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針灸資生經》~ 針灸資生經第一 (14)

回本書目錄

針灸資生經第一 (14)

1. 膺俞第四行左右十二穴

雲門二穴。在巨骨下俠氣戶旁各二寸陷中。灸五壯。針三分。刺深使人氣逆,不宜深刺。 明云:雲門在巨骨下,氣戶兩旁各二寸陷中,動脈應手,舉臂取之。 山眺經云:在人迎下第二骨間,相去二寸三分。通灸禁針。 甲乙云:灸五壯,針七分。若深,令人氣逆。

中府二穴。一名膺中俞,肺之募。在雲門下一寸,乳上三肋間。針三分,留五呼。灸五壯。 素注:在膺中行兩旁相去六寸,雲門下一寸,乳上三肋間,動脈應手陷中,仰而取之。

周榮二穴。在中府下寸六分陷中。仰而取之。針四分。 明下云:灸五壯。

胸鄉二穴。在周榮下寸六分陷中。仰而取之。針四分。灸五壯。

天溪二穴。在胸鄉下寸六分陷中。仰而取之。針四分。灸五壯。

食竇二穴。在天溪下寸六分陷中。舉臂取之。針四分。灸五壯。

以上十二穴。去膺中行各六寸六分。

白話文:

[膺俞第四行左右十二穴]

雲門二穴:位於巨骨下方,氣戶兩側各二寸的凹陷處。可進行艾灸五壯,針刺深度為三分。如果刺得太深會導致氣逆,因此不適合進行深度針刺。根據明文記載,雲門穴在巨骨下方,氣戶兩邊各二寸的凹陷處,能摸到動脈跳動,舉臂取穴。另一說法是,位於人迎穴下第二骨間,兩者相距二寸三分,只可艾灸不可針刺。另一種說法是,可艾灸五壯,針刺深度為七分,如果太深,會導致氣逆。

中府二穴:又名膺中俞,是肺的募穴,位於雲門穴下一寸,乳房上方三根肋骨之間。針刺深度為三分,留針五次呼吸時間,可艾灸五壯。根據素注記載,位於胸正中線兩側各六寸,雲門穴下一寸,乳房上方三根肋骨之間的凹陷處,能摸到動脈跳動,平躺取穴。

周榮二穴:位於中府穴下1.6寸的凹陷處,平躺取穴,針刺深度為四分,可艾灸五壯。

胸鄉二穴:位於周榮穴下1.6寸的凹陷處,平躺取穴,針刺深度為四分,可艾灸五壯。

天溪二穴:位於胸鄉穴下1.6寸的凹陷處,平躺取穴,針刺深度為四分,可艾灸五壯。

食竇二穴:位於天溪穴下1.6寸的凹陷處,舉臂取穴,針刺深度為四分,可艾灸五壯。

以上十二穴,都距離胸正中線各六寸六分。

2. 側腋左右八穴

淵腋二穴。在腋下三寸宛宛中。舉臂得之。禁灸。灸之,不幸令人生腫蝕馬瘍。內潰者死。寒熱生馬瘍可消。針三分。

輒筋二穴。在腋下三寸復前一寸著脅。灸三壯。針六分。

天池二穴。一名天會。在乳後一寸腋下三寸。著脅直腋橛肋間。灸三壯。針三分。

大包二穴。在淵腋下三寸。脾之大絡。布胸脅中。出九肋間。灸三壯。針三分。

白話文:

【側腋左右八穴】

  • 淵腋穴有兩個。位於腋下三寸處的凹陷中,舉臂即可找到。禁止使用灸法。如果使用灸法,可能會不幸地導致生腫或類似馬瘡的潰瘍,若瘡內潰爛則會致命。然而,對於有寒熱症狀且生有類似馬瘡的疾病,針刺此穴三分深度可以緩解症狀。

