方成培

《重樓玉鑰續編》~ 藥性 (3)

回本書目錄

藥性 (3)

1. 藥性

一赤小豆。為消熱毒利水之品。白腐症則最忌利水也。

一升麻。微苦,氣平,微辛,乃脾胃肺與大腸四經之藥,取其升散提氣,解膚腠風熱斑疹,引石膏除齒牙臭爛腫痛。若上實氣壅,諸火炎上,肺腎不足,水火無根及白腐等症,則皆忌用。

一土牛膝。苦辛,微毒,搗汁和入乳,療風熱實症,喉閉,能取吐痰涎,立即開關。其餘喉患切勿用之,徒傷元氣,並見不效。

一馬兜鈴。若寒氣薄入手太陰肺經,苦降之品,清肺熱促,止咳嗽喘促,體輕而虛,與肺同象,故專司肺實喘嗽,以清熱降氣為功。若屬肺虛喘嗽,非所宜也。

一麻黃。辛甘而溫,微澀,入手太陰、足太陽二經。去營中寒邪,善達肌表,走經絡達表,散風邪,祛肺中寒鬱而開閉,通利九竅,為散寒邪之要藥也。白腐症屬肺虛燥熱,因誤投表散及寒涼之劑,以致喘促,醫者不悟,復認為肺熱,繼用麻黃,肺氣即絕而斃矣。可不慎歟!

一蟬蛻(蛻一作退)。甘鹹而微涼,得土木餘氣所化,飧風吸露,其氣清虛,乃療屬實之風熱而開腠理。能出聲音者,輕可去實之義,治風熱閉塞之音啞耳。至於白腐之音啞,更非蟬退所能療,雖曰金空則鳴,蓋因肺陰虧而遭誤治之故,豈不知聲音出於腎之本乎!

一半夏。味大辛,微苦,氣溫有毒。其質滑潤,其性燥濕,入脾、胃、膽經。生嚼戟喉,制用下肺氣,開胃健脾,消痰止咳嗽,除嘔吐,反胃,散風閉喉喑。成聊攝云:半夏辛而散行水而潤腎燥。好古曰,半夏能泄痰之標,不能泄痰之本。泄本者,泄腎也。咳無形,而痰有形,無形則潤,有形則燥,所以為流濕潤燥耳。

以半夏為肺藥則非矣。喻嘉言曰:半夏能和陰陽。李時珍曰:惟陰虛勞損,非濕熱之邪而用之,是重竭其津液,醫之咎也,豈藥之罪哉!試思白腐之燥宜乎不宜。

一旋覆花(即金沸草)。甘、咸,微溫,入肺與大腸二經。通血脈,消結痰,祛痞堅,凡氣壅濕熱者宜之。若氣虛及腎陰不足,皆所忌用。

一苦參。乃治惡瘡癰腫之品,並不能療咽喉白腐等症。

一葛根。辛、甘,氣平,寒,陽明經藥也。輕揚發散,主頭額疼痛,解肌止渴,宣癍發痘,消毒解酒,雖善達諸陽經而陽明為最,以其氣輕,故功在於解表發汗。用此以治喉患似大非所宜。

一馬勃。辛、平。輕虛清肺,解熱散血,治喉痹咽痛,鼻衄失音等症。此乃療屬實者之用,故普濟消毒飲內用之,殊非白腐咽痛音喑所宜。外用,敷臁瘡頗妙。

一山梔仁。苦,寒。清心肺之火,除熱鬱,通五淋三焦火鬱。因其味降,亦瀉肝、腎、膀胱之火,虛寒者則大非所宜。

一夏枯草。苦、微辛,獨入厥陰,善解肝氣,消瘰癧,散結氣,止目珠痛,開鬱療乳癰,並非治喉之品。

白話文:

藥性

赤小豆:能消除熱毒、利尿。但白喉症最忌諱利尿。

升麻:味微苦,性平,微辛,是脾、胃、肺和大腸四經的藥物,能提升、疏散、提振元氣,治療皮膚腠理的風熱、斑疹,並能引導石膏治療牙齒臭爛腫痛。但如果上焦實證、氣機壅塞、諸火上炎、肺腎不足、水火失調以及白喉等症,都禁忌使用。

土牛膝:味苦辛,微毒,搗汁與乳汁混合,治療風熱實證、喉嚨阻塞,能引吐痰涎,立即解除阻塞。其他喉嚨疾病絕對不能使用,以免損傷元氣,且無效。

馬兜鈴:如果寒邪侵入手太陰肺經,此藥味苦能下降,能清肺熱,止咳嗽喘促。體質輕虛,與肺臟病症相似,因此專門治療肺實喘嗽,以清熱降氣為功效。但如果是肺虛喘嗽,則不適合使用。

麻黃:味辛甘而溫,微澀,入足太陽、手太陰二經。能去除營位中的寒邪,善於到達肌膚表面,通行經絡達表,散發風邪,祛除肺部寒鬱而解除阻塞,通利九竅,是散寒邪的重要藥物。白喉症屬肺虛燥熱,因誤服表散及寒涼藥物,導致喘促,醫生不明白,又認為是肺熱,繼續使用麻黃,肺氣就會衰竭而死。不可不謹慎啊!

蟬蛻:味甘鹹而微涼,由土木之氣化生,吸收風露,其氣清虛,能治療實證的風熱,疏通腠理。能發聲者,輕微的實證可以用它,治療風熱閉塞引起的聲音嘶啞。至於白喉引起的聲音嘶啞,更不是蟬蛻所能治療的,雖然說金空則鳴,但這是因為肺陰虧損而被誤治造成的,難道不知道聲音來自於腎嗎?

半夏:味辛辣,微苦,性溫,有毒。質地滑潤,性燥濕,入脾、胃、膽三經。生嚼會刺激喉嚨,能下降肺氣,開胃健脾,消痰止咳嗽,除嘔吐、反胃、散風寒閉喉喑。成無己說:半夏辛辣而能行散水濕,潤燥腎臟。古人說,半夏能泄去痰飲的標證,不能泄去痰飲的本源。泄去本源,就是泄去腎水。咳嗽是無形的,而痰是看得見的,無形則潤,有形則燥,所以能治療濕潤燥邪。

以半夏作為治療肺病的藥物是不對的。喻嘉言說:半夏能調和陰陽。李時珍說:只有陰虛勞損,而不是濕熱邪氣的時候才能使用,否則會耗竭津液,這是醫生的錯誤,怎麼能怪藥物呢!試想白喉這種乾燥的病症,是否適合使用半夏?

旋覆花(金沸草):味甘鹹,微溫,入肺和大腸二經。能通血脈,消痰結,祛除痞塊,凡是氣機壅塞、濕熱者都適合使用。但如果氣虛及腎陰不足,都忌諱使用。

苦參:是治療惡瘡癰腫的藥物,不能治療咽喉白喉等症。

葛根:味辛甘,性平,寒,是陽明經藥物。輕揚發散,主治頭痛,解肌止渴,宣通疹痘,消毒解酒,雖然善於通行諸陽經,但陽明經最為明顯,因為其氣輕,所以功效在於解表發汗。用它來治療喉嚨疾病似乎並不適宜。

馬勃:味辛,性平。輕虛清肺,解熱散血,治療喉痹咽痛、鼻衄失音等症。這是治療實證的藥物,所以普濟消毒飲中使用它,但絕對不是白喉咽痛失音所宜的。外用,敷治臁瘡很有效。

山梔仁:味苦,寒。清心肺之火,除熱鬱,通利大小便,三焦火鬱。因為其味下降,也能瀉肝、腎、膀胱之火,虛寒者則絕對不適合。

夏枯草:味苦微辛,單入厥陰經,善於疏解肝氣,消散瘰癧,散結氣,止目珠疼痛,疏肝解鬱,治療乳癰,並不是治療喉嚨疾病的藥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