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針灸資生經》~ 針灸資生經第一 (13)
針灸資生經第一 (13)
1. 膺俞部中行七穴
天突在結喉下夫宛宛中。針五分。留三呼。得氣即瀉。灸亦得。即不及針。其下針直橫下。不得低手。即五臟之氣。傷人短壽。忌同。明下云、在項結喉下五分中央宛宛中。灸五壯。素氣穴注云、在頸結喉下四寸中央宛宛中。刺一寸。灸三壯。甲乙云、在結喉下五寸。明下、灸小兒云、結喉下三寸兩骨間。(千名天瞿。今校勘在結喉下五寸是穴。)
璇璣在天突下一寸陷中。仰頭取之。灸五壯。針入三分。
華蓋在璇璣下一寸陷中。仰頭取之。針三分。灸五壯。明下云、三壯。一本云、五壯。
紫宮在華蓋下一寸六分陷中。仰頭取之。灸五壯。針三分。明下云、在華蓋下一寸。灸七壯。(小本亦同)
玉堂一名玉英。在紫宮下寸六分陷中。灸五壯。針三分。
膻中(一作亶。)一名元兒。在玉堂下一寸六分。橫直兩乳間陷中。仰臥取之。灸七七壯。禁針。不幸令人夭。明云、日灸七壯。止七七。禁針。不幸令人死。甲乙云、針三分。下云、灸三壯。千云、鳩尾上一寸。
靈蘭秘典云、膻中者、臣使之官。喜樂出焉。說者曰、膻中為氣之海。然心主為君。以敷宣教令。膻中主氣以氣布陰陽。氣和志適。則喜樂由生。分布陰陽。故官為臣使也。然則亶中者、乃十二臟之一。臣使之官。為氣之海。分布陰陽。非其他穴比者。或患氣噎鬲氣。肺氣上喘。
不得下食。胸中如塞等疾。宜灸此。(難疏。氣會三焦。外筋直兩乳間。氣病治此。)
中庭在膻中下寸六分陷中。灸五壯。針三分。明云、二分。下云、膻中下一寸。灸三壯。
白話文:
【膺俞部中行七穴】
-
天突穴:位於喉結下方,凹陷處正中。針灸時,針刺深度為五分,留針至三次呼吸後,感覺到氣感就進行放血。也可以用灸法,但效果不如針刺。下針時必須直線水平插入,不能下手太低,否則可能會傷害五臟之氣,導致短壽。禁忌與前述相同。根據《明下》記載,位置在項部喉結下方五分的中央凹陷處,灸五壯。《素問·氣穴論》中記載,位於頸部喉結下方四寸的中央凹陷處,針刺深度為一寸,灸三壯。《甲乙經》記載,位於喉結下方五寸。《明下》又記載,小兒的位置在喉結下方三寸的兩骨之間。千金方中名為「天瞿」,現校勘後確定在喉結下方五寸的位置為此穴。
-
璇璣穴:位於天突穴下方一寸的凹陷中,取穴時需仰頭。灸五壯,針刺深度為三分。
-
華蓋穴:位於璇璣穴下方一寸的凹陷中,取穴時需仰頭。針刺深度為三分,灸五壯。《明下》記載灸三壯,但另一版本記載灸五壯。
-
紫宮穴:位於華蓋穴下方一寸六分的凹陷中,取穴時需仰頭。灸五壯,針刺深度為三分。《明下》記載在華蓋穴下方一寸,灸七壯。
-
玉堂穴,又稱玉英:位於紫宮穴下方一寸六分的凹陷中。灸五壯,針刺深度為三分。
-
膻中穴,又稱亶或元兒:位於玉堂穴下方一寸六分,位於兩乳之間的凹陷中,取穴時需仰臥。灸四十九壯,禁止針刺,否則會使人早逝。《明下》記載每日灸七壯,共四十九壯,禁止針刺,否則會致人死亡。《甲乙經》記載針刺深度為三分。下文記載灸三壯。《千金方》記載在鳩尾穴上方一寸。
《靈蘭祕典》記載,膻中穴是臣使之官,喜樂由此而生。解釋者認為,膻中穴是氣的海洋,心主為君,負責傳達命令,膻中穴主管氣的分佈,調和陰陽。氣和志適,則喜樂由生,負責分配陰陽,因此被稱為臣使之官。亶中穴是十二臟之一,臣使之官,氣的海洋,負責分配陰陽,與其他穴位不同。若患有氣噎、膈氣、肺氣上喘、無法下食、胸中如塞等疾病,應在此穴施灸。
