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執中

《針灸資生經》~ 針灸資生經第二 (2)

回本書目錄

針灸資生經第二 (2)

1. 點穴

千金云、人有老少。體有長短。膚有肥瘦。皆須精思商量。准而折之。又以肌肉文理節解縫會宛陷之中。及以手按之。病者快然。如此子細安詳用心者。乃能得之耳。許希亦云、或身短而手長。或手短而身長。或胸腹短。或胸腹長。或瘠或肥。又不可以一概論也。

白話文:

《千金方》說,人有老有少,體質有長有短,皮膚有肥有瘦,都要仔細思量,準確地診斷和治療。還要根據肌肉、文理、節解、縫會、凹陷等部位,以及用手按壓的部位,來判斷病人的病情。只有這樣仔細而詳細地診斷,才能正確地判斷病情。許希也說,有的人身材矮小,但是手卻很長;有的人身材高大,但是手卻很短;有的人胸腹短,有的人胸腹長;有的人瘦弱,有的人肥胖。所以,不能一概而論。

千金云、凡點灸法。皆須平直四體。無使傾側。灸時恐穴不正。徒破好肉爾。(明堂云。須得身體平直。四肢無令拳縮坐點無令俯仰。立點無令傾側。)若坐點則坐灸。臥點則臥灸。立點則立灸。反此則不得其穴。

白話文:

《千金方》中記載,凡是點灸的方法,都必須身體平直,四肢伸展,不要傾斜。點灸時,要確保穴位正確,否則就會白白損傷好的肌肉組織。(《明堂》中記載,必須身體平直,四肢不要拳縮,坐著點灸時不要俯仰,站著點灸時不要傾斜。)如果坐著點灸,就應該坐著灸;如果躺著點灸,就應該躺著灸;如果站著點灸,就應該站著灸。如果反過來做,就找不到正確的穴位。

千金云、凡灸當先陽後陰。言從頭向左而漸下。次後從頭向右而漸下。先上後下。

明堂下云、先灸於上。後灸於下。先灸於少。後灸於多。皆宜審之。

2. 論壯數多少

千金云、凡言壯數者。若丁壯病根深篤。可倍於方數。老少羸弱。可減半。(又云。小兒七日以上。周年以還。不過七壯。炷如雀屎。)扁鵲灸法、有至五百壯千壯。曹氏灸法、有百壯有五十壯。小品諸方亦然。惟明堂本經多雲針入六分。灸三壯。更無餘論。故後人不準。惟以病之輕重而增損之。

白話文:

千金方上說,凡是說到壯數的。如果是年輕力壯的人,病情根深蒂固。可以加倍於方劑上的數量。老年人和體弱的人,可以減半。(又說,小兒出生後七天到一歲之間,不多於七壯。灸炷如雀屎大小。)扁鵲的灸法,有達到五百壯、一千壯的。曹氏的灸法,有百壯、五十壯的。小品諸方的灸法也如此。只有明堂本經中多說針刺入六分,灸三壯,沒有其他的論述。因此後人不能確定,只能根據病情的輕重而增減。

凡灸頭頂止於七壯。積至七七壯止。(銅人)若治風則灸上星、前頂、百會。皆至二百壯。腹背宜灸五百壯。若鳩尾巨闕亦不宜多。四肢但去風邪。不宜多灸。灸多則四肢細而無力。(明上)而千金於足三里穴、乃云多至三二百壯。心俞禁灸。若中風則急灸至百壯。皆視其病之輕重而用之。

白話文:

凡是灸頭頂,只能停止在七壯。積累到七七壯就停止。(銅人)如果治療風,那麼就灸上星、前頂、百會穴。都灸到二百壯。腹背應該灸五百壯。如果是鳩尾巨闕穴,也不可以多灸。四肢只要祛除風邪就可以了。不適合多灸。多灸的話四肢就纖細無力。(明上)而《千金方》中足三里穴,應該說灸到三百壯。心俞穴禁止灸。如果是中風了,那麼趕快灸到百壯。都根據疾病的輕重來運用。

不可泥一說。而又不知其有一說也。下經只云若是禁穴。明堂亦許灸一壯至三壯。恐未盡也。

千金云、凡宦遊吳蜀。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。勿令瘡暫差。則瘴癘溫瘧毒氣不能著人。故吳蜀多行灸法。有阿是之法。言人有病。即令捏其上。若里當其處。不問孔穴即得。便快成痛處。即云阿是。灸刺皆驗。故曰阿是穴。

白話文:

