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樓玉鑰續編》~ 統理十二經脈皆上循咽喉
統理十二經脈皆上循咽喉
1. 統理十二經脈皆上循咽喉
咽主地氣,地氣通於嗌,足太陰脈布胃中,絡於嗌,故病則脘滿而嗌乾。邪客於足少陰之經,令人嗌痛,不可內食,無故善怒,氣上走賁。肝者,中之將也,取決於膽,咽為之使。一陰一陽,代絕,此陰氣至心,上下無常,出入不知,咽喉乾燥,病在脾土。手太陽之經循咽嗌。
手少陽之脈循頸,結缺盆,令咽腫。(《素問》)足太陰之正,上結於咽,足少陰所生病,口熱舌乾,咽腫上氣,嗌乾及痛。陰陽之脈上通於心,循咽出於口。足少陽之正,上挾咽,出頤頷。(《靈樞》)挾咽,屬手少陰心,足太陰脾經之會。(《準繩》)吸主天氣,天氣通於肺,謂之肺系。
頸側挾咽之動脈人迎人迎者,足陽明胃也陽明者,常動。(《素問》)手太陰之正,出缺盆循喉嚨,手少陰之正上走喉嚨出於面。手陽明之正,上循喉嚨出缺盈。(《靈樞》)喉嚨者脾胃之候也。(《千金》)喉嚨後屬厥陰心包經。人迎後屬手陽明大腸經。(《準繩》)十二經中,惟足太陽膀胱之脈上額,交巔,絡腦,下項循肩膊,挾脊,抵腰,結於缺盆,不循咽喉,然下項結缺盆,則亦不離咽喉左右矣。(岫云)咽喉者,水穀之道也。
喉嚨者,氣之所以上下者也。厭者,聲音之戶也。懸雍者,聲音之關也。(《內經》)咽與喉、會厭與舌,此四者同在一門,而其用各異,喉以納氣,故喉氣通於天,咽以納食,故嚥氣通於地,會厭管乎其上以司開闔。掩其厭則食下,不掩其喉必錯。以舌抵上顎,則會厭能閉其喉,四者交相為用,缺一則飲食廢而死矣。
(子和)咽在喉之前,所以咽物,喉在咽之後,所以候氣。謂咽在喉後者,楊上善之誤也。(《準繩》)
白話文:
咽喉部位主管著大地之氣,大地之氣與嗌相通,足太陰脾經脈分佈於胃部,並連接於嗌,因此當生病時,可能會感到脘部飽脹且嗌乾燥。如果邪氣侵入足少陰腎經,可能會導致嗌痛,無法進食,無緣無故易怒,氣上衝到胸部。肝臟是身體中的將領,其判斷力取決於膽,咽喉為肝臟的使者。當一陰一陽的平衡被打破,陰氣到達心臟,使得氣血運行失常,出入難以控制,咽喉變得乾燥,這表示脾土有病。手太陽小腸經循行經過咽喉。
手少陽三焦經沿頸部,結於缺盆部位,可引起咽喉腫脹。足太陰脾經的分支向上結於咽喉,足少陰腎經相關疾病可能導致口熱、舌乾、咽喉腫脹、上氣、嗌乾燥及疼痛。陰陽脈絡向上通向心臟,沿咽喉出於口。足少陽膽經的分支沿咽喉,出於頤頷。咽喉部位,屬於手少陰心經和足太陰脾經的交匯點。
吸氣主要與天空之氣相通,天空之氣通向肺部,稱為肺系。頸側靠近咽喉的動脈,人迎穴,屬於足陽明胃經,陽明經常活動。手太陰肺經的分支從缺盆部位出發,沿喉嚨而上。手少陰心經的分支向上沿喉嚨,出於面部。手陽明大腸經的分支沿喉嚨而上,出於缺盆。咽喉部位反映的是脾胃的狀況。
咽喉後方屬於厥陰心包經。人迎穴後方屬於手陽明大腸經。在十二經脈中,只有足太陽膀胱經脈向上到達額頭,交會於頭頂,絡腦,向下沿頸項,經過肩部,夾脊,到達腰部,結於缺盆,雖然不直接沿咽喉行走,但其下段結於缺盆,實際上也未遠離咽喉周圍。咽喉是食物和液體的通道。
咽喉是氣體上下流通的地方。厭是聲音的入口。懸雍是聲音的閘門。咽喉、喉、會厭、舌這四者在同一個區域,但各自功能不同,喉負責氣體的吸入,因此與天空相通;咽喉負責食物的吞嚥,因此與大地相通;會厭控制上方的開閉,蓋住會厭,食物才能順利下嚥,如果不蓋住喉部,食物就會錯位。用舌頭抵住上顎,會厭就能封閉喉部,這四者相互配合使用,缺少任何一個,飲食功能就會喪失,最終導致死亡。
咽喉位於喉前方,負責吞嚥物質,喉位於咽喉後方,負責氣體流通。說咽喉位於喉後方,這是楊上善的錯誤觀點。
希望這有助於理解原始文本的意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