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原機啟微》~ 卷之上 (3)
卷之上 (3)
1. 血氣不分混而遂結之病
輕清圓健者為天,故首象天;重濁方厚者為地,故足象地;飄騰往來者為云,故氣象云;過流循環者為水,故血象水。天降地升,云勝水流,各宜其性。故萬物生而無窮,陽平陰秘,氣行血隨,各得其調。故百骸理而有餘。反此,則天地不降升,雲水不勝流,各不宜其性矣。
反此,則陰陽不平秘,氣血不行隨,各不得其調矣。故曰:人身者,小天地也。《難經》曰:血為榮,氣為衛,榮行脈中,衛行脈外。此血氣分而不混,行而不阻也明矣。故如雲騰水流之不相雜也。大抵血氣如此,不欲相混,混則為阻,阻則成結,結則無所去還,故隱起於皮膚之中,遂為疣病。然各隨經絡而見,疣病自上眼睫而起者,乃手少陰心脈、足厥陰肝脈,血氣混結而成也。
初起時,但如豆許。血氣衰者,遂止不復長,亦有久止而復長者。盛者則漸長,長而不已,如杯如盞,如碗如斗,皆自豆許致也。凡治在初,須擇人神不犯之日,大要令病者食飽不飢,先汲冷井水洗眼如冰,勿使氣血得行,然後以左手持銅箸,按眼睫上,右手翻眼皮令轉,轉則疣肉已突,換以左手大指按之,弗令得動移,復以右手持小眉刀尖,略破病處,更以兩手大指甲捻之令出,則所出者,如豆許小黃脂也。恐出而根不能斷,宜更以眉刀尖斷之。
以井水再洗,洗後則無恙。要在手疾為巧。事畢須投以防風散結湯,數服即愈。此病非手法則不能去。何則?為血氣初混時,藥自可及,病者則不知其為血氣混也。比結,則藥不能及矣,故必用手法去。去畢,必又以升發之藥散之,藥手皆至,庶幾了事。
白話文:
這段文字談的是關於「血氣不分混而遂結之病」,也就是疣病的一種描述與治療方式。
文中提到,人的身體就像一個小型的天地,血液像水一樣循環,氣則像雲一樣飄浮。當陰陽平衡,氣血順暢,身體就會健康。但若氣血混亂,就會產生阻塞,進而形成結節,最終成為疣病。
疣病通常沿著經絡出現,比如說從上眼瞼開始的疣病,可能是由手少陰心脈和足厥陰肝脈的血氣混亂結成的。
疣病一開始可能只像豆子那麼小,但隨著時間,可能會越長越大,甚至可以長到像杯子、碗或盆那樣大,都是從豆子大小開始的。
治療上,最好選擇在人神不犯的日子,讓病人吃飽避免飢餓,用冰冷的井水洗眼睛,防止血氣運行,再以特定的手法將疣肉去除,最後用藥物防止復發。若不用手術方法,單靠藥物是無法解決問題的,因為當血氣剛開始混亂的時候,藥物還能發揮作用,但一旦形成結節,藥物就無法達到效果了。
因此,在疣病的治療上,手術與藥物都非常重要,只有這樣才能徹底解決問題。
2. 熱積必潰之病
積者,重疊不解之貌。熱為陽,陽平為常,陽淫為邪,常邪則行,行則病易見,易見則易治。此則前篇淫熱之病也。深邪則不行,不行則伏,因伏而又伏,日漸月聚,勢不得不為積也。積已久,久積必潰,潰始病見,病見則難治。難治者,非不治也。為邪積久,比潰已深。何則?潰猶敗也。
知敗者,庶可以救。其病隱澀不自在,稍覺眊矂,視物微昏,內眥穴開竅如針目,按之則沁沁膿出。有兩目俱病者,有一目獨病者,目屬肝,內眥屬膀胱,此蓋一經積邪之所致也。故曰熱積必潰之病,又曰漏睛眼者是也。竹葉瀉經湯主之。大便不硬者,減大黃,為用蜜劑解毒丸主之。
不然,藥誤病久,終為枯害。
白話文:
這段文字談的是「熱積必潰」的疾病,所謂「積」,指的是病邪在體內重疊堆積、無法釋放的情況。熱性屬於陽性,正常情況下,陽氣平和是身體健康的狀態;但當陽氣過盛成為邪氣時,就會導致疾病。這種情況下,病徵會明顯呈現,相對容易治療。然而,如果邪氣深藏於體內,未能及時排出,就會潛伏在體內,日積月累,形成「積」的狀況。
當邪氣在體內積聚時間過長,最終必然導致「潰」,也就是病徵突然爆發。此時疾病雖然顯現,但由於長期積累,治療起來就會變得困難。並不是說這種情況不能治療,而是因為邪氣已經在體內積存太久,當病徵爆發時,病情往往已經很深。
潰就像是病態的爆發,知道爆發的原因,才能找到治療的方向。這類疾病的症狀通常隱晦不明,患者會感覺到眼睛有些模糊,視力微弱,眼睛內角部位的穴位開口像針孔一樣細小,按壓時會有膿液滲出。有的患者雙眼同時患病,有的只是一眼患病。因為眼睛與肝臟相連,而眼內角部位則與膀胱相關,所以這種情況可能是某一經絡邪氣積聚所導致的。因此,這種病被稱為「熱積必潰」的病,也可以稱為「漏睛眼」。治療上,主要使用竹葉瀉經湯,如果大便不乾硬,可減少大黃的用量,改用蜜劑解毒丸。
如果不進行適當的治療,誤診或延誤病情,最終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後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