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樓玉鑰續編》~ 論白腐證 (1)
論白腐證 (1)
1. 論白腐證
喉間白腐一證,俗名白菌,即白纏喉是也。廿年以前,此症患者尚少,邇來染是疾者甚多,每為誤治而夭者,不知凡幾,深可憫也。凡大人患此症,猶易施治,惟小兒為尤難。蓋因其幼小體質薄弱,脾腎不足故也。是以小兒之白腐證,多於大人,必且傳染,若治之不善,易於次第夭傷,甚至一家數口皆遭是阨。按:此症由肺腎陰虛,因以感受天時,燥金之氣,即傷燥之候也。
或云:傷寒伏氣者,非也。有云少陰慢喉者,亦非也。又云疫癘爛喉者,更非也。但初起有發熱與不發熱之別,有熱者重不熱者輕,即起初發熱,亦切不可發表,若認作外感發熱,用羌獨活、秦艽、荊芥之類,一經表散,而燥當更盛,其白腐愈蔓,其熱亦愈熾,鼻孔必轉塞不通,甚至音啞,打嗆氣喘等症俱作,而不可救矣。張會稽曰:火得升散而愈熾。
沈金鰲曰:凡喉風諸症,總不宜發表,何況白腐之屬燥乎?是以發表與寒涼之品,毫不可犯,執認肺胃蘊熱,又兼風邪,必先表散以為層次治法,定然貽誤不淺。即如牛蒡子、射干、山豆根,本草雖載其能清利咽喉,解喉痛,桑白皮、黃芩瀉肺熱,桔梗開提肺竅,殭蠶解喉痹痛,以上諸品,皆系療咽喉要藥,惟白腐一症,最不相宜,倘妄用之,必變音啞打嗆氣喘而不救若執而不悟,復認為肺熱閉塞,再投麻黃、枇杷葉、石膏、犀角、羚羊角、馬兜鈴等味,即變胃爛發癍而斃矣。
至於喉科所論,攔定風熱,攻上不下之語,及用紫正散以角藥探吐,又有因未大解,遂用生大黃、玄明粉以下之,更速其死,是皆未探其源也。
凡症有寒熱虛實之別,惟有白腐一症,雖有寒熱屬實者絕少,而屬虛者多。若初起見喉兩旁紅腫而後起白者屬實,中兼虛為易治,或誤用表散及吐下法,其症必淹纏日期,及至重用養陰而後得漸痊可。若屬虛證,值陽明燥金之令而汗吐下三法及雄黃解毒丸、紫金錠等劫奪之劑,一經妄投,誠難救矣。
凡初起喉間不紅腫即有白腐,或厚或薄,或有如稠糊及發熱者,乃最重之候。其源責在肺腎陰虛,其脈必浮數無力,手尖必冷,切不可投以表散及寒涼之品而治,法務須養陰清潤,始不致誤。總之,認定一燥字主治,乃活人心法也。每見誤治者,必變音啞打嗆,鼻塞痰響,氣喘而殞,其為肺腎之屬可知。
知非肺胃風熱,外因之邪,益可知也。或論既屬肺燥而致,則喻嘉言之清燥救肺湯,與夫古方之瀉白散,最該對症,殊不知救肺湯中有石膏、枇杷葉、阿膠,乃清肺實之熱,其瀉白散系驅肺氣之逆而瀉氣之有餘,惟是白腐症,乃由肺虛感受燥氣而發,故此二方俱不相宜。若果肺氣實者,無是患也。
且歷按是症,發於春秋二季,值天時亢陽之際居多,當炎暑夏令竟少而冬燥亦有之,總由燥金之為患。然六氣之中,惟治燥最難,而況發於咽喉白腐之燥乎?當知此燥之為患,與他燥火諸症不同。書云:燥為六氣之一,肺金之本象也。受熱則燥更從火化也。燥在內則津少,煩渴在上則咽焦鼻乾,蓋金為生水之源,金被火爍,腎水失其源矣安得不五內炎蒸?臟腑燥烈,雖似有餘,實為不足。經云:秋傷於燥,上逆而咳,發為痰厥。
白話文:
論白腐證
喉嚨長白腐,俗稱白菌或白纏喉。二十年前,這種病症患者很少,近來卻盛行,許多人因誤治而死,令人惋惜。成人患此病較易治療,但小兒尤難治療,因為小兒體質虛弱,脾腎不足。因此,小兒白腐症比成人多,且容易傳染,若治療不當,容易逐漸危及生命,甚至一家數口都染病。此症由肺腎陰虛,感受乾燥的秋燥之氣所致。
有人說是傷寒伏氣,有人說是少陰慢喉,也有人說是疫癘爛喉,這些說法都不對。初期有發熱和不發熱兩種情況,發熱者病情較重,不發熱者較輕。即使初期發熱,也不能使用發汗解表的方法。如果誤認為是外感發熱,使用羌活、獨活、秦艽、荊芥等藥物,則會加重燥熱,導致白腐蔓延,病情加重,鼻孔堵塞,甚至聲音嘶啞、咳嗽氣喘,危及生命。張仲景說:「火得升散而愈熾」。沈金鰲也說:「凡喉風諸症,總不宜發表,何況白腐之屬燥乎?」因此,發汗解表和寒涼的藥物絕對不能使用。如果誤認為是肺胃蘊熱,兼有風邪,先用發汗解表的方法,則必定貽誤病情。例如牛蒡子、射干、山豆根等藥物,雖然可以清利咽喉,但對於白腐症卻最不適合,使用後反而會加重病情,導致聲音嘶啞、咳嗽氣喘,甚至危及生命。如果執迷不悟,再使用麻黃、枇杷葉、石膏、犀角、羚羊角、馬兜鈴等藥物,則會導致胃潰爛、長疹子而死亡。
一些喉科著作中提到治療風熱,要攻上不攻下,並使用紫正散等藥物,有些甚至在病情沒有好轉的情況下使用生大黃、玄明粉等藥物,這些方法都未能找到病根。
疾病有寒熱虛實之分,但白腐症很少是寒熱實證,多數是虛證。如果初期喉嚨兩側紅腫,然後出現白色,屬於實證,兼有虛證則較易治療;如果誤用發汗解表或瀉下方法,則病情會拖延很長時間,直到使用滋陰的藥物後才能慢慢痊癒。如果是虛證,又值秋燥之時,再使用汗吐下三法以及雄黃解毒丸、紫金錠等耗氣傷陰的藥物,則難以治療。
如果初期喉嚨沒有紅腫,就出現白腐,厚薄不一,有的像稠糊狀,並伴有發熱,這是最嚴重的症狀。其根本原因在於肺腎陰虛,脈象必定浮數無力,手腳冰涼,絕對不能使用發汗解表和寒涼的藥物,必須滋陰潤燥才能避免誤治。總之,抓住「燥」這個關鍵來治療,才是救治病人的方法。許多誤治的病例,都會變成聲音嘶啞、咳嗽氣喘、鼻塞痰多,最後死亡,可見是肺腎虛損所致。
這不是肺胃風熱,也不是外邪侵襲所致。有人認為是肺燥引起,所以要用喻嘉言的清燥救肺湯或瀉白散,殊不知清燥救肺湯含有石膏、枇杷葉、阿膠,是清泄肺實熱的;瀉白散是驅除肺氣逆亂的,而白腐症是由於肺虛感受燥氣而發,因此這兩個方劑都不適用。如果肺氣實證,則不會患此病。
此症多發生在春秋兩季,即亢陽之時,夏季少見,冬天也有,總是由於秋燥之氣所致。六氣之中,治療燥邪最難,更何況是發生在咽喉的白腐呢?要知道,這種燥邪與其他燥熱症不同。書中說:「燥為六氣之一,肺金之本象也。受熱則燥更從火化也。」燥邪在內則津液不足,口渴,咽喉乾燥,鼻乾。因為金生水,金被火灼傷,腎水失去根本,五臟六腑就會燥熱,雖然好像有餘,實際上是不足。經書上說:「秋傷於燥,上逆而咳,發為痰厥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