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針灸資生經》~ 針灸資生經第六 (9)

回本書目錄

針灸資生經第六 (9)

1. 口緩

(欠伸,失欠)

地倉、大迎、主口緩不收。不能言。(千)合谷、水溝、主唇吻不收。(見口噤。)失欠頰車蹉。灸背第五椎。一日二七壯。滿三日未瘥。灸氣衝二百壯。胸前喉下申骨中是。亦名氣堂。又灸三陰交百壯。三報之。通理、主數欠頻伸。(見心痛。)下關、大迎、翳風、主口失欠。

下牙齒痛。內庭、主喜頻伸數欠。惡聞人音。(銅同。)漏谷、主強欠。(見腸鳴。)太淵、治數欠不得息。(見風痙。)經渠、治數欠。(見咳逆。)風池、治目淚出。欠氣多。脾俞、治黃疸喜欠。不嗜食。(千同。)衝陽、主傷寒病。振寒而欠。翳風、(見口喎下同。)通谷、治失欠。

(見口喎。)風府、主舌緩。(千見口啞。)啞門、治舌緩。(見口啞。)崑崙、主口閉。翳風、主不能言。(千並見瘛瘲。)小兒喜欠。(風癇。)上關。(見上關門。)

有婦人臟燥悲泣數欠。金匱有大棗湯。謾合服愈。(方見本事。)

白話文:

[口緩]

(打哈欠,打不出)

地倉、大迎這兩個穴位,主要負責口部肌肉鬆弛無法正常閉合,導致說話困難。

(千金要方) 合谷、水溝穴,主要負責脣部肌肉無法正常閉合。

(如口緊閉) 失欠時,可刺激頰車這個部位。在背部第五椎骨位置進行灸療,每日進行兩次,每次七壯,連續三天。若三天後病情沒有改善,可灸氣衝穴,位於胸口下方喉嚨處,又名氣堂,需進行二百壯灸療。此外,還可灸三陰交穴一百壯,連續三次。通理穴,主要負責頻繁打哈欠和伸懶腰。

(如心痛) 下關、大迎、翳風穴,主要負責口部打哈欠。

下牙齒疼痛時,內庭穴,主要負責頻繁打哈欠,對聲音敏感。

(銅人經同) 漏谷穴,主要負責強行打哈欠。

(如腸鳴) 太淵穴,主要負責打哈欠呼吸困難。

(如風痙) 經渠穴,主要負責打哈欠。

(如咳嗽) 風池穴,主要負責眼淚流多,打哈欠時氣息較重。

脾俞穴,主要負責黃疸,喜歡打哈欠,食慾不佳。

(千金要方同) 衝陽穴,主要負責傷寒病,寒戰且打哈欠。

翳風穴,(如口歪斜,下同) 通谷穴,主要負責打哈欠。

(如口歪斜) 風府穴,主要負責舌頭鬆弛。

(千金要方見口啞) 啞門穴,主要負責舌頭鬆弛。

(如口啞) 崑崙穴,主要負責口部閉合困難。

翳風穴,主要負責無法言語。

(千金要方並見瘛瘲) 小兒喜歡打哈欠。(風癇) 上關穴。(見上關門)

有婦人髒躁,悲傷哭泣,頻繁打哈欠。金匱中有大棗湯,混合服用可以治癒。(方劑見本事)

2. 齒齲

角孫,療齒牙不嚼物、齲痛腫。(明)耳門,療齒齲。三間、陽谷、衝陽、(見口喎)內庭、厲兌、四瀆、液門、陽谷、上關、(下同)治齒齲痛。(銅)少海,治齒齲痛;又治齒寒、腦風頭痛。合谷、偏歷、三陽絡、(明下云:療齒痛)耳門,治齒齲。三間、大迎、正營,治齒齲痛。

完骨,治齒齲。(見癲疾)兌端、目窗、正營、耳門,治唇吻強、上齒齲痛。(千)厲兌、三間、衝陽、偏歷、小海、合谷、內庭、復留,主齲齒。曲鬢,主齒齲。下關、大迎、翳風、完骨,主牙齒齲痛。

傳曰:「唇亡齒寒。」謂前齒非牙也。說文云:「齲,齒蠹也。」謂齒蠹而痛也。其不因齲蠹而痛者,蓋風寒入腦髓爾。素問謂:「大寒至骨髓,故頭痛齒亦痛。」當以此治之。

白話文:

[齒齲]

