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針灸資生經》~ 針灸資生經第一 (12)

回本書目錄

針灸資生經第一 (12)

1. 背俞第三行左右二十八穴

意舍二穴。在十一椎下兩旁各三寸陷中。正坐取之。針五分。灸五十壯至百壯。明云:五十壯至一百二十壯。甲乙云:三壯。針五分。下云:灸七壯。素注:二壯。

胃倉二穴。在十二椎下兩旁各三寸。針五分。灸五十壯。明云:五十壯。甲乙云:三壯。

肓門二穴。在十三椎下兩旁各三寸叉肋間。其(明堂作異。)經云:與鳩尾相直。灸三十壯。針五分。

志室二穴。在十四椎下兩旁各三寸陷中。正坐取之。針五分。灸三壯。明下云:兩旁各三寸半,灸七壯。

明堂上經作兩旁各三寸,與《銅人經》同;而下經乃作三寸半。必是分外半字也。

胞肓二穴。在十九椎下兩旁各三寸陷中。伏而取之。灸五七壯。針五分。明云:灸五七壯,至五十壯。甲乙云:三壯。下云:五壯。

秩邊二穴。在二十椎下兩旁各三寸陷中。伏而取之。灸三壯。針五分。忌同。明云:在二十椎下兩旁各三寸,灸三壯,針三分。

《素問氣府論》注曰:秩邊在二十一椎下兩旁,上直胞肓。與《銅人經》、《明堂經》二十椎下不同。未知其孰是,姑兩存之。

以上二十八穴。當準《千金方》除脊各三寸取穴。

白話文:

背俞第三行左右二十八穴說明:

意舍穴:位於第十一椎骨下方兩側各三寸的凹陷處。患者正坐取穴,針刺五分,灸五十到一百壯(不同文獻記載灸法壯數略有差異,有的說五十到一百二十壯,有的說三壯)。

胃倉穴:位於第十二椎骨下方兩側各三寸處,針刺五分,灸五十壯(不同文獻記載灸法壯數略有差異,有的說三壯)。

肓門穴:位於第十三椎骨下方兩側各三寸,靠近肋骨之間。與鳩尾穴垂直相對。灸三十壯,針刺五分。

志室穴:位於第十四椎骨下方兩側各三寸的凹陷處。患者正坐取穴,針刺五分,灸三壯(不同文獻記載灸法壯數及穴位位置略有差異,有的說兩側各三寸半,灸七壯)。

(不同文獻對穴位位置記載略有出入,有些記載為兩側各三寸,有些為三寸半,可能是文字記載上的差異。)

胞肓穴:位於第十九椎骨下方兩側各三寸的凹陷處。患者俯臥取穴,灸五到七壯(不同文獻記載灸法壯數略有差異,有的說五到五十壯,有的說三壯,有的說五壯)。針刺五分。

秩邊穴:位於第二十椎骨下方兩側各三寸的凹陷處。患者俯臥取穴,灸三壯,針刺五分(不同文獻記載灸法壯數及穴位位置略有差異,有的說針刺三分)。需注意避免同時針刺兩個穴位。不同文獻對穴位位置記載也有出入,有的說在第二十一椎骨下方。

(《素問》中對秩邊穴位置的記載與其他文獻有所不同,故此處保留兩種說法。)

以上二十八個穴位,應參考《千金方》中,以脊椎為基準,向兩側各取三寸的取穴方法。

2. 側頸項部左右十八穴

天容二穴,在耳下曲頰後,灸三壯。

天牖二穴,在頸筋缺盆上,天容後,天柱前,完骨下,髮際上。(明云:髮際上一寸陷中。)針一寸,留七呼,不宜補,亦不宜灸;若灸,面腫眼合,先取譩嘻,後針天牖、風池即瘥;若不先針譩嘻,即難療。(明云:針五分,得氣即瀉,瀉盡,更留三呼,瀉三吸,不宜補,亦不宜灸。)下云:灸三壯,素注同。

銅人、明堂上經皆云不宜灸,下經素問注乃云:灸三壯。恐凡禁穴許灸一壯至三壯也。

天窗二穴,一名窗籠,在頸大筋前,曲頰下俠突後、動脈應手陷中,灸三壯,針三分。

天鼎二穴,在頸缺盆直扶突後一寸,灸三壯,針三分,忌同。(明下云:天頂在項缺盆直扶突氣舍後一寸陷中,灸七壯。)素氣府注云:天鼎在頸缺盆上直扶突氣舍後同身寸之半。按甲乙經作寸半。

扶突二穴,一名水穴,在人迎後寸半,灸三壯,針三分。素注:在頸當曲頰下一寸人迎後,仰而取之。

缺盆二穴,一名天蓋,在肩下橫骨陷中,灸三壯,針三分。(素云:二分。)不宜刺太深,使人逆息也。(明云:肩上橫骨陷中,素同。)一名天蓋,肩上是穴。

銅人云:在肩下橫骨陷中。明堂乃云:在肩上橫骨陷中。又云:肩上是穴。恐銅人誤下字也。

人迎二穴,一名五會,在頸大脈動脈應手俠結喉旁,仰而取之,以候五臟氣,足陽明脈氣所發。禁灸,灸之不幸傷人。針四分。

水突二穴,一名水門,在頸大筋前,直人迎下氣舍上,針三分,灸三壯。

氣舍二穴,在頸直人迎俠天突陷中,針三分,灸三壯。

白話文:

[側頸項部左右十八穴]

天容穴有兩個,位於耳朵下方,頰部彎曲處的後方,適合用艾灸治療三次。

天牖穴也有兩個,位於頸部肌肉與缺盆(頸部凹陷)上方,天容穴後方,天柱穴前方,完骨穴下方,頭髮邊緣上方。針灸深度為一寸,停留時間為七次呼吸。不適合補法,也不宜艾灸,如果艾灸可能會導致面部腫脹和眼睛閉合。先刺激譩譆穴,再針灸天牖穴和風池穴可以治療,如果不先針灸譩譆穴,可能較難治療。明雲指出,針灸深度為五分,一旦感到氣感就開始排氣,排氣完畢後再停留三次呼吸,然後排三次氣。不適合補法,也不宜艾灸。然而,下方又提到可以艾灸三次。素問注與此說法相同。

天窗穴有兩個,又名窗籠穴,位於頸部大肌肉前,頰部彎曲下方,靠近突起物後方的動脈上,適合用艾灸治療三次,針灸深度為三分。

天鼎穴也有兩個,位於頸部缺盆直線上,扶突穴後方一寸處,適合用艾灸治療三次,針灸深度為三分。

扶突穴有兩個,又名水穴,位於人迎穴後方一寸半處,適合用艾灸治療三次,針灸深度為三分。

缺盆穴有兩個,又名天蓋穴,位於肩膀下方,橫骨陷中的位置,適合用艾灸治療三次,針灸深度為三分。不應針灸過深,以免影響呼吸。明雲指出,位於肩膀上方,橫骨陷中的位置,又名天蓋穴,就在肩膀上。

人迎穴有兩個,又名五會穴,位於頸部大脈搏動處,位於頸部兩側,仰頭可找到,用來檢測五臟的氣。這是足陽明脈的發源地。

禁灸,艾灸可能不幸傷害到人,針灸深度為四分。

水突穴有兩個,又名水門穴,位於頸部大肌肉前,直對人迎穴下方,氣舍穴上方,針灸深度為三分,適合用艾灸治療三次。

氣舍穴有兩個,位於頸部,直對人迎穴,緊鄰天突穴陷中,針灸深度為三分,適合用艾灸治療三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