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樓玉鑰續編》~ 統論唇為脾胃肝之所主
統論唇為脾胃肝之所主
1. 統論唇為脾胃肝之所主
脾者,食廩之本,營之居也。其華在唇。(《素問》)上唇挾口,屬手陽明大腸。下唇挾口,屬足陽明胃。(《靈樞》)唇,肝脾胃三經所主驗,臟腑之寒熱最便,不可不知。肝脈、督脈、衝脈、任脈皆絡者也。(元珠)
內因,脾胃受邪,唇為之病。(《大全》)唇舌者,肌肉之本也。肌氣絕則脈不榮肌肉,故肌肉軟而舌萎,人中滿,唇反。唇反者肉先死也。脾病者唇黃,脾絕者,唇四面腫。(《靈樞》)
外候,唇之為病,風勝則動,寒勝則縮,燥勝則乾,熱勝則裂,氣鬱則生瘡,血少則無色,脾冷則紫,脾敗則黑,脾寒則青,脾虛則白,脾衰則黃,脾實則紅。(《繩墨》)心熱則上下唇皆赤。若上唇赤下唇白者,腎虛而心火不降也。(元珠)
肺主唇色白,白而澤者吉,白如枯骨者死。人唇白當補脾肺,若深紅色則當散肺家虛熱。(錢仲陽)
用藥加減法,脾燥唇乾,用生地、麥冬、山藥、歸芍、人參蜂蜜。脾熱唇裂,涼膈散。唇動消風散。唇青、唇縮或唇揭,理中湯。唇腫,薏苡仁湯。唇瘡既久,血虛火炎者,當滋補,勿任苦寒。(李惺庵)
白話文:
[總論脣部由脾胃和肝臟主管]
脾臟是食物儲存的根本,也是營養物質的居住地。它的健康狀況會反映在嘴脣上。根據《素問》,上脣夾著嘴巴的部分,屬於手陽明大腸的範疇;下脣夾嘴的部分,則屬於足陽明胃的範疇。嘴脣是由肝、脾、胃三條經絡共同管理,從嘴脣的狀況可以很直觀地看出臟腑的寒熱狀態,這是不能不知道的。肝脈、督脈、衝脈、任脈都與嘴脣有關聯。
由內因導致的疾病,如果脾胃受到邪氣侵擾,嘴脣就會出現問題。嘴脣和舌頭是肌肉的基礎,肌肉的氣息斷絕了,脈絡就不能滋養肌肉,所以肌肉會變得柔軟,舌頭萎縮,鼻子下方會有脹感,嘴脣也會翻轉。嘴脣翻轉,表示肉體開始衰亡。脾臟生病時,嘴脣會變黃;脾臟功能完全喪失時,嘴脣四周會腫脹。
外在表現上,嘴脣的病症,風邪過盛會使嘴脣顫動,寒邪過盛會使嘴脣收縮,燥邪過盛會使嘴脣乾燥,熱邪過盛會使嘴脣龜裂,氣鬱會使嘴脣長瘡,血少會使嘴脣無色,脾氣虛寒會使嘴脣發紫,脾臟衰敗會使嘴脣變黑,脾臟寒冷會使嘴脣發青,脾臟虛弱會使嘴脣變白,脾臟衰竭會使嘴脣變黃,脾臟實熱會使嘴脣變紅。心臟熱度高時,上下嘴脣都會變紅。如果上嘴脣紅,下嘴脣白,表示腎臟虛弱且心臟的熱度無法下降。
肺臟主控嘴脣的顏色,嘴脣白且有光澤是好的徵兆,但如果白得像枯骨一樣,就表示生命危急。當人的嘴脣變白時,應補充脾肺,如果嘴脣呈現深紅色,則應散去肺部的虛熱。
在藥物使用上,如果因為脾臟燥熱導致嘴脣乾燥,可用生地、麥門冬、山藥、當歸、白芍、人參和蜂蜜等藥材。如果因為脾臟熱度高導致嘴脣龜裂,可服用涼膈散。如果嘴脣顫動,可服用消風散。如果嘴脣發青、收縮或翻起,可服用理中湯。如果嘴脣腫脹,可服用薏苡仁湯。如果嘴脣長瘡且久治不愈,是因為血液不足且火氣旺盛,應滋補身體,不要只服用苦寒藥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