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樓玉鑰續編》~ 統論脾胃皆交於口而脾為之主
統論脾胃皆交於口而脾為之主
1. 統論脾胃皆交於口而脾為之主
中央黃色,入通於脾,開竅於口,藏精於脾,足陽明胃之脈,俠口,下交承漿。(《素問》)俠口屬衝任二脈。(《靈樞》)口屬脾胃,大腸脈交口,然畢竟脾經為主。蓋五味入口,藏於胃脾,乃運化精液以營養五臟,五臟之氣,皆統於脾。五臟偏盛,皆驗於口。胃經氣血少,則兩吻多紋書。(《嵩崖》)
內因,味入於口,藏精脾胃,運化精液,以養五臟。若五味過偏,則五臟之氣亦偏,而諸病生焉。(《大全》)凡人晨起及食後不漱口,每多口齒腐臭,及生瘡菌等患。
外候,肝熱則口酸,心熱則口苦,脾熱則口甘,肺熱則口辛,腎熱則口咸,胃熱則口淡。(《正傳》)此臟氣偏勝為病也。亦有謀慮不決,肝移熱於膽而口苦者;有脾胃氣弱,木乘土位而口酸者;有膀胱移熱於小腸,膈腸不便,上為口糜而生瘡潰爛者。(《內經》)有熱積心胸之間,脾氣凝滯不能運化,濁氣熏蒸而口臭者,此臟氣移熱而為病也。(《匯補》)
論口瘡赤白之異及午前午後痛者微甚之分。口瘡雖由脾熱所使然,當分赤白二種。白者肺熱;赤者心熱;赤白相兼者,心肺俱熱,不獨脾家病也。(李惺庵)實熱者,色多赤;虛熱者色多白。午前痛甚者,實火也;午後痛甚者,虛火也。亦有陰虛火炎,發為口糜,滿咽如白飯者,未可概目為肺熱也。(岫云)
脈法,脈浮數為實火,浮大為虛火。(《匯補》)浮數有力按之不減為實,浮大而數按之弱澀為虛,須細辨之為要。
治法,五臟之氣皆統於脾,凡七情六慾,五味皆能致病,當因病而求之。(《繩墨》)若服涼劑不愈者,此中焦元氣不足,虛火炎上也,又宜溫補。(李惺庵)
用藥加減法,肺熱口辛,桔梗、山梔、炒芩、桑白皮、天冬、麥冬、沙參。膽熱口苦,柴胡、草龍膽、棗仁、茯神、生地、生甘草。心熱口苦,黃連、生地、麥冬、丹皮。肝熱口酸,逍遙散。脾虛木乘土位而口酸者,四君子加白芍、柴胡。脾熱口甘,白芍、天花粉、山梔、陳皮、蘭草。
胃熱口淡,青黛、石斛、石膏、竹葉。胃火口臭,竹葉石膏湯。口燥二冬、五味、白芍、生甘草、人參。腎熱口咸,六味加玄參、知母。口糜實熱加味逍遙。虛熱補中益氣。(《嵩崖》)
膀胱移熱,口爛溺澀,導赤散。中上虛寒胃陽浮上者,理中湯。下焦火炎者,八味丸。(《匯補》)
白話文:
標題翻譯:[總論脾胃都與口相關聯且脾爲主導]
內容翻譯:
黃色的中央區域,與脾臟相通,開口於口部,其精華儲存在脾臟中。足陽明胃經脈絡,環繞口部,向下交匯於承漿穴。口部屬於脾胃系統,大腸經脈在口部交叉,然而,最終還是脾經脈絡爲主導。因爲各種味道的食物進入口中後,主要被儲存和消化於胃和脾中,然後轉化成精華液體來滋養五臟,五臟的氣皆由脾統管。五臟的健康狀況,都可以通過觀察口部反映出來。如果胃經氣血不足,嘴角就會出現許多皺紋。
內因方面,食物的味道進入口中,其精華被脾胃吸收,轉化爲精華液來滋養五臟。如果五種味道的攝入過量,五臟的氣也會變得不平衡,各種疾病就會隨之而來。每天早上起牀或飯後如果不漱口,很容易口腔發臭,甚至滋生瘡菌等疾病。
從外部症狀來看,肝臟過熱會使口部發酸,心臟過熱會使口部發苦,脾臟過熱會使口部發甜,肺臟過熱會使口部發辣,腎臟過熱會使口部發鹹,胃臟過熱會使口部發淡。這都是臟器功能過度導致的病症。也有因決策猶豫,肝臟的熱氣轉移到膽囊,使口部發苦的情況;也有脾胃氣虛,木屬性的臟器對土屬性的脾胃造成壓力,使口部發酸的情況;也有膀胱的熱氣轉移到小腸,引起隔膜和腸道不適,向上引發口腔潰瘍和瘡爛的情況。
討論口瘡紅白的不同以及上午和下午疼痛程度的區別。口瘡雖由脾臟過熱引起,但應區分紅色和白色兩種。白色的是肺熱所致,紅色的是心熱所致,紅白相間則是心肺都過熱,不僅僅是脾臟的問題。
實熱的,顏色多爲紅色;虛熱的,顏色多爲白色。上午疼痛加劇是實火,下午疼痛加劇是虛火。也有陰虛火旺,引發口腔潰瘍,滿口像白飯一樣,不能一概而論爲肺熱。
脈象方面,脈浮數爲實火,脈浮大爲虛火。浮數有力,按壓不減是實火,浮大而數,按壓時弱澀是虛火,必須仔細辨別。
治療方法,五臟的氣都由脾統管,所有情緒和慾望,五味都能導致疾病,應當根據病情進行治療。如果服用涼性藥物沒有好轉,可能是中焦的元氣不足,虛火上炎,這時應溫補。
用藥加減法則,肺熱口辣,使用桔梗、山梔、炒芩、桑白皮、天冬、麥冬、沙參。膽熱口苦,使用柴胡、草龍膽、棗仁、茯神、生地、生甘草。心熱口苦,使用黃連、生地、麥冬、丹皮。肝熱口酸,使用逍遙散。脾虛木乘土位而口酸者,使用四君子加白芍、柴胡。脾熱口甜,使用白芍、天花粉、山梔、陳皮、蘭草。
胃熱口淡,使用青黛、石斛、石膏、竹葉。胃火口臭,使用竹葉石膏湯。口乾,使用二冬、五味、白芍、生甘草、人參。腎熱口鹹,使用六味加玄參、知母。口糜實熱,使用加味逍遙。虛熱,使用補中益氣。
膀胱移熱,口爛尿澀,使用導赤散。中上虛寒胃陽浮上者,使用理中湯。下焦火炎者,使用八味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