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針灸資生經》~ 針灸資生經第六 (11)
針灸資生經第六 (11)
1. 鼻塞不利(不聞香臭)
曲差、上星、迎香、素髎、水溝、齦交、通天、禾髎、風府、主鼻塞。喘息不利。鼻喎僻多涕。鼽衄有瘡。承靈等、主鼻窒。喘息不通。(見鼻衄。)厲兌、京骨、前谷、主鼻不利涕黃。齦交、主瘜肉不利。(見瘜肉。)天柱、主不知香臭。中管、主鼻間焦臭。眉沖、療頭痛鼻塞。
(明)玉枕、(見目痛)百會、(見風癇。)明堂、(見鼻涕)當陽、臨泣、(見風眩。)療鼻塞。迎香、療鼻息不聞香臭。風府、療鼻不得息。天牖、療鼻塞不聞香臭。(下)至陰、(見頭重。)治鼻塞。上星、(明下同。)百會、囟會、(明同。)承光、治鼻塞不聞香臭。
若是鼻塞。灸囟會。日七壯。至四日漸退。五日頓愈。(銅)臨泣、(見風眩明同。)通天、治鼻塞悶。步郎、治鼻塞不通。(明同。)臨泣、治目眩鼻塞。前谷、齦交、治鼻塞不利。承靈、治鼽衄息不利。素髎、治鼻塞瘜肉不消。多涕生瘡。
按銅人云、素髎穴諸方闕治療法。千金治鼻塞瘜肉不消。多涕生瘡。而今之千金只云、主鼻喎僻多涕。鼽衄有瘡。又云、主鼻窒喘息不利。與此文稍異。豈古今本不同耶。
厲兌、治惡風鼻不利。水溝等、主不知香臭。(千見鼻涕。)
白話文:
[鼻塞不通(無法辨別香臭)]
病症相關穴位:曲差、上星、迎香、素髎、水溝、齦交、通天、禾髎、風府,這些穴位可用於治療鼻塞。喘息困難,鼻形歪斜、分泌物過多,鼻出血或鼻腔內有傷口,以及鼻子阻塞等症狀。承靈穴則可用於治療鼻子阻塞及呼吸不順。(詳見鼻出血篇)
厲兌、京骨、前谷穴位可治療鼻塞、鼻涕呈黃色。齦交穴可用於治療鼻息肉引發的鼻塞。(詳見鼻息肉篇)天柱穴可用於治療無法辨別香臭。中管穴則能治療鼻間有燒焦或臭味。眉沖穴可用於治療頭痛和鼻塞。
(明)玉枕、百會、明堂、當陽、臨泣穴位能治療鼻塞。(其中玉枕穴見目痛篇、百會穴見風癇篇、明堂穴見鼻涕篇、當陽穴、臨泣穴見風眩篇)迎香穴能治療鼻塞導致無法嗅聞香臭。風府穴能治療鼻塞無法正常呼吸。天牖穴能治療鼻塞導致無法嗅聞香臭。(下)至陰穴能治療鼻塞。(詳見頭重篇)上星、百會、囟會、承光穴位均能治療鼻塞導致無法嗅聞香臭。
若出現鼻塞,可以灸治囟會穴,每日七次,到第四天症狀會逐漸減輕,第五天即可痊癒。(銅人針灸圖經)臨泣、通天穴位能治療鼻塞不適。步郎穴能治療鼻塞不通。(明同)臨泣穴能治療眼睛眩暈和鼻塞。前谷、齦交穴能治療鼻塞不暢。承靈穴能治療鼻出血和呼吸不順。素髎穴能治療鼻塞、鼻息肉無法消散,鼻涕過多,鼻腔內有傷口。
根據《銅人針灸圖經》記載,素髎穴在各個方書中缺乏具體治療方法。《千金要方》用於治療鼻塞、鼻息肉無法消散,鼻涕過多,鼻腔內有傷口。但現在的《千金要方》只提到主治鼻形歪斜、分泌物過多,鼻出血或鼻腔內有傷口,以及鼻子阻塞和呼吸不順。文中描述略有差異,難道是古今版本不同嗎?
厲兌穴能治療怕風和鼻塞。水溝等穴位則可用於治療無法辨別香臭。(《千金要方》詳見鼻涕篇)
2. 鼻有瘜肉(生瘡)
齦交、主鼻中瘜肉不利。鼻頭額頞中痛。鼻中有蝕瘡。(千)曲差等、主鼽衄有瘡。(見鼻塞。)腦空、主癘鼻。(見鼻痛。)鼻中瘜肉。灸上星二百壯。又灸俠上星兩傍。相去三寸。各百壯。迎香、治鼻有瘜肉。不聞香臭。衄血。(銅)齦交、治鼻中瘜肉。蝕瘡。素髎、治瘜肉不消。
多涕生瘡。禾髎、(見鼻涕。)療鼽衄有瘡。(明)巨髎、療鼻準上腫癰痛。(見口喎。單方歌云。狗頭灰方寸。丁香半錢匕。細研吹鼻中。瘜肉化為水。)
白話文:
[鼻有瘜肉(長瘡)]
內容如下:
齦交穴和主鼻穴主要用於治療鼻腔內的瘜肉或長瘡的問題,會造成鼻頭和額部疼痛,以及鼻腔內蝕瘡的情況。
千曲差穴等穴位可用於治療因鼻塞導致的流鼻血和鼻腔內長瘡。
腦空穴用於治療鼻病,如鼻痛和鼻瘻。
對於鼻腔內的瘜肉,可灸上星穴200次,再灸上星穴兩側相距三寸的地方,各灸100次。
迎香穴用於治療鼻腔內瘜肉,嗅覺失靈和鼻血。
齦交穴能治療鼻腔內的瘜肉和蝕瘡。
素髎穴用於治療瘜肉無法消退。
若有多量鼻涕且長瘡,禾髎穴是治療選擇。
巨髎穴則用於治療鼻子下方腫痛的膿瘍。
民間有一個治療鼻腔瘜肉的偏方:將狗頭骨灰和丁香混合,研磨細後吹入鼻中,據說瘜肉會溶解成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