唐代醫書《千金要方》裏寫道:凡是長期遊歷在吳地、蜀地的人,體表上經常需要在三個地方施灸,並且不要讓灸瘡過快地癒合,這樣才能防止瘴癘、溫瘧(一種瘴癘性疫病和瘧疾的混合疾病)還有有毒的瘴氣侵襲人體,所以吳、蜀兩地的人們普遍流行灸法。其中有一種叫做「阿是穴」的灸法,指的是當人體患病時,醫生會用手捏病患的身體部位,如果捏到患處,即使這個部位與身體的穴位無關,也可以很快地產生疼痛感,因此而被稱為「阿是穴」。醫治時,多在這個部位用灸法或刺法,效果都很顯著,所以被稱為「阿是穴」。

3. 艾炷大小

千金云、黃帝曰、灸不三分。是謂徒冤。炷務大也。小弱乃小作之。(又云。小兒七日以上。周年以還。不過七壯。炷如雀糞。)明堂下經云、凡灸欲艾炷根下廣三分。若不三分。即火氣不能遠達。病未能愈。則是艾炷欲其大。惟頭與四肢欲小爾。至明堂上經乃云、艾炷依小竹箸頭作。

白話文:

《千金方》記載:黃帝說,灸治的艾炷不能小於三分,否則就是白費力氣。艾炷要大一些,小弱的艾炷只能用於小兒。

《明堂下經》記載:凡是灸治,灸火的艾炷根部直徑都要有三分以上。如果少於三分,那麼火的力量就不能遠遠地傳播,疾病就不能得到治癒。因此艾炷應該大一些。只有頭和四肢的的艾炷可以小一些。

《明堂上經》記載:艾炷的大小應該依照小竹箸的頭製作。

其病脈粗細狀如細線。但令當脈灸之。雀糞大炷。亦能愈疾。又有一途。如腹內疝瘕痃癖塊伏梁氣等。惟須大艾炷。故小品曰、腹背爛燒。四肢則但去風邪而已。如巨闕鳩尾、雖是胸腹穴。灸之不過四七炷。只依竹箸頭大。但令正當脈灸之。艾炷若大。復灸多。其人永無心力。

白話文:

這種疾病的脈搏細而弱,狀如細線。只要在當脈上灸之,雀糞大小的灸炷,也能治好疾病。還有一種方法,像腹內疝氣、瘕癖、塊積、伏梁氣等。惟須用大艾炷。所以《小品》說,腹背爛燒,四肢則只要祛除風寒之邪即可。如巨闕、鳩尾,雖然是胸腹的穴位,灸之不過四七炷,只要依竹箸頭大小,只要正當脈灸之。艾炷太大,又灸得太多,那個人就永遠不會有心力了。

如頭上灸多。令人失精神。臂腳灸多。令人血脈枯渴。四肢細而無力。既失精神。又加於細。即令人短壽。(見承漿穴。)此論甚當。故備著之。

白話文:

如果頭部經常灸,會使人失去精神。如果四肢經常灸,會使人的血脈枯竭,四肢纖細無力。在失去精神後,又加上四肢細弱,就會使人短命。(見承漿穴。)這個理論非常正確,因此特地記載下來。

4. 點艾火

下經云、古來灸病。忌松柏枳橘榆棗桑竹八木。切宜避之。有火珠曜日。以艾承之得火。次有火鏡耀日。亦以艾引得火。此火皆良。諸蕃部落用鑌鐵擊䃈石得火出。以艾引之。凡人卒難備。即不如無木火。清麻油點燈。燈上燒艾莖點灸是也。兼滋潤灸瘡。至愈不疼痛。用蠟燭更佳。

白話文:

下經中說,古時候灸病,忌諱用松、柏、枳、橘、榆、棗、桑、竹這八種木頭。一定要避開它。有火珠曜日,用艾草承接它就能得到火。接著有火鏡耀日,也用艾草引得火。這些火都很不錯。各種蕃部落用鋼鐵敲擊燧石得到火花,用艾草引燃它。凡是人,突然之間很難具備齊全(上述材料),那就沒有木火好。清澈的麻油點燈,燈上燒艾草的莖部點灸,這就是灸法。兼用滋潤的方式治療灸瘡,直到痊癒都不會疼痛。用蠟燭更好。

良方云、凡取火者。宜敲石取火。(今舟行人以鐵鈍刀擊石穴。以紙灰為火丸。在下承之。亦得火。)或水精鏡於日得太陽火為妙。天陰則以槐木取火。

白話文:

良方說:凡是取火的人,應該敲打石頭取火。(現在,船上的人和行人都用鐵鈍刀擊打石穴,用紙灰做成火丸,放在下面承受,也可以取火。)或者,把水晶鏡對著太陽,得到太陽火是最妙的。天氣陰天的時候,就用槐木取火。

