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樓玉鑰續編》~ 宜用藥味列後 (2)
宜用藥味列後 (2)
1. 宜用藥味列後
一天門冬。甘、苦,而寒,肺腎之藥。清金降火,益水之源,故三才丹中用之。
一葳蕤(即玉竹)。甘平入脾,柔潤入腎,故能補中益氣,逐熱除蒸,治風淫濕毒,止頭痛、腰痛、目疼皆爛,大有殊功。
一丹皮。辛、苦,微涼,氣味輕,俱入足少陰及手厥陰。清肝腎之虛熱,但其微涼而辛,治白腐亦頗宜。
一火麻仁即(黃麻)。甘,平,性滑。潤心肺,滋五臟,利大腸風熱結燥。凡當潤下者,用此最妙。胡麻仁,如栗色,名鱉蝨。胡麻主治亦同。
一女貞子。苦涼而平,養陰氣,平陰火,清肝火,明目,療陰虛喉痛。於白腐亦宜。
一白芍。酸而微苦,性頗寒,氣薄於味,斂降多而升散少,為肺脾行經藥,入肝脾血分,瀉肝火,固腠理,退虛熱,消癰腫,斂瘡口。凡喉患開首緩用,恐其酸斂也。
一沙參。微甘,微苦,氣味俱輕。性微寒,補陰清肺,排膿消腫,除邪熱,涼肝,補五臟之陰。南沙參兼清散勿用。
一茯苓。甘、淡而平,補中開胃,利水化痰,淡滲上行,生津液,開腠理,滋水之源而下降。用人乳拌勻,蒸曬,炒過,更佳。
一叭噠杏仁。味,甘而美味厚於氣,無毒,入肺胃、大腸。寧嗽潤肺,亦潤腸化痰,解喉痹。
一黑豆(即馬料豆)。甘,寒,色黑,屬水,似腎。腎之谷也。補心腎,散熱祛風,解毒消腫。
一種野料豆。更佳。畏五參、龍膽、豬肉,得杏仁、牡蠣良。
一桑葉。甘、寒,手足陽明之藥。涼血清熱。經霜者,療嗽。若音啞勿用。
一當歸。甘、辛而溫,入心、肝、脾三經,血分之藥。凡喉患屬血虛者,佐白芍治之,效。但不大宜於白腐,因其辛溫而散也。
一百合。甘、淡,氣平,功緩。益氣潤肺,除嗽,解喉痹、乳癰,潤大小便。又一種味苦者,不宜用。
一山藥(原名薯蕷)。甘、平而淡,微澀。補脾肺,益腎澀精,養心神除煩熱,治諸虛百損,須選淮山藥之肥白者乃佳。其建山藥,味苦氣烈,不合於用,尤不宜於白腐。
一甘草。氣平味甘之品,合土之德,故獨入脾胃。稼穡作甘,土之正味,蓋土居中而能兼運乎五行,可升可降,可內可外,有和有緩,有生有克,有承有制,有補有瀉,善於解諸毒,祛熱邪,堅筋骨,建脾胃,長肌肉,隨氣藥入氣,隨血藥入血,無往而不可,故稱為國老。凡生用則涼,炙用則溫,尤能助熟地,療陰虛之危。
一金釵斛。甘、淡而力薄,性輕清和緩,有從容分解之妙。能養陰退火,除煩清肺,逐邪熱,平脾胃之火,去嘈雜善飢。
一沙苑蒺藜。甘,溫,入肝、腎二經。益精補腎,止腿痛遺泄。凡喉患後用佐調理甚良。
一黑芝麻(即巨勝子)。甘,平。補中益氣,養肺潤腸,逐風濕,填腦髓,久服延年,療白纏喉最妙。
白話文:
宜用藥味列後
天門冬:性寒,味甘苦,歸肺腎經。能清肺降火,滋陰益腎,故三才丹中使用。
玉竹:味甘性平,歸脾腎經,能滋陰潤燥,補益氣血,治療風濕熱毒,頭痛、腰痛、眼疾等症效佳。
丹皮:味辛苦微涼,輕微寒涼,歸肝腎經。能清肝腎虛熱,治療白腐亦有效。
火麻仁(黃麻):味甘性平,性滑利,能潤肺滋五臟,通利大腸風熱燥結。凡需潤下通便者,用此最為適宜。胡麻仁(鱉蝨)功效相同。
女貞子:味苦性平微寒,能滋陰降火,清肝明目,治療陰虛喉痛,也適用於白腐。
白芍:味酸微苦,性寒,斂陰收斂作用強於升散作用,歸肝脾經,能瀉肝火,收斂止汗,退虛熱,消腫斂瘡。喉嚨疾病初期使用需謹慎,因其有收斂作用。
沙參:味甘微苦,性微寒,輕微寒涼,能滋陰清肺,排膿消腫,清熱解毒,滋養五臟陰液。南沙參清熱解毒作用較強,不宜使用。
茯苓:味甘淡性平,能健脾開胃,利水滲濕,生津液,利大小便,滋養腎陰。用人乳拌勻蒸曬或炒制效果更佳。
叭噠杏仁:味甘,無毒,歸肺胃大腸經,能止咳潤肺,潤腸化痰,治療喉痹。
黑豆(馬料豆):味甘性寒,色黑入腎經,能補益心腎,清熱解毒,祛風消腫。
野料豆:效果更好,忌與五參、龍膽、豬肉同用,與杏仁、牡蠣相配效果佳。
桑葉:味甘性寒,歸肺經,能涼血清熱,經霜的桑葉能治咳嗽,聲啞者禁用。
當歸:味甘辛性溫,歸心肝脾經,活血補血。喉嚨疾病屬血虛者,可與白芍同用,效果顯著。但不太適合用於白腐,因其性溫而有散的作用。
百合:味甘淡性平,功效緩和,能益氣潤肺,止咳化痰,治療喉痹、乳癰,潤腸通便。味苦的百合不宜使用。
山藥(薯蕷):味甘平淡微澀,能補脾肺,益腎固精,養心安神,除煩熱,治療各種虛損。需選擇淮山藥中肥白者使用,建山藥味苦氣烈,不宜使用,尤其不適合用於白腐。
甘草:味甘性平,歸脾胃經,具有調和諸藥,解毒,祛邪,補益脾胃,生津止渴等多種功效,生用性涼,炙用性溫,能增强熟地黃治療陰虛的功效。
金釵斛:味甘淡,性輕清和緩,能滋陰降火,清熱解毒,調理脾胃。
沙苑蒺藜:味甘性溫,歸肝腎經,能補腎益精,治療遺精,腿痛等症,喉嚨疾病後期用於調理效果很好。
黑芝麻(巨勝子):味甘性平,能補益氣血,潤肺通便,祛風除濕,滋養腦髓,延年益壽,治療白喉效果最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