  • 輒筋穴有兩個。位於腋下三寸再向前一寸貼近脅部。灸療可灸三壯,針刺則需深入六分。

  • 天池穴有兩個,又名天會。位於乳後一寸腋下三寸,貼着脅部,正好在腋下與肋骨間的交界。灸療可灸三壯,針刺需深入三分。

  • 大包穴有兩個。位於淵腋穴下三寸,是脾臟的大絡脈,分佈於胸脅之中,從第九根肋骨間穿出。灸療可灸三壯,針刺需深入三分。

3. 腹部中行十五穴

鳩尾,一名尾翳,一名𩩲骭。在臆前蔽骨下五分。不可灸,令人畢世少心力。此穴大難針,大好手方可下針,不然,取氣多令人夭。針三分,留三呼,瀉五吸,肥人倍之。忌同。明下云:灸三壯。素注:在臆前蔽骨下五分。不可灸刺。人無蔽骨者,從岐骨際下行一寸。

巨闕,心之募。在鳩尾下一寸。鳩尾拒者,少令強一寸中;人有鳩尾拒之。針六分,留七呼,得氣即瀉。可灸七壯,止七七。忌同。

上脘(一作管)。在巨闕下一寸,當寸五分,去蔽骨三寸。(明云:去巨骨三寸。)針八分,先補後瀉,神驗。如風癇熱病,宜先瀉後補,立愈。日灸二七壯至百壯。未愈,倍之。忌同。明下云:三壯。(千。一名胃管。)

中脘,一名太倉,胃之募。在上脘下一寸。上紀者,中脘也。針八分,留七呼,瀉五吸,疾出針。灸二七壯,止百壯。忌同。明云:日灸二七壯,止四百。(千。一名胃募。在心下四寸。胃管下一寸。)

按氣穴論注云:中脘居心蔽骨與臍之中(上下各四寸),刺入寸二分。與銅人稍異,宜從銅人為穩。其曰胃之募,蓋飲食蓄積於此也。予嘗苦脾疼,嘗灸此穴,覺冷氣從兩脅下而止,至灸處即散,此灸之功也。自後頻灸之,亦每教人灸此。凡脾疼不可忍,飲食全不進者,皆宜灸。(難疏:府會太倉。府病治此。在心下四寸。)

建里在中脘下一寸。針五分,留十呼。灸五壯。明云:針寸二分。

下脘在建里下一寸。針八分,留三呼,瀉五吸。灸二七壯,止二百。

水分在下脘下一寸,臍上一寸。針八分,留三呼,瀉五吸。若水病灸大良。可灸七壯,止百壯。禁針。針水盡即斃。明云:分水穴若水病灸大良,日灸七壯,止四百,針五分,留三呼。(明云:水氣惟得針水溝,針余穴水盡即死。何於此卻云可針?今校勘不針為是。)

明堂云:若是水病,灸之大良,針入五分。而銅人云:若是水病,灸之大良,禁不可針,針水盡即斃。是又不可針矣。恐人但知明堂之可針,不知銅人不可針也。於是書之,以示世醫云。(水分穴校之不針為是。)

神闕,一名氣合。當臍中。灸百壯。禁針。忌同。素注:禁刺。刺之,使人臍中惡瘍潰;矢出者死不可治。灸三壯。

臍中,千金等經不言灸,只云禁針。銅人云:宜灸百壯。近世名醫遇人中風不省,急灸臍中皆效。徐伻卒中不省,得桃源簿為灸臍中百壯始蘇,更數月,乃不起。鄭糾云:有一親卒中風,醫者為灸五百壯而蘇,後年餘八十。向使徐伻灸至三五百壯,安知其不永年耶?(論神闕穴多灸,極是。)

陰交,一名橫戶。素問云:在臍下一寸。針八分,得氣即瀉。灸百壯止。明云:灸不及針,日三七壯,止百壯。

白話文:

腹部中行十五穴

鳩尾穴,又名尾翳、𩩲骭,位於胸骨下端(臆前蔽骨下)五分處。不可灸,否則會終身精力不足。此穴極難針刺,必須技藝高超的醫生才能施針,否則容易傷氣致死。針刺深度三分,留針三呼,瀉法五吸,肥胖者針刺深度加倍。忌諱同穴同時針灸。古籍記載,灸法為三壯。另有記載,位於胸骨下端五分處,不可灸刺;若此人沒有胸骨,則從胸骨交界處(岐骨際)下行一寸處針刺。

巨闕穴,心之募穴,位於鳩尾穴下一寸。如果鳩尾穴位置難以辨認,則可在鳩尾穴下方一寸處取穴。若鳩尾穴位置難找,則在鳩尾穴下方約一寸處取穴。針刺深度六分,留針七呼,得氣後即可瀉法。可灸七壯,最多灸七七(四十九)壯。忌諱同穴同時針灸。

上脘穴(或作上管穴),位於巨闕穴下一寸,約一寸五分處,距離胸骨三寸(古籍記載為距離巨骨三寸)。針刺深度八分,先補後瀉,療效神奇。若遇風癇熱病,宜先瀉後補,可立即痊癒。每日灸二七(十四)壯,最多灸一百壯,若未痊癒,則加倍灸量。忌諱同穴同時針灸。古籍記載灸法為三壯。又名胃管穴。

中脘穴,又名太倉穴,胃之募穴,位於上脘穴下一寸處。上腹部中央為中脘穴。針刺深度八分,留針七呼,瀉法五吸,疾速出針。灸二七(十四)壯,最多灸一百壯。忌諱同穴同時針灸。古籍記載,每日灸二七(十四)壯,最多灸四百壯。又名胃募穴,位於心窩下四寸,胃管穴下一寸處。

按氣穴論注記載,中脘穴位於胸骨與肚臍之間(上下各四寸)。針刺深度約一寸二分,與銅人圖略有差異,以銅人圖為準。中脘穴是胃之募穴,因為飲食積聚於此。曾有經驗,灸此穴可治療脾痛,感覺寒氣從兩肋下消散至灸穴處。此後常灸此穴,也常教他人灸此穴治療脾痛,尤其對於痛不可忍,飲食全無食慾者,皆宜灸之。古籍記載,中脘穴位於心窩下四寸。

建里穴,位於中脘穴下一寸處。針刺深度五分,留針十呼。灸五壯。古籍記載,針刺深度為一寸二分。

下脘穴,位於建里穴下一寸處。針刺深度八分,留針三呼,瀉法五吸。灸二七(十四)壯,最多灸二百壯。

水分穴,位於下脘穴下一寸,肚臍上一寸處。針刺深度八分,留針三呼,瀉法五吸。若為水腫病,灸大陵穴療效甚佳,可灸七壯,最多灸一百壯。禁針,針刺會導致水液流盡而死。古籍記載,若為水腫病,灸大陵穴療效甚佳,每日灸七壯,最多灸四百壯。針刺深度五分,留針三呼。古籍記載,只有針刺水溝穴才能治療水腫,針刺其他穴位則會導致水液流盡而死,因此不應針刺水分穴。

古籍記載,若為水腫病,灸水分穴療效甚佳,針刺深度五分;但也有記載,若為水腫病,灸水分穴療效甚佳,但禁針,針刺則會導致水液流盡而死。因此,不應針刺水分穴。

神闕穴,又名氣合穴,位於肚臍中央。灸一百壯。禁針。忌諱同穴同時針灸。古籍記載,禁刺,刺之則會導致肚臍處潰瘍,膿液外流,危及生命。灸法為三壯。

肚臍中央,古籍記載不論灸法,只記載禁針。銅人圖記載,宜灸一百壯。近世名醫治療中風昏迷患者,急灸肚臍皆有效。

陰交穴,又名橫戶穴,古籍記載,位於肚臍下一寸處。針刺深度八分,得氣後即可瀉法。灸一百壯。古籍記載,灸法效果不及針刺,每日灸三七(二十一)壯,最多灸一百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