元氣佐喜怒使氣海常溫爾。今人既不能不以元氣佐喜怒矣。若能時灸氣海使溫。亦其次也。予舊多病。常苦氣短。醫者教灸氣海。氣遂不促。自是每歲須一二次灸之。則以氣怯故也。
石門一名利機。一名精露。在臍下二寸。灸亦良。可灸二七壯。止百壯。婦人不可針。針之終身絕子。明云、甲乙經云、一名精露。一名丹田。一名命門。針八分。留三呼。得氣即瀉。下云、灸七壯。千云、灸絕孕。針五分。
臍下二寸名石門。明堂載甲乙經云、一名丹田。千金素問注亦謂丹田在臍下二寸。世醫因是遂以石門為丹田誤矣。丹田乃在臍下三寸。難經疏論之詳而有據。當以難經疏為正。(詳見關元。)銅人云、針之絕子。千金云、灸之絕孕。要之、婦人不必針灸此。(論丹田穴。當以臍下二寸為是。)
關元在臍下三寸。小腸之募。足太陰少陰厥陰三陰任脈之會。下紀者、關元也。針八分。留三呼。瀉五吸。灸百壯。止三百壯。忌同。明云、若懷胎、必不針。若針而落胎。胎多不出。而針外崑崙立出。灸不及針。日三十壯。下云、五壯。岐伯云、但是積冷虛乏皆宜灸。
關元、乃丹田也。諸經不言。惟難經疏云、丹田在臍下三寸。方員四寸。著脊梁兩腎間中央赤是也。左青右白。上黃下黑。三寸法三光。四寸法四時。五色法五行。兩腎間名大海。而貯其血氣。亦名大中極。言取人身之上下四向最為中也。老醫與人灸。皆從此說。多者千餘壯。少亦三二百。不知全活者幾何人。然亦宜頻灸。故曰、若要安、丹田三里不曾乾。
中極一名玉泉。一名氣原。在關元下一寸。針八分。留十呼。得氣即瀉。灸百壯。止三百。明云、主婦人斷緒。四度針。(銅人作以度針。)針即有子。故卻時任針也。灸不及針。日三七壯。下云、五壯。
曲骨在橫骨上毛際陷中。灸七壯。至七七。針二寸。明下云、橫骨上中及下一寸毛際陷中。千云、臍下五寸。
會陰一名屏翳。在兩陰間。任脈別絡。俠督脈衝脈之會。灸三壯。
白話文:
腹部中行十五穴
氣海穴,又名脖胦、下肓,位於肚臍下1.5寸,在腹部正中線上。針刺深度八分,得氣後瀉血,瀉後宜補,艾灸一百壯。氣海是男子元氣之海,治療臟腑氣虛、真氣不足及各種氣虛久治不癒的疾病,都可用艾灸治療,忌同一部位多次施灸。古籍記載,艾灸七壯即可。
此經以氣海為生氣之海,難經疏注認為是元氣之海,可見氣海是人體元氣的根本。柳公度說:「我養生沒有別的辦法,只是不讓元氣隨著喜怒而耗損,保持氣海溫暖而已。」現代人很難做到不讓元氣隨著喜怒而消耗,但若能經常艾灸氣海使其溫暖,也是不錯的方法。我以前多病,經常氣短,醫生教我艾灸氣海,氣短的症狀就消失了,從此每年都要灸一到兩次,因為我的元氣不足。
石門穴,又名利機、精露,位於肚臍下二寸。艾灸效果也很好,可灸二七壯,最多一百壯。婦女不宜針刺,針刺會終身不孕。古籍記載,又名精露、丹田、命門,針刺八分,留針三呼,得氣後瀉血,艾灸七壯,甚至有記載說艾灸會絕孕,針刺深度五分。
肚臍下二寸的穴位名為石門穴。古籍記載,又名丹田。很多醫生因此誤將石門穴當作丹田,但丹田實際位於肚臍下三寸,難經疏注已詳細說明並有根據,應以難經疏注為準(詳見關元穴)。古籍記載,針刺會絕孕,艾灸會絕孕,因此婦女不必針灸此穴。(關於丹田穴的定位,應以肚臍下二寸為準。)
關元穴位於肚臍下三寸,是小腸的募穴,也是足太陰、少陰、厥陰三陰經與任脈的交會穴。下腹部重要的穴位就是關元穴。針刺深度八分,留針三呼,瀉血五吸,艾灸一百壯,最多三百壯,忌同一部位多次施灸。古籍記載,懷孕期間不可針刺,否則可能導致流產,而且胎兒不易排出,反而會出現針刺外崑崙穴(針刺部位之外)的情況。艾灸的次數少於針刺,每日三十壯,也記載每日灸五壯。岐伯說,凡是腹部積冷、虛弱的症狀都適合艾灸。
關元穴就是丹田。雖然很多經書沒有記載,但難經疏注記載丹田位於肚臍下三寸,方圓四寸,位於脊柱兩腎之間的正中央,呈紅色,左邊青色,右邊白色,上面黃色,下面黑色。三寸的方位對應三光,四寸對應四季,五色對應五行。兩腎之間稱為大海,貯藏血氣,也稱為大中極,意思是取人體上下四方最中間的部位。老醫生給人艾灸,都根據這個說法,灸的次數多則上千壯,少則三四百壯,不知道有多少人因此痊癒。但還是要經常艾灸,所以說:「想要健康,丹田與三里穴不能乾燥。」
中極穴,又名玉泉、氣原,位於關元穴下一寸。針刺深度八分,留針十呼,得氣後瀉血,艾灸一百壯,最多三百壯。古籍記載,能治療婦女閉經,多次針刺(古籍記載為四度針刺),針刺後就能懷孕,所以古代常在此處施針。艾灸的次數少於針刺,每日三七壯,也記載每日灸五壯。
曲骨穴位於恥骨聯合上方的毛髮邊緣的凹陷處。艾灸七壯,最多灸七七四十九壯。針刺深度二寸。古籍記載,位於恥骨聯合上方一寸,毛髮邊緣的凹陷處。也記載位於肚臍下五寸。
會陰穴,又名屏翳,位於兩陰(陰莖與肛門)之間,是任脈的別絡,也是督脈和衝脈的交會穴。艾灸三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