5. 治灸瘡

下經云、凡著艾得瘡發。所患即瘥。不得瘡發。其疾不愈。甲乙經云、灸瘡不發者。用故履底灸令熱。熨之。三日即發。今用赤皮蔥三五莖去青。於煻火中煨熟。拍破。熱熨瘡十餘遍。其瘡三日自發。予見人灸不發者。頻用生麻油漬之而發。亦有用皂角煎湯。候冷、頻點之而發。

白話文:

《下經》說,凡是用艾灸後,能使瘡口化膿,疾病就會痊癒。如果瘡口沒有化膿,疾病就不會痊癒。《甲乙經》說,灸瘡後沒有化膿的,可以用舊鞋底灸熱,熨在瘡口上,三天後就會化膿。現在用三五根赤皮蔥,去掉蔥青,在火中煨熟,拍碎,趁熱熨在瘡口上十幾遍,瘡口三天後就會化膿。我曾見過有人灸瘡後沒有化膿的,常用生麻油浸泡瘡口,瘡口就會化膿。也有人用皁角煎成湯汁,等湯汁冷卻後,經常點在瘡口上,瘡口也會化膿。

亦有恐氣血衰不發。於灸前後煎四物湯服。以此湯滋養氣血故也。蓋不可一概論也。予嘗灸三里各七壯。數日過不發。再各灸兩壯。右足發。左足不發。更灸左足一壯。遂發兩月。亦在人以知取之。若任其自然。則終不發矣。此人事所以當盡也。

白話文:

也擔心氣血衰弱生不出來。所以灸前後都要煎四物湯喝。這樣做是為了滋養氣血。所以不能一概而論。我曾經灸三里穴各七次。幾天後沒有起泡。再灸兩次。右邊開始起泡。左邊沒有起泡。再灸左邊一次。治療了兩個月。這也在於醫生能夠掌握療法的運用。如果聽之任之,那麼就永遠不會起泡。這是醫生應做到的事情。

凡著灸住火。便用赤皮蔥薄荷煎湯。溫洗瘡周迴約一二尺。令驅逐風氣於瘡口出。兼令經脈往來不滯。自然瘡壞疾愈。(今人亦有恐水殺人。不用湯淋。)若灸瘡退火痂後。用東南桃枝青嫩柳皮煎湯溫洗。能護瘡中諸風。若瘡內黑爛。加胡荽煎。若瘡疼不可忍。多時不較。加黃連煎神效。

白話文:

凡是正在進行疤痕灸療法的患處,便用赤皮蔥、薄荷煎煮的藥湯。用溫熱的藥湯清洗患處周圍約一至二尺,可驅逐風氣從瘡口排出。兼使經脈運行順暢,自然瘡傷能夠快速痊癒。(如今有些人擔心水會使毒素擴散,因此不使用湯水清洗。)若燙瘡退火後,用東南地區的桃枝、青嫩柳樹皮煎煮的藥湯溫熱清洗。能夠保護患處不受風氣侵襲。若患處內部有黑色腐爛現象,加入胡荽葉煎煮。若患處疼痛難忍,長久不癒合,加入黃連煎煮可有顯著療效。

凡貼灸瘡。春用柳絮。夏用竹膜。秋用新棉。冬用兔腹上白細毛。貓兒腹毛更佳。今人多以膏藥貼之。日三兩易。全不疼。但以膏藥貼。則易干爾。若要膿出多而疾除。不貼膏藥尤佳。

白話文:

所有敷貼艾灸瘡口的方法。春天的時候用柳絮。夏天用竹膜。秋天的時候用新的棉花。冬天用兔子的腹部上那些白色的細毛。貓的腹部上那些毛更好。現在的人大多用膏藥貼敷。每天換貼兩三次。完全不疼。但用膏藥貼敷,就容易乾了。如果想讓膿汁流出多一些,毛病快一點痊癒,就不要貼膏藥更好。

6. 忌食物

既灸。忌豬魚熱面生酒動風冷物。雞肉最毒。而房勞尤當忌也。

下經云、灸時不得傷飽大飢飲酒。食生硬物。兼忌思慮憂愁恚怒呼罵呼嗟嘆息等。(今下里人灸後。亦忌飲水。將水濯手足。)

白話文:

《下經》中說,在灸療的時候,不能在饑飽、大吃大喝、飲酒的情況下進行。還不能吃生硬的東西,同時要避免思考、憂愁、生氣、辱罵、嘆息等情緒。(現在一般人灸療後,也忌諱喝水,用冷水洗洗手洗腳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