- 中庭穴:位於膻中穴下方一寸六分的凹陷中。灸五壯,針刺深度為三分。《明下》記載灸二分。下文記載在膻中穴下方一寸,灸三壯。
2. 膺俞第二行左右十二穴
腧府(素作俞。)二穴。在巨骨下璇璣旁各二寸陷中。仰而取之。(明云。仰臥取之。)針三分。灸五壯。明下云、輸府灸三壯。
彧中二穴。在腧府下寸六分陷中。仰而取之。(明云。仰臥取之。)針四分。灸五壯。明下云、輸府下一寸。灸三壯。
神藏二穴。在彧中下寸六分陷中。仰而取之。灸五壯。針三分。
靈墟二穴。在神藏下寸六分陷中。仰而取之。針三分。灸五壯。
神封二穴。在靈墟下寸六分。仰而取之。灸五壯。針三分。
步郎二穴。在神封下寸六分陷中。仰而取之。針三分。灸五壯。
白話文:
[膺俞第二行左右十二穴]
腧府:共有兩個穴位,位於巨骨下方,璇璣兩側各二寸的凹陷中。需仰躺來找到這些穴位。(明朝的資料指出,應仰臥來找尋。)針刺深度為三分,艾灸則需五壯。明朝資料下寫著,輸府穴艾灸需三壯。
彧中:有兩個穴位,位於腧府穴下方一寸六分的凹陷中。需仰躺來找到這些穴位。(明朝的資料指出,應仰臥來找尋。)針刺深度為四分,艾灸則需五壯。明朝資料下寫著,輸府穴下方一寸,艾灸需三壯。
神藏:有兩個穴位,位於彧中穴下方一寸六分的凹陷中。需仰躺來找到這些穴位。艾灸需五壯,針刺深度為三分。
靈墟:有兩個穴位,位於神藏穴下方一寸六分的凹陷中。需仰躺來找到這些穴位。針刺深度為三分,艾灸則需五壯。
神封:有兩個穴位,位於靈墟穴下方一寸六分。需仰躺來找到這些穴位。艾灸需五壯,針刺深度為三分。
步郎:有兩個穴位,位於神封穴下方一寸六分的凹陷中。需仰躺來找到這些穴位。針刺深度為三分,艾灸則需五壯。
3. 膺俞第三行左右十二穴
氣戶二穴。在巨骨下俞府兩旁各二寸陷中。仰而取之。針三分。灸五壯。
庫房二穴。在氣戶下寸六分陷中。仰而取之。灸五壯。針三分。
屋翳二穴。在庫房下寸六分陷中。仰而取之。灸五壯。針三分。
膺窗二穴。在屋翳下寸六分。灸五壯。針四分。
乳中二穴。當乳是。足陽明脈氣所發。禁灸。灸不幸生蝕瘡。瘡中有清汁膿血、可治。瘡中有瘜肉、若蝕瘡者死。微刺三分。(亦相去寸六分。)
乳根二穴。在乳下寸六分陷中。仰而取之。灸五壯。針三分。
以上十二穴。去膺中行各四寸。遞相去寸六分。
白話文:
[膺俞第三行左右十二穴]
「氣戶二穴」:位於巨骨下方,俞府兩側各二寸的凹陷處。需躺平身體來定位。針刺深度為三分,艾灸則應灸五壯。
「庫房二穴」:在氣戶下方一寸六分的凹陷處。需躺平身體來定位。艾灸五壯,針刺深度為三分。
「屋翳二穴」:在庫房下方一寸六分的凹陷處。需躺平身體來定位。艾灸五壯,針刺深度為三分。
「膺窗二穴」:位於屋翳下方一寸六分處。艾灸五壯,針刺深度為四分。
「乳中二穴」:就在乳頭位置,這是足陽明脈氣的發源地。嚴禁艾灸,因為艾灸可能導致蝕瘡的生成。如果瘡中只有清汁和膿血,可以治療;但如果瘡中出現了瘜肉或蝕瘡,可能會致命。針刺深度為三分。(乳中穴和乳根穴相距一寸六分。)
「乳根二穴」:在乳頭下方一寸六分的凹陷處。需躺平身體來定位。艾灸五壯,針刺深度為三分。
以上十二穴,離胸骨中線各四寸,且彼此間隔一寸六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