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針灸資生經》~ 針灸資生經第七 (8)
針灸資生經第七 (8)
1. 發背
(癰疽,瘍瘻,余見痔漏)
頻刺風門。泄諸陽熱氣。背永不發癰疽。(銅)灸發背法。或不見瘡頭。以濕紙敷。先乾者是。以大蒜去皮生切錢子。先安一蒜錢在上。次艾灸三壯。換蒜復三灸。如此易無數。痛灸至不痛。不痛灸至痛。方住。若第一日急灸減九分。二日灸減八分。至第七日尚可。自此以往。
灸已後時。灸訖、以石上生者龍鱗薜荔洗研取汁湯溫呷。即瀉出惡物去根。凡疔瘡頭瘡魚臍等瘡。一切無名者悉治。(集效)凡發腫至堅有根者,名曰石癰。治法當上灸之百壯。石子當碎出。如不出。益壯乃佳。(千)論曰:凡發背皆因服五石寒食更生散所致。亦有單服鍾乳而發者。
又有生平不服而自發背者。其候率多於背兩胛間起。初如粟米大。或痛或癢。仍作赤色。人皆初不以為事。日漸長大。不過十日。遂至於死。臨困之時。以闊三寸高一寸瘡有數十孔。以手按之。諸孔中皆膿出。尋時失音。所以養生者,小覺背上癢痛有異。即火急取淨土水和為泥。
捻作餅子。厚二分、闊一寸半。以粗艾大作炷灸泥上。帖著瘡上灸之。一炷一易餅子。若粟米大時。可灸七餅子即瘥。如榆莢大。灸七七餅炷即瘥。如錢大、可日夜灸。不限炷數。仍服五香連翹湯、及鐵漿諸藥攻之。乃愈。凡腫起背胛中。頭白如黍粟。四邊相連腫赤黑。令人悶亂。
即名發背。禁房室酒肉蒜面。若不灸治。即入內殺人。若灸當瘡上七八百壯。有人不識。多作雜腫治者。皆死。
郭戶為予言。鄉里有善治發背癰疽者。皆於瘡上灸之。多至三二百壯。無有不愈。但艾炷小作之。炷小則人不畏灸。灸多則作效矣。蓋得此法也。然亦不必泥此。近有一醫以治外科得名。有人發背瘡大如碗。有數孔。醫亦無藥可治。只以艾遍敷在瘡上。灸之久而方疼。則以瘡上皆死肉。故初不覺疼也。旋以藥調治之愈。蓋出於意表也。
王蘧疽發於背。張生以艾火加瘡上。自旦及暮。凡一百五十壯。知痛乃已。明日鑷去黑痂。膿血盡潰。膚理皆紅。亦不復痛。始別以藥附之。日一易焉。易時旋剪去黑爛惡肉。月許瘡乃平。是歲秋夏間。京師士大夫病疽者七人。余獨生。此雖司命事。然固有料理。不知其方。
遂至不幸者。(見王蘧發背方序。)陽輔、治腋腫疽馬刀。(見腰腳痛。)犢鼻、治膝臏癰腫。(見膝痛。)竅陰、主營(明作骨。)疽發厲。項痛引頭(明同。)目痛。(銅云。治癰疽頭痛心煩。)凡疽卒著五指。筋急不得屈伸者。灸踝骨中央數十壯。或至百壯。附骨疽。
灸間使後一寸。隨年壯。立瘥。天突、療肺癰。唾膿血。氣壅不通。(明)膻中、療肺癰。咳嗽上氣。唾膿。不下食。胸中氣滿如塞。小海、治瘍腫振寒。太衝、臨泣、(見腋腫。)治馬刀瘍瘻。單方歌云、惡患是石癰。不針可藥取。當上灸百壯。石子出如雨。
白話文:
標題: [背部發炎]
內容: (對於瘍疽、瘍瘻的治療,其他見痔漏部分)
頻繁地刺激風門穴,可以排除身體的陽熱氣,預防背部再次發生瘍疽。有種治療背部發炎的方法,如果看不見傷口,可以使用濕紙覆蓋,先乾的地方就是傷口位置。取去皮的大蒜,切成錢幣大小,先將一片大蒜放在傷口上,然後再艾灸三次,換掉大蒜後再灸三次,這樣反覆進行,直到感覺到痛就停止灸療,若感覺不到痛就繼續灸到痛感出現。灸療的第一天要急灸,逐日減少灸療時間,直至第七天。從此以後,灸療完畢後,用石上生的龍鱗薜荔搗汁,溫熱飲用,可以排出體內的壞物質。對於疔瘡、頭瘡、魚臍等各種未命名的瘡,都能有效治療。