內容:用於治療牙齒無法咀嚼食物。針對齲齒引起的疼痛與腫脹。在明代,耳門穴被用來治療齲齒。三間穴、陽谷穴、衝陽穴(見口喎部分)。內庭穴、厲兌穴、四瀆穴、液門穴、陽谷穴、上關穴(下同),這些穴位都能治療齲齒所引發的疼痛。(銅人針灸圖經)少海穴,能治療齲齒疼痛,同時也能治療牙齒遇冷敏感及腦風頭痛。合谷穴、偏歷穴、三陽絡穴(明下有提及),能治療牙齒疼痛。耳門穴,用於治療齲齒。三間穴、大迎穴、正營穴,用於治療齲齒疼痛。

完骨穴,能治療齲齒。(見癲疾部分)兌端穴、目窗穴、正營穴、耳門穴,用於治療嘴脣和嘴巴周圍僵硬,以及上排齲齒疼痛。(千金方)厲兌穴、三間穴、衝陽穴、偏歷穴、小海穴、合谷穴、內庭穴、復留穴,主要用於治療齲齒。曲鬢穴,主要用於治療齲齒。下關穴、大迎穴、翳風穴、完骨穴,主要用於治療牙齒齲痛。

古語有雲:脣亡齒寒,指的是前排的牙齒並非磨牙。根據《說文解字》記載:齲,指的是牙齒受到蛀蝕,因此產生疼痛。如果牙齒疼痛不是因為齲齒蛀蝕,可能是風寒入侵腦髓所致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到,如果極度寒冷影響到骨髓,便會導致頭痛連帶牙齒也會疼痛,應對此進行相應治療。

3. 口舌乾苦(熱臭)

[膽俞、商陽、小腸俞,主口舌乾,食飲不下。勞宮、少澤、三間、太衝,主口熱、口乾、口爛。大溪、少澤,主咽乾、口熱、唾如膠。曲澤、章門,主口乾。少陰,主舌卷口乾。陽陵泉,主口苦、嗌中介介然。關衝(又見心煩)等,主舌卷口乾(見喉痹)。曲澤,治身熱煩渴口乾。

(銅)三間(見瘧)、肺俞(見勞瘵)、不容(見痃癖)、章門(見腸鳴)、商陽(見瘧)、竅陰(見喉痹)、兌端,治口乾。(銅)膽俞,治口苦舌乾(見腹脹)。明下云:口舌乾,食不下。復溜(見脊)、大鐘(見淋)、尺澤治舌乾(見喉痹)、下廉治唇乾涎出不覺(見飧泄)。

少衝(見傷寒)、大鐘(見淋),治口中熱。肝俞、曲澤(見唾血)、少澤,療口乾。(明)曲澤,療口乾(見傷寒)。勞宮,治大小人口中腥臭。胸脅支滿。(銅)千云:主老小口中腫腥臭。明下云:療小兒齦爛臭(見口疳)。少衝,治口熱咽酸(見傷寒)。]

白話文:

[口舌乾燥(有熱感且口氣重)]

對於口舌乾燥的問題,可以通過刺激膽俞穴、商陽穴、小腸俞穴來改善。這些穴位對因飲食困難或過度勞累導致的口腔乾燥特別有效。

當你感到口腔灼熱,甚至出現口腔潰爛時,可以嘗試按摩勞宮穴、少澤穴、三間穴、太衝穴。而大溪穴和少澤穴則對緩解咽喉乾燥、口腔熱感及口水稠厚有幫助。

曲澤穴和章門穴可緩解口乾。少陰穴則適用於舌頭蜷縮及口乾的情形。陽陵泉穴能改善口苦及咽喉異物感。關衝穴對舌頭蜷縮及口乾也有效果。

三間穴對治療瘧疾有幫助。肺俞穴可用於勞力過度的情況。不容穴適用於腸胃疾病。章門穴則用於腸鳴的治療。商陽穴同樣對瘧疾有療效。竅陰穴和兌端穴皆可治療口乾。

膽俞穴能改善口苦舌乾。明下提到,復溜穴和大鐘穴能處理口腔乾燥及飲食困難的問題。尺澤穴適用於舌乾的治療。下廉穴可緩解無意識的脣乾及流涎。少衝穴對傷寒有幫助。大鐘穴則適用於尿路感染的治療。

勞宮穴對大人和小孩的口氣問題,以及胸部脹滿感有療效。肝俞穴和曲澤穴對吐血有幫助。少澤穴能治療口乾。曲澤穴對口乾也有療效。少衝穴能處理口腔熱感及咽喉痠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