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樓玉鑰續編》~ 藥性 (4)
藥性 (4)
1. 藥性
一柴胡。苦、微辛,氣平,微寒,入肝、膽、三焦、心包絡四經,其性涼。故解寒熱往來,肌表潮熱,少陽頭痛,肝經郁證,溫瘧熱盛,平肝熱口苦。總之,邪實者可用,屬虛者非宜。張會稽曰:柴胡,大能泄氣,凡陰虛水虧,孤陽勞熱者,不可用,恐損營氣也。王海藏亦曰:苟無實熱而用柴胡,不死何待?
一前胡。苦降,微寒,肺肝之藥。散風祛熱,消痰下氣。二胡均為風藥,但柴胡主升,前胡主降質性迥異,何能混合?近見時醫,二味每並用之,詎非欲北其轍而南其轅,殊屬可笑。
一川芎。辛、微甘,氣溫。其性善散,乃血分藥也,能通血海。多服令人走散真氣,致使暴亡,若三陽火壅於上而頭痛者,得升反甚。今人不明升降之理,而但知川芎善治頭痛,謬亦甚矣。即如喉科之開關散為川芎、白芷二味,取其提劫之功,惟是。近來諸喉患多兼虛燥,又豈可妄施也耶?
一白芷。辛、溫,氣厚,手陽明引經本藥也。其氣辛香達表,逐風寒邪熱,及肺經風熱,治瘡瘍排膿,止癢痛,療頭痛,通九竅,大能發汗。亦治蛇傷。
一青苔。大苦,寒,得陰濕而生,有小毒,惟治下疳,取而煎湯洗之甚效。闢蜈蚣傷。近有好奇者,每用以煎水洗口舌生瘡,遏毒戕胃,貽誤非淺。附案辛酉年秋日,高族侄務農,偶受風熱齒痛及咽疼,素性慳吝,視財重於命,不肯服藥,自飲石膏湯二大碗,復取青苔煎湯,含於口內齒,患未見平,而已昏沉不省人事,勢將殆矣。
亟延余往診之,兩脈濡弱無力,乃投以養陰重劑,漸及甘溫之品,調治月餘,始能痊健,反耗去多金焉。
一慄蒲刺殼。苦、澀而涼,陳者尤甚。近來人之氣體漸弱,所有口瘡舌瘡口糜諸症,皆不宜用此煎洗,不識者,每為所誤,以致口舌瘡愈蔓延,至及於咽喉上顎,更有轉為白纏喉而傷夭者,已不止數覯矣。余嘗治口舌各瘡,其未用此刺殼洗者易療。倘經洗過數次,便難應手,曾屢試驗不爽。
即此一味,誤人最多,蓋由於鄉曲農夫暨婦人等類多惜費,竟喜此種簡便,而不知此苦澀之為害無窮也。以上諸品與白腐之屬燥,兼肺腎不足,以及口舌生白瘡諸症,皆不相宜之味,奈泥古不化,及一知半解之醫,遇症每率用之,施施然誇為得法,因此被誤而夭枉者甚多,殊深惻憫,故特表而出之。
白話文:
藥性
柴胡味苦微辛,性平微寒,走肝、膽、三焦、心包絡經脈,具有清熱解表的作用。因此可以治療寒熱往來、肌表潮熱、少陽頭痛、肝鬱氣滯、溫瘧熱盛、肝火旺盛導致的口苦等症狀。但需注意,柴胡只適用於邪氣實證,虛證患者不宜使用。張會稽說:柴胡能耗散人體元氣,陰虛、津液虧損、陽氣虛弱的人都不適合使用,以免損傷營氣。王海藏也說:如果沒有實熱而使用柴胡,不死也難。
前胡味苦,性微寒,歸肺、肝經,具有散風祛熱、化痰降氣的功效。柴胡和前胡都是風藥,但柴胡偏於升,前胡偏於降,性質截然不同,不能混用。但現在有些醫生卻常常將兩者一起使用,這就好比車子往北走卻讓轅頭朝南,實在可笑。
川芎味辛微甘,性溫,善於行血,是治療血瘀的藥物,能通利血脈。但服用過量會耗散真氣,甚至導致暴亡。如果三陽經火熱壅盛於上而引起頭痛,使用川芎反而會加重病情。現在很多人不明白升降的道理,只知道川芎能治頭痛,這是非常錯誤的。例如喉科的開關散使用川芎、白芷,是利用它們的提舉功效,這才對。但現在很多喉嚨疾病都伴有陰虛燥熱,又怎麼能隨便使用呢?
白芷味辛溫,氣味濃厚,是手陽明經的常用藥物。它辛香之氣能達於肌表,具有祛風寒濕熱的功效,能治療肺經風熱、瘡瘍排膿、止癢止痛、頭痛、通九竅,並能發汗,也能治療蛇傷。
青苔味極苦,性寒,生於陰濕之地,略帶毒性,僅適用於治療下疳,用其煎湯清洗效果很好,也能治療蜈蚣咬傷。但現在有些人好奇,用它煎水洗治口舌生瘡,反而遏制毒氣,損傷脾胃,造成嚴重後果。例如辛酉年秋天,高氏族侄因務農受風熱導致牙痛咽痛,因其吝嗇,不肯吃藥,自己喝了兩大碗石膏湯,又用青苔煎湯含在口中,病情不僅沒有好轉,反而昏迷不醒,情況危急。
我緊急前往診治,發現他脈象濡弱無力,於是給他用滋陰的重劑,再慢慢加入溫和的藥物,治療一個多月後才痊癒,耗費了很多金錢。
慄蒲刺殼味苦澀而涼,陳久者更甚。現在人的體質普遍虛弱,各種口瘡、舌瘡、口糜等症狀都不適合用它煎水洗,許多人不懂這個道理,反而被它所誤,導致口舌瘡蔓延至咽喉、上顎,甚至轉化為白喉而死亡的例子屢見不鮮。我治療口舌瘡,那些沒用刺殼洗過的比較容易治癒,但如果洗過幾次,就難以治療了,我多次驗證都是如此。
這種藥物誤治最多的人,都是鄉下農民和婦女,因為他們節省費用,喜歡用這種簡便的方法,卻不知道這種苦澀之物危害無窮。以上這些藥物,以及白附子等燥熱的藥物,都與肺腎不足、口舌生白瘡等症狀不相宜。但那些死守古方或是一知半解的醫生,遇到這些症狀時,常常濫用這些藥物,還自以為是,因此導致很多人誤治而夭亡,我深感痛心,所以特地寫出來警示後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