對於硬塊且有根的腫脹,稱為石癰,治療方法是在上面灸一百次,石子就會碎裂出來,如果沒有出來,再多灸幾次會更好。
理論上說,所有背部的發炎,都是因為服用五石寒食更生散所導致,也有單純服用鍾乳石而引起發炎的。還有平時未服用這些藥物卻自行出現背部發炎的。通常都在背後的肩胛之間開始,起初像粟米一樣小,可能疼痛也可能癢,而且呈紅色。大多數人都不會在意,但病情會逐漸加重,不用十天,患者就會死亡。在臨終前,傷口會擴大到三寸寬一寸高,有數十個孔,用手按壓,每個孔都會流出膿液,很快患者就會失去聲音。
對於養生保健的人來說,一旦發現背部有異常的癢痛感,應立即取淨土和水混合成泥,捏成厚約0.6公分、寬約1.5公分的圓餅,用粗艾做成大炷灸在泥上,貼在傷口上進行灸療。每灸一次就換一個餅子,如果傷口像粟米大小,灸七次就會好;如果傷口像榆莢大小,灸四十九次就會好;如果傷口像錢幣大小,可以日夜不停地灸,不限灸療次數,同時服用五香連翹湯和其他藥物進行治療,才能痊癒。
腫脹在背後的肩胛之間,頭部呈白色像黍粟,四週連接腫脹且紅黑,會讓人感到混亂,這就是背部發炎。需要禁止房事、酒精、肉類、大蒜和麵食。如果不進行灸療,就會深入體內致死。如果灸療,要在傷口上灸七八百次。有人不認識這種病,把它當作普通的腫瘤來治療,結果都死了。
郭戶告訴我,鄉村裡有擅長治療背部發炎和瘍疽的人,他們都在傷口上灸療,最多達到三百次,從未失敗過。但他們使用的艾炷很小,小的艾炷讓人不會害怕灸療,灸療次數越多,效果越好。有醫生治療一個背部瘡口像碗一樣大的病人,有數十個孔,醫生沒有藥可以治療,只是把艾鋪在瘡上,長時間灸療,直到感覺到疼痛,因為瘡上的肉已經死掉,所以最初感覺不到疼痛。然後醫生用藥調理,病人最終康復了。
王蘧的背部發炎,張生在傷口上用艾火灸療,從早上到晚上,共一百五十次,直到感覺到疼痛才停止。第二天用鑷子去掉黑色的結痂,膿血全部流出,皮膚呈現紅色,也不再感到疼痛。然後開始用藥膏治療,每天換一次藥,每次換藥時剪掉黑色的腐肉,大約一個月後,傷口就平復了。那年秋天和夏天,京城的士大夫中有七人患了癰疽,只有我活了下來,雖然這是命中註定的事情,但也需要妥善處理,不知道治療方法,結果就不幸了。
陽輔能治療腋下的腫脹和馬刀瘍。犢鼻能治療膝蓋的腫脹。竅陰主要治療骨疽和厲病,以及頸部疼痛牽扯到頭部和眼睛的疼痛。對於突然出現在手指上的瘍,肌肉緊張無法彎曲,可以在踝骨中央灸療數十次,或者達到一百次,以治療附骨瘍。
灸療間使後一寸,根據年齡灸療次數,可以立即痊癒。天突能治療肺癰,咳嗽、吐膿血和呼吸困難。膻中能治療肺癰,咳嗽、上氣、吐膿和食不下咽,胸中氣滿如塞。小海能治療瘍腫、寒戰。太衝和臨泣能治療馬刀瘍和瘍瘻。
單方歌雲:惡性病是石癰,不針刺可以用藥取,當在上面灸一百次,石子就像下雨一樣掉出來。
我曾經為劉和叔寫了一篇關於灸療瘍疽的文章,必須用劇烈的藥物從內部攻伐病根,再用火艾灸療外部,宣洩毒素,治療方法就到這裡了。瘍疽剛開始時,用艾灸和服用大黃等藥物,都能痊癒。(大黃的服用量要根據人的虛實狀況調整)。王子高患有背部瘍疽,京城的醫生認為無法治療,後來得到一位徐州人的指導,用棗子大小的艾炷灸療近千次,魯直多次患有背部瘡口,也是用艾灸療法治癒的。灸療是治療的第一選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