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樓玉鑰續編》~ 各證分辨 (4)
各證分辨 (4)
1. 各證分辨
雖經云:諸痛瘡癢皆屬於火,是概乎言之,非指舌瘡之謂也。平日不於薛氏《口齒類要》集中,詳究原理,及參考各家方論,徒從事於時俗之所,尚恃為專科,可以惑人賺利,籲!是乃仁術也,執是業者,安可偏執而不博約乎?
凡是瘡潮熱未退者,六君加歸芍麥門冬主之。若兼便泄者,七味白朮散主之。或病後脾虛者,四君加歸芍。寒熱往來者,補中益氣主之。若瘧後兼腹膨者,異功散加歸芍主之。或咳嗽無痰間有內熱者,金水六君煎主之。若中焦虛寒,手指尖冷,面色青白者,理中湯主之。凡下焦陰火,或因寒涼過甚,而唇舌反現紫赤色渴不喜飲,以及感燥氣而致者,必須養陰清潤,非重用熟地黃不效。方法見白腐論中。
吹藥用口疳散,或聖功丹,若神功丹亦可。若屬上焦實熱,舌胎焦黃,口渴,宜導赤散加麥門冬、丹皮、貝母、黑山梔之類,吹藥則用青雪丹,或聖功丹。舌瘡雖曰小疾,亦須證之以脈。若症與脈合,治得其宜,則易愈,斷無症實而脈虛之理,蓋是疾脈虛者,症亦虛,脈實者,症亦實,乃最易明曉之處,非比傷寒雜症之難辨也。
一舌瘡最忌慄蒲刺殼煎洗,其性苦寒而味澀,未用此者,猶易治。倘誤用洗過其瘡,即反延蔓,一時難斂,誠不易療,尤忌以青苔煎洗。苔本陰濕而生性大寒涼兼有小毒,若誤用致害不淺。惟桑樹汁取以塗敷口瘡甚妙,其性味甘和,塗之不見辣痛,且並治口糜等症。
一舌疳及舌傍兩邊腫疼,或舌底生爛宕瘡,中間黃白周圍一線紅者,皆不易治。而諸醫亦不識,治無不認為心火,每用瀉心導赤,如不應,便投犀角、黃連、黃柏、知母之類,愈涼而愈遏,以致舌爛瀰漫,或高腫而不能消,經年累月,變為敗症者比比,良可悲夫。蓋是症由於七情憂鬱,肝木不舒,思慮煩悶而致者多。
經云:肝脈系舌傍,五臟皆繫於舌,非專屬心也,故從肝治,乃得其旨。凡起初未服清涼者,猶易療。一經寒涼雜進,便難施治。若論診治之法,起初則以黑逍遙散加丹
白話文:
各證分辨
雖然古書上說:「各種疼痛、瘡瘍、瘙癢都屬於火症」,這只是概括的說法,並不是專指舌瘡。平時如果不深入研究薛雪《口齒類要》中的原理,也不參考各家醫方論述,只盲目跟隨時俗流行的療法,還自以為是專家,以此迷惑病人賺取錢財,唉!這哪裡是仁術?從事這個行業的人,怎能如此偏執而不廣泛學習呢?
凡是瘡瘍伴隨潮熱未退的,用六君子湯加歸脾湯、麥冬為主治。如果同時伴有腹瀉的,用七味白朮散為主治。或者病後脾胃虛弱的,用四君子湯加歸脾湯。寒熱往來的,用補中益氣湯為主治。若是瘧疾後同時腹部膨脹的,用異功散加歸脾湯為主治。如果咳嗽無痰,間或有內熱的,用金水六君子湯為主治。如果中焦虛寒,手指尖冰冷,面色青白,用理中湯為主治。凡是下焦陰虛火旺,或者因為寒涼過度,而嘴唇舌頭反而呈現紫紅色,口渴卻不喜歡喝水,以及因乾燥的氣候引起的,必須滋陰潤燥,不大量使用熟地黃是沒有效果的。具體方法請參考《白腐論》。
吹藥方面,使用口疳散,或者聖功丹,神功丹也可以。如果是上焦實熱,舌苔焦黃,口渴,應該用導赤散加麥冬、丹皮、貝母、黑山梔等藥物,吹藥則使用青雪丹,或者聖功丹。舌瘡雖然是小病,但也需要根據脈象來判斷。如果症狀和脈象相符,治療得當,就容易痊癒。絕對不會出現症狀明顯而脈象虛弱的情況,因為疾病的脈象虛弱,症狀也虛弱;脈象強盛,症狀也強盛,這是最容易理解的,不像傷寒雜病那麼難辨別。
舌瘡最忌諱用蒲黃、刺殼煎水清洗,它們性味苦寒澀滯,如果沒有用過這些藥物,治療還比較容易。如果誤用了這些藥物清洗瘡瘍,反而會使病情蔓延,一時難以收斂,非常難以治療,尤其忌諱用青苔煎水清洗。青苔本屬陰濕,性寒涼,還帶有小毒,如果誤用,危害不淺。只有桑樹汁塗敷口瘡效果很好,它的性味甘平,塗抹後不會感到辣痛,而且還能治療口糜等症。
舌疳以及舌頭兩側腫痛,或者舌下生潰爛的瘡瘍,中間黃白色,周圍一圈紅色的,都很難治療。而很多醫生也不懂,都認為是心火,常常使用瀉心火、導赤的藥物,如果沒有效果,就使用犀角、黃連、黃柏、知母等藥物,越涼越抑制,以至於舌頭潰爛蔓延,或者腫脹高起而不能消退,經年累累月,變成久治不愈的頑症的例子屢見不鮮,實在令人惋惜!這是因為七情鬱結,肝氣不舒,思慮煩悶引起的居多。
古書上說:「肝經脈絡舌旁,五臟都與舌頭相關,並非單單屬于心」,所以從肝論治,才能抓住根本。剛開始還沒服用寒涼藥物的,還比較容易治療。一旦使用了寒涼藥物,就難以治療了。如果說到診治的方法,剛開始用黑逍遙